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億獨角獸CEO帶頭跑路,攜30員工賣身Google,AI大佬:AGI泡沫幾週就要破

不好了,CEO和總裁剛剛跑路了?Character.AI的CEO,帶著30名員工出走Google,這已經是短短5個月內的第三起「CEO」跑路事件了。大佬點評:AI泡沫,幾週內就要戳破了。

又一位AI明星初創的CEO,跑!路!了!

AI圈被這個消息震驚了——

出走Google、自立門戶的Character.AI CEO Naom Shazeer,攜總裁Daniel De Freitas以及研究團隊的大波成員離開公司,重返老東家Google!

Character.AI將授權自家的LLM給Google來換取更多資金Character.AI將授權自家的LLM給Google來換取更多資金

公司的總法律顧問Dominic Perella將出任臨時CEO。

而出走CEO一併帶走的,還有Character.AI負責模型訓練和語音AI的員工,也就是130名員工中的30人。

他們將加入Google,參與Gemini AI項目。

剩下的100人,內心be like——

據報導,此次交易對CharacterAI的估值達到了25億美元,跟去年與投資者討論的50億美元相比,近乎腰斬。

繼上次Inflection CEO離開公司、轉投微軟後,這是又一家華麗麗跑路的初創CEO。

咱就是說,現在不流行收購公司,而是直接收購創始人了?

其實,早在一個月前,Character.AI經營狀況的風雨飄搖,就已經初現端倪。

雖然在巔峰期,Character.AI的戰績耀眼(移動端的用戶達到400萬,網站月訪客達到1480萬,一度達到Google搜索查詢量的1/5)。

但資金鏈的斷裂,還是讓公司不得不考慮「賣身」。

如今果然,出走半生,歸來依舊回Google。

叛逃員工,Google張開懷抱大方歡迎

對於自己的「賣身」決定,Character.AI官方這樣解釋的——

當Noam和Daniel創立Character.AI時,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個性化超級智能,這需要全棧方法。我們必須預訓練模型,並進行後續訓練,以支持Character.AI的獨特體驗,同時構建一個能夠全球覆蓋用戶的產品平台。

然而,過去兩年來,形勢發生了變化;現在有更多的預訓練模型可用了。鑒於這些變化,我們認為更大程度地利用第三方LLMs與我們自己的模型結合使用是一種優勢。這使我們能夠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後續訓練,並為不斷增長的用戶群創建新的產品體驗。

在2021年11月,Google員工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因為不滿Google的官僚作風,離開了老東家。

此前,Shazeer曾帶隊構建了LaMDA,為此鬧出的事件一度引起了轟動。

離開後,二人創辦了Character.AI,一個當CEO,一個當總裁。

三年後,老東家張開了懷抱,大方歡迎「叛逃」前員工回歸。

Google同意,會向Character.AI支付其模型的許可費用,並且高價聘請CEO及多位研究人員。

CEO表示,自己非常激動能重返Google,成為GoogleDeepMind團隊的一員。

而自己留下的Character.AI這一攤,在未來也會越來越好。

我為我們在Character.AI過去三年的成就感到自豪。我相信,來自Google非獨家許可協議的資金,加上出色的Character.AI團隊,將使Character.AI在未來繼續取得成功。

而Google表示,Shazeer會加入DeepMind研究團隊,但未具體說明他或De Freitas的確切角色。

對於Noam的回歸,我們非常開心,他是機器學習領域的傑出研究人員,將與少數同事一起加入GoogleDeepMind的研究團隊。

當然,Shazeer也會從Character.AI的董事會辭職,而a16z合夥人Sarah Wang,將繼續擔任獨立董事。

得到大筆資金,Character.AI續命了

而且,Character.AI的領導者還告知員工,之前的投資人,會按每股88美元獲得回購。

這大約是Character.AI 2023年A輪融資中每股價值的2.5倍,當時,公司估值10億美元。(此前共獲得1.93億美元的融資)

同時Google也拍胸脯保證,會為Character.AI提供更多資金,幫助其繼續增長,繼續為全球用戶構建個性化的AI產品。

據悉,Character.AI將轉向使用開源模型,比如Meta的Llama 3.1來支持其產品,而並非其內部模型。

過去五個月,矽谷讓我們見識了「收購創始人」的熱潮。

無論是Character.AI、Adept,還是Inflection,他們的這些交易都可以讓投資者迅速回籠資金。

然而,The Information表示,這遠非風險投資者當初在資助它們時,所期望的大額回報。

至於未歸屬的員工股票期權,將繼續以每股88美元的價格歸屬,直到2026年7月底。

Character.AI保證,通過一個由許可協議資金支付的基金,投資者會繼續獲得報酬。期權將在兩年後繼續歸屬,但不再有基金的保證支付。

雖然嚴格來說,這次交易並不視為收購,但這種操作已經引起了反壟斷監管機構的注意。

現在,聯邦貿易委員會已經開始著手調查微軟與Inflection的交易,以確定是否應將其視為微軟應向政府報告的收購。

AI聊天機器人,前路渺茫?

