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下,海洋災害如何防範?專家釋疑

2024年1月至7月,自然資源部共啟動海洋災害應急響應12次,發佈海洋災害警報106期,成功預測15次海洋災害過程。

海洋災害重在防範,預報預警顯得至關重要。怎樣提高風暴潮預報準確率?目前我國海洋觀測能力如何?氣候變暖給預報預警帶來了什麼影響?8月6日,記者探訪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就相關問題採訪了有關專家。

7月25日,浙江溫嶺,受今年第3號颱風「格美」影響,石塘鎮金沙灘海域掀起十米多高的巨浪。圖/IC photo

數值預報技術提高了風暴