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韻彙丨立秋還分公母?關於立秋那些事,你知道多少?

香港時間8月7日8時09分,我們迎來立秋節氣。立秋,標誌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離去,也預示著金燦燦的收穫季節就要到來了。原來立秋並不等於入秋,而且民間竟然有「公秋」和「母秋」之分。關於立秋那些事,你知道多少?

立秋三候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也意味著降水、濕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豐碩成熟。

古人歸納的「立秋三候」分別是: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

影片/@CCTV紀錄

一候涼風至

「西方淒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此時的風已經不是暑天的熱風,天氣也開始呈現轉涼的趨勢了。

二候白露降

「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通俗說,就是早晨大地已經開始有了霧氣。

三候寒蟬鳴

寒蟬開始鳴叫,說明天氣真的開始變冷了,寒蟬之於秋天,就猶如布穀鳥之於夏天,都是一種信號。

立秋≠入秋

節氣中的立秋,仍在伏天,這時的暑熱被戲稱為「秋老虎」,有民諺說「立秋反比大暑熱,中午前後似烤火」。

圖/中央氣象台圖/中央氣象台

立秋並不等於入秋。民俗學者、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來華說,就我國大部分地區來說,立秋只是進入名義上的秋天,氣象學以連續5天的日平均氣溫降到22攝氏度以下作為秋季開始,按這個標準,我國很少有地方會在立秋時馬上進入真正的秋季。

圖/氣象北京8月6日發佈圖/氣象北京8月6日發佈

今年的立秋剛好在中伏和末伏內,各地多少還會熱上一段時間。至於會熱多久,要看氣象因素及其變化。好在畢竟已經立秋,大暑節氣期間的那種熱會逐漸變成午熱與早晚涼爽相伴的情形。

立秋也分公母?

在民間確實有「公秋」和「母秋」之分,這是因為古人發現要是農曆6月立秋,之後天氣相對涼爽,要是農曆7月立秋,之後天氣相對炎熱,因而把涼的叫做「公秋」,把熱的叫做「母秋」。

2024年8月5日,立秋將至,安徽安慶農墾農事忙。圖/IC

六月立秋雖然要涼快一些,可是古人卻說「六月秋快加油,七月秋慢悠悠」,說的是立秋太早了,反而對農作物不利。

有些地方甚至說「六月秋兩頭不收,七月秋早晚收」,都是說七月立秋會大豐收。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看立秋日是單日還是雙日。也就是看立秋節氣這天農曆是單日,還是雙日。如果是單日,那就是「公秋」,而雙日則是「母秋」。

都說「公秋把扇子丟,母秋熱死牛」,可見它的厲害,也就是立秋以後還很熱。

不管「公秋」「母秋」,一般都持續不了太久,之後天氣會逐漸轉涼,秋天也就真的到了。

但在此之前,小編還是要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溫。

立秋民俗

今日立秋,傳統上認為這個節氣是秋季的開始。這一時期,隨著農作物成熟,在湖南、江西、安徽的一些農村進入「曬秋」時節,大批農作物被擺放在房前屋後,形成一道風景線。在飲食上,民間講究「啃秋」「貼秋膘」。

曬秋

江西婺源篁嶺曬秋。圖/IC江西婺源篁嶺曬秋。圖/IC

「來看看糧食作物的大型浴光現場。」

「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里話豐收」,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曬秋」的秋不僅僅是秋天,更代表一種豐收的喜悅,老百姓會利用房前屋後的平台、房頂等空地,曬一曬收穫的農作物,糧食曬得越多,說明收成越好,而把糧食風乾後,冬天才不會發黴變質,是老一輩多年的經驗心得,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

貼秋膘

圖/人民網科普圖/人民網科普

「愛吃肉的人,終於有了天經地義的理由。」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並和立夏時體重對比。夏天的人,缺乏胃口,飯食清淡,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稱為「苦夏」。秋風一起,食慾乘勢大增,想吃點好的,彌補夏天的虧空。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首選吃肉,謂「以肉貼膘」。

啃秋

2024年8月6日,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新宅鎮中心小學暑托班的小朋友在開心吃西瓜「啃秋」。圖/IC

「留給西瓜的時間不多了。」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每逢立秋,人們會買西瓜回家,眾人圍在一起品嚐。據清朝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那時人們相信立秋時吃西瓜,可使整個秋天不生病,並可免除冬天和來年春天的腹瀉。

立秋養生

立秋之後,暑去涼來,但炎夏酷熱仍未消,天氣逐漸轉向乾熱,早晚涼爽,白天悶熱。此時,人易倦怠、乏力,清熱消暑要繼續,但相對炎夏要有變化。這份立秋養生指南請收好>>>

潤肺柔肝

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產生疾病。因此,需要潤燥、養陰、潤肺。可適當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潤食品,益胃生津,有益健康。另外,肺盛之時易影響肝,而肝主情誌,疏泄氣血,人們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等表現,可通過養陰、柔肝、疏解等方法調理。

養陰清燥

圖/IC圖/IC

秋燥症主要靠預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漿,多吃些蘿蔔、蓮藕、荸薺、梨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少食或不食辣椒、蔥、薑、蒜、胡椒等燥熱之品,少吃油炸、肥膩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狀。

防治感冒

立秋後,白天炙熱的氣溫到了晚上,就開始變得清涼起來,因此,早晚溫差過大容易引起頻繁感冒。專家提醒,在衣著和居家休息方面,應更注意防止夜間著涼,儘量少用空調。可趁早晚清涼時分勤開窗戶通風,流通空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調養起居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太過。

適量運動

立秋後,濕熱仍沒有完全消退,在這個時節進行健身鍛鍊應該避免運動量過大、活動過於劇烈。最好選擇一早、一晚進行鍛鍊;太陽照射下不宜運動過久,以防體力消耗過大,暴曬灼傷皮膚;在高溫濕熱中不宜運動過於劇烈。

整合自新華社、央視新聞、人民網科普、成都市科學技術協會公眾號等

編輯 艾崢 設計 張瑤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