在鼎盛時期,Character.AI一度風頭無兩。

但如今,繁華背後回歸沉寂,大家都注意到了這個事實:訓練對話AI模型,成本極其高昂,然而願意為之付費的用戶,卻遠遠不夠回本。

危難之際的Character.AI,已經和數個大型科技公司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談判。

談判對象還包括小紮的Meta Platforms,和馬斯克的xAI。

而此前,Google就曾向Character.AI提供雲計算服務和其先進芯片的使用權限,並通過可轉換票據提供融資。

而除了成本問題,AI聊天機器人營收的另一大理由,也被迫受阻。

因為允許用戶和個性化的聊天機器人進行交流,包括動漫角色、電視名人和歷史人物,Character.AI立馬風靡全美年青人。

當然,聊天機器人的最大產能是什麼,咱們都明白。

此前,Character.AI已經從包括a16z和Greycroft在內的風投者那裡,籌集了超過1.5億美元。

然而,既然拿了金主爸爸的錢,業務都發展也就沒那麼自由了——Chacracter AI用戶最愛的互動浪漫cosplay,可能會讓商業夥伴或潛在廣告商感到不滿。

Character.AI已經表示,自己對內容的監管會更嚴格,所有露骨內容都會被屏蔽和刪除。

被迫閹割自己的模型後,付費的用戶也就更少了。

發現模型被閹割後,憤怒的美國年青人直接在reddit上的「CharacterAI」社區掀起「七月革命」

這些AI被「閹割」得如此嚴重,以至於已經變成了一群「廢人」這些AI被「閹割」得如此嚴重,以至於已經變成了一群「廢人」

而就在前幾天,也剛剛有消息曝出,Meta將停止名人AI聊天機器人。

這也證明了,對於火爆的AI大模型來說,聊天機器人目前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落地方向。

NYU教授:AI泡沫,幾週就要破!

對此,NYU教授、暢銷書作家馬庫斯表示自己早就預見到了。

在他看來,生成式AI這個泡沫,是時候戳破了。

Inflection CEO離開公司,轉投微軟;Character.AI的CEO和總裁集體跑路,轉投Google;如今,就剩下Stability AI在苦苦掙紮了。

而且,微軟CFO剛剛表示,公司可能需要15年才能收回投資。

這難道不是在走下坡路?

如果說2023年,是AI承諾的一年內,那麼2024年,就是AI該面對現實的一年了。

然後,馬斯克繼續補刀說,短短五個月,這已經是第三起CEO跑路事件了,前不久Adept的CEO也剛剛跳槽到了亞馬遜。

如果這都不算資金充裕的大型AI初創正在掙扎,那什麼還算?

這也是一個明顯信號:內部人士彷彿都悄悄意識到了,LLM已經遇到了瓶頸。如果AGI真的只差一兩年,那誰會跳槽呢?

馬庫斯表示,自己早在一年之前就預言了如今的一切。

最後,馬庫斯語氣肯定地表示:AI泡沫,可能在幾週內就要破裂了。

為AI燒掉1萬億美元,但需求夠嗎?

無獨有偶,Business Insider最近也寫了篇報導稱,一位製藥公司的CIO在讓員工試用了6個月的Office 365 Copilot後,選擇了取消。

原因很簡單——他認為這些所謂的AI能力,完全不值得付費,

這個軼事觸及了生成式AI熱潮的核心——以及它是否能繼續下去。

據預測,科技巨頭們將花費1萬億美元在數據中心、房產、芯片以及其他配套設備上,來構建AI模型、工具和產品。

但只有當產品和服務有實際需求,尤其是企業客戶的需求時,這些投入才會有回報。

而剛剛那位CIO的故事,顯然不是一個好兆頭——如果一家製藥公司不能在這些AI工具上多花18萬美元,那就是整個科技行業的問題了。

一年多來,大家一直認為生成式AI將引發一波巨大的新需求。同時,各家公司和風投也在追逐這一趨勢時消耗了大量現金儲備。

然而,如果這種需求比預期的要弱怎麼辦?

