5年4上央視!寧波這位手藝人讓「蕩蟹」火出圈

「很榮幸再次登上央視,讓我有機會在全國觀眾面前推廣‘蕩蟹’技藝,使得這項非遺技法能連綿不絕傳承下去。」

8月4日晚,再次亮相央視《超級農人秀》專題節目,鄞州區鹹祥鎮鹹六村村民朱英健想的依舊是如何更好地把「蕩蟹」傳承下去。

作為「蕩紅鉗蟹」技藝傳承人,現年62歲的朱英健,自小隨父輩學習「蕩蟹」。

從2019年到2024年,五年時間,寧波這位「手藝人」四次登上央視,讓蕩蟹這門技藝被更多的人「看見」。

這位手藝人8歲開始「蕩蟹」

在沿海灘塗上,有一種被當地人叫做「紅鉗蟹」的小螃蟹,得名於其雄性的一隻螯特別大而且顏色鮮豔,通常是紅色的,學名又叫「招潮蟹」。

當潮水退去時,「招潮蟹」會離開它們的洞穴來到海灘上覓食或進行其他活動。而當潮水上漲時,它們則會返回洞穴中。因此,人們觀察到招潮蟹似乎是在「招喚」潮水的到來。

長期以來,「招潮蟹」都是沿海百姓餐桌上常見的美味。

因為動作迅速、反應機敏,抓小蟹效率最高的是一種叫做「蕩蟹」的特殊手法——用特製的八爪蟹鉤在空中蕩出去,落在3米外的紅鉗蟹前面,手腕一抖,鉤子收回的同時,就把「紅鉗蟹」也鉤了回來。

《超級農人秀》專題節目用整整25分鐘的時長對飛鉤「蕩蟹」技術做了全方位的拍攝。

「蕩蟹」實則是鉤蟹,因蟹鉤在懸空中蕩來蕩去鉤蟹,故而得名。

「蕩蟹」的蟹鉤是用鐵打成的八極鉤,中間柄長12釐米左右,鉤長6釐米左右,重約半斤,如一頂微微張開的小雨傘。整副「蕩蟹」工具由一根一米左右長、筆杆粗細的竹竿,粗棉紗線和一個蟹鉤組成。

朱英健是「蕩紅鉗蟹」技藝傳承人,他自小隨父輩學習「蕩蟹」,8歲起便在灘塗上與「紅鉗蟹」打交道,一步步成長為熟練掌握這門技藝的人。說起來,其使用的八極蟹鉤自父輩沿用下來,已經有七十多年歷史。

「‘蕩蟹’要看氣候和潮汐,每年六七月梅雨季退潮的時候,是‘蕩蟹’的最好時機,泥土裡的紅鉗蟹紛紛從洞里爬出覓食,有時一個潮時便可鉤來四十多斤蟹。」與朱英健一樣擅長「蕩蟹」的朱根華師傅說道。

他憑一技之長四次登上央視

「蕩蟹」是一個技術活,目前熟練掌握這一技巧的不超過5人,且大多為70歲以上的老人,新鮮血液嚴重不足,這門技藝瀕臨失傳。

為了「後繼有人」,朱英健在全市首個村級非遺館——鹹六村非遺館設立蕩蟹技藝展示區,定期進行表演傳授,讓村民與遊客近距離體驗這門技藝,同時積極參與各類媒體傳播活動。五年來,憑藉自己獨特的技法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四次登上央視,他用鏡頭展示蕩蟹技藝,提升大眾認知度。

每一次登上央視,朱英健都記得清清楚楚。

2019年,朱英健首次亮相央視10套科教頻道的《味道》欄目,向全國觀眾展示了「蕩蟹」這項技藝的獨特魅力以及紅鉗蟹醬的做法。

2022年,朱英健攜這項技藝遠赴北京的央視演播大廳,參加央視3套綜藝頻道的《歡樂城市派》欄目,節目中跟隨鹹祥民間音樂社的《快樂抲魚人》節目一同表演,讓更多人瞭解到這項技藝不僅僅是一種捕蟹方式,更是一種文藝表達。

今年6月,朱英健登上央視2套財經頻道的《生財有道》節目。節目通過深入報導鹹祥鎮的非遺技藝和鄉土傳承,讓「蕩蟹」及其背後的經濟價值展現在觀眾面前。

今年8月,朱英健再次亮相了央視農業頻道的《超級農人秀》節目。該節目用25分鐘的時長全面展示了「蕩蟹」技藝的技術特點和文化內涵。

朱英健透露,除了上述四次登上央視,還有一部央視紀錄片近期將拍攝完成,預計在年底播出。

「央視4次聚焦‘蕩蟹’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傳承非遺技巧、普及鄉土文化的一個縮影,也是對鹹祥傳統與現代交融、文化與經濟協同發展的生動詮釋。」鹹祥鎮黨委書記蔣昀說,下一步,鹹祥鎮將進一步加大各項非遺技藝的傳承和挖掘力度,進一步將其發展成為促進共同富裕、文化自信的寶貴財富。

編輯:賀豔 陳韜 審核:丁曉虹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