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教授基斯特追憶李政道:他是中美物理學科交流的先驅

美國時間8月4日淩晨2時33分,盧保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在美國舊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8歲。

新京報記者聯繫了現已80歲的哥倫比亞大學前物理系主任諾曼·基斯特(Norman Christ)。在61年的時間里,李政道曾經是他的授課教師、博士生導師和同事。他們一起合作撰寫了七篇重要的研究論文。

1981年在李政道的邀請下,諾曼·基斯特與康奈爾大學的道格拉斯·費辰(Douglas Fitchen)一同前往中國面試 CUSPEA(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 學生,「那是一次令人永生難忘的經歷」,他說。

在追憶緬懷李政道時,諾曼·基斯特提及,「李教授早年獲得盧保獎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機會,這使他對西方和中國的物理學以及教育和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而這種巨大積極影響為物理學未來的發現提供了機遇。」

李政道80歲生日期間,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拍下的照片,右二為李政道,左二為諾曼·基斯特。受訪者供圖李政道80歲生日期間,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拍下的照片,右二為李政道,左二為諾曼·基斯特。受訪者供圖

「他影響了很多人」

諾曼·基斯特回憶,他第一次上李政道的課是在1963年。那節課是關於粒子物理和場論的。當時他還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本科生。1964年夏天開始,他從事了李政道建議的研究項目——一個涉及可能的電磁性CP不守恒的特別理論。

當時李政道的研究重心集中在粒子物理學。據原中國工程院院長朱光亞院士撰寫的《李政道物理生涯五十年》一文中提到,1964年,李政道提出了一系列 CP 不守恒的模型, 並驗證這些模型和當時的實驗測量是相容的。幾年後, 他又在對稱性自發破缺的基礎上提出另一模型, 該模型至今仍是解決 CP 問題的可能性之一。

也是在1964年,李政道和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的物理學助理教授諾恩伯格( M. Nauenberg) 對零質量粒子理論中的發散作了進一步分析, 並引入一套解決該問題的系統辦法, 有關結論被稱為 KLN 定理。這是一個目前強相互作用實驗中不可缺少的定理, 也是用高能噴注去發現夸克和膠子的理論基礎。

在李政道指導下,諾曼·基斯特一年就獲得了博士學位。1967 年秋天,他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講師,1969 年回到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副教授。從1969 年直到他退休後,他一直是李政道的同事。

諾曼·基斯特說,他們合作撰寫了七篇重要的研究論文。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上世紀 80 年代早期,他們計劃研究一系列精緻的電腦。在李政道的極力勸說下,這個項目獲得了大約1500萬美元的資助,這項研究關於晶格場論,最終他們得出結論:空間和時間可能真的是分離的量。

「他對哥倫比亞大學的物理研究、美國能源部的粒子物理研究項目以及中美物理學科交流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說。

追憶起李政道,諾曼·基斯特感慨,「李教授作為我的導師,幫助我塑造了對物理學的理解,也教給了我許多開展研究的策略。他對我的整個職業生涯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諾曼·基斯特提到,李教授對許多人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整個職業生涯中,李政道不斷接待來訪者,那些來尋求有關物理學理論和可能的實驗建議和支持的同事或者學生,每一個他都會認真地提供幫助,其中包括許多他沒有直接參與的項目。

諾曼·基斯特認為李政道在社交和管理方面,也有著出色的能力。在諾曼·基斯特擔任哥倫比亞物理系主任的五年時間里,他不斷從李政道那裡得到有價值的建議,其中包括與校長、教務長、教職工之間的關係應當如何處理,如何在擔任系主任期間帶領團隊實現長期目標的策略等。

連接中美物理學的橋樑

諾曼·基斯特認為,李政道在中美合作方面,搭起了連接中美物理學的橋樑。

1979 年李政道應中國科學院邀請在研究生院講課, 在此期間李先生發現了一些優秀的研究生。他對他們進行面試, 並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生資格考試的試題進行筆試。最後推薦5名學生於當年赴哥倫比亞大學學習, 並由其提供留學所需的資助。

1981年,在李政道建議與邀請下,諾曼·基斯特和康奈爾大學的道格拉斯·費辰(Douglas Fitchen)教授組成了第一個前往中國並面試每一位 CUSPEA 學生的美國教師小組。

記者瞭解到,CUSPEA是一項由李政道發起,經中美兩國政府批準後實施的交流項目。美國方面由李政道教授主持, 中國方面由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學在國家教育部領導下負責執行。每年通過此項目選送一百名左右中國學生赴美攻讀博士學位。

在諾曼·基斯特的印象里,當時的中國與今天截然不同,那是一次非凡的經歷。

他和道格拉斯·費辰負責評估每個學生在美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潛力。他們的報告成為每個學生申請材料的一部分,美國各大學在選拔過程中會用到這些材料。

這個項目從1979年持續到1989年,開了中美合作選送留美研究生的先河。

諾曼·基斯特介紹,李政道設計的這種模式造就了一批真正優秀的中國學生。他們中的900多人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這些一流學生的湧入對美國物理學產生了重大影響,許多 CUSPEA 學生現在美國頂尖大學擔任終身教授,也有不少學生在美國、歐洲或日本獲得學位並接受幾年的博士後培訓後返回中國。

他認為,這些歸國學生無疑促進了中國物理學學術和研究事業在國際上的日益被認可。許多留在美國的 CUSPEA 學生現在已經與中國物理學家建立了重要的科學聯繫,這對美國和中國的物理學都有極大的影響。

新京報記者 黃依琳

編輯 胡傑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