過度投資的風險

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數據中心的建設。成本很高,而且大多是固定的。

畢竟,當你發現自己實際上用不了這麼多的基礎設施,並不能讓它們「原地消失」。

亞馬遜CEO Andy Jassy在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上很好地闡述了這一點:

如果你的容量不足,那麼服務就可能會出現中斷。顯然,沒有人會這樣做。但如果容量過多,經濟效益又會非常糟糕。

GoogleCEO Sundar Pichai則表示,公司會選擇過度投資,而不是錯失潛在的AI收入機會:

對我們來說,投資不足的風險遠遠大於過度投資的風險,即使在最終證明我們過度投資的情況下。

納迪拉維杜華和他的365 Copilot

不過,相比起一片唱衰的聲音,微軟CEO Satya Nadella可能是所有人中最樂觀的了。

他表示,這家軟件巨頭正從客戶那裡看到強勁的需求信號——

Microsoft 365 Copilot是我們最好的Office 365或M365套件,很多客戶在使用之後都回來購買了更多席位。

顯然,納迪拉維杜華口中的故事,與BI報導里那位不滿意的製藥公司CIO,截然相反。

問題來了,AI到底是不是泡沫?

投資正在加速

根據The Information最新的統計數據,GenAI的熱潮還遠未消退。

今年,GenAI初創公司在第二季度籌集了創紀錄的122億美元,超過了2023年的第一季度。

Lightspeed是最活躍的公司之一,領投了至少五家公司的投資,從開發機器人控制軟件的Skild,到使用AI生成歌曲的Suno。

Accel也領投了至少五個項目,包括Scale AI的10億美元,模型開發公司H的2.2億美元,以及圖像生成公司Synthesia的9000萬美元。

此前的紀錄主要歸功於微軟向OpenAI投資的100億美元,而這次則是馬斯克的xAI在5月籌集的60億美元。

但即便排除了xAI,GenAI初創公司的融資也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超過85%。

與此同時,獲得融資的公司數量,也超過了The Information自2021年開始記錄以來的任何一個季度——共有多達55家。

在這之中,融資最多的公司基本都在訓練基礎模型。

比如剛剛提到的xAI,籌集了6.4億美元的開源模型開發公司Mistral AI,以及籌集了5億美元的Cohere。

類似的,那些致力於讓模型訓練和使用變得更加容易的初創,也是風投關注的重點。

比如,訓練數據標註公司Scale AI,就在5月籌集了10億美元。

相比之下,消費類AI應用領域就要少得了。

Lux Capital的合夥人Grace Isford表示,「AI應用仍處於早期階段,而基礎設施層則相對更為成熟。同時,那些運行大規模模型的公司也需要更多的資本。」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的合夥人Guru Chahal也表示,「投資者更願意向開發模型和相關軟件的企業投入巨資,因為他們所追求的機會規模也更大。」

不過,在這些做AI應用的公司中,越來越多的都開始開發更適合自身業務需求的自有模型。

比如,用AI生成影片的Pika Labs(6月融資1.35億美元),用AI生成歌曲的Suno(5月1.25 億美元),以及開發機器人控制軟件的Skild(7月融資3億美元)。

當然,這些公司並不是完全獨自進行的。諸如Meta和Mistral等公司推出的開源模型,都是構建自有模型的熱門起點。

據統計,目前有超過100家公司正在構建自己的AI模型。

第二受歡迎的則是OpenAI的模型,有68家初創都在使用。

此外,也有幾家選擇了來自多個供應商商的模型。

投資者也在反思

但問題是,這項技術何時才能真正為企業帶來收益。

過去兩週,科技巨頭逐一向股東彙報了他們在AI上的巨額投資,這些投資導致資本支出飆升。

根據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的數據,微軟和亞馬遜在第二季度的資本支出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0%以上;Google增長了90%以上;Meta增長了30%以上。

與這些支出相比,這些投資帶來的收入仍然相對微薄。

截至2024年Q1截至2024年Q1

AI初創公司似乎也迅速認識到,在短期內產生足夠的收入來支付賬單是多麼困難。

正如上文提到的,這是我們第三次看到AI初創公司的創始人為了更大的科技公司而放棄創業。

剛剛「賣身」Google的Character.AI,雖然給到投資者的回報還不算太糟,但卻遠未達到最初的預期。

如果這些「遠走高飛」的創始人沒有看到重大的商業挑戰,很難理解他們為何會跳船。

當然,有些公司開始看到AI支出帶來的回報。

例如,ServiceNow上週因其AI產品的顯著進展,而提高了其財年收入預期。

但鑒於這些公司在過去一年中的殘酷表現,對投資者來說這可能是一次過山車般的體驗。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google-hires-character-ai-cofounders-and-licenses-its-models?rc=epv9gi

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ai-investors-are-soul-searching

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pro-weekly-investments-in-generative-ai-accelerate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智元」,作者:Aeneas 好睏,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