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和生院士追憶李政道先生: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盧保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於當地時間2024年8月4日淩晨2時33分在美國舊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週歲。

「沒有他從上世紀80年代起的不懈努力,中國的高能物理和大科學裝置無法得到如此跨越式的發展。」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追憶緬懷李政道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長、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經理陳和生表示。

推動建設國際高能物理的「常青樹」

今天(8月5日)上午11點,陳和生得知了李政道去世的消息。「前一段時間,李政道先生的身體都還好。我們開會時,他還會發來影片致辭。今天突然得知這一消息,感到非常震驚、悲痛。」

陳和生將消息轉告給李政道在中國物理界的朋友後,也給他的家屬發去了唁電。「李先生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為20世紀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巨大貢獻。他同時也對中國科學技術和教育的改革開放,特別是高能物理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

李政道以傑出科學家的卓越眼光,圍繞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極力助推中國高能物理髮展。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位於玉泉路附近,外形宛如一個大型的羽毛球拍,內部則像一座地下迷宮。世界是由一些基本粒子組成的,加速器和對撞機就是用來「抓捕」粒子的工具,以尋找新粒子。20世紀50年代,歐美已相繼建設了各類高能加速器。但由於一些歷史原因,中國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曾幾度擱淺。

1981年,李政道召集中美科學家一同研討,並提出建造44億電子伏質心能量的正負電子對撞機,研究粲物理。1981年底,李政道親自向丹恩小平同誌介紹了這一方案,獲得了支持。在他的幫助下,高能物理研究所開始進行設計和預製研究工作。1983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準BEPC(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立項。1988年10月,我國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實現第一次正負電子對撞。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運行30多年了,一直在高能物理領域保持了在粲能區的國際領先地位,是國際高能物理的‘常青樹’。」陳和生說,這意味著李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提出的建立BEPC是非常好的物理設想和方案,這個方案符合中國國情,高能物理研究所也做得非常好。

「他永遠會活在中國物理學家心裡」

1998年到2011年期間,陳和生擔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他回憶說,2000年,高能物理研究所受中國科學院委託,製定了「中國高能物理髮展和先進加速器發展目標」的報告,獲得國家科教領導小組原則同意,其中就包括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的方案,即BEPCII。

「李先生對我們的發展戰略非常支持,克服了很多困難,幫助我們推動BEPCII的立項。他還通過中美高層會談推動中美合作,解決了我們在改造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技術困難。」回想起李政道的支持,陳和生至今仍非常感動。

2006年6月,陳和生與李政道(左)在BEPCII隧道。受訪者供圖2006年6月,陳和生與李政道(左)在BEPCII隧道。受訪者供圖

在陳和生的印象中,李政道非常睿智、開朗,他的興趣非常廣泛,將科學思想融入藝術創作。他建立了高科技中心,不單是物理,還推動與國家科技發展有關的資源環境、生命科學等領域發展。

「他也是位非常和藹、親切的老人。我做高能所所長的10多年時間里,得到了他的很多指導和幫助,我每年都要向他彙報好幾次高能所的工作。作為高科技中心顧問委員會的成員,每年也會跟他討論中心的工作,接觸非常密切。」

陳和生介紹,李政道還非常敏銳地認識到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是中國粒子物理髮展的一個機遇。他積極支持、到處奔走,幫忙落實方案設計、經費以及中美合作。同時不遺餘力地推動北京同步輻射裝置、上海同步輻射光源、散裂中子源等中國高能物理大科學裝置的建設,為此做出了非常關鍵的貢獻。

「我想,他永遠會活在中國物理學家和中國科學家的心裡。」陳和生動情地說。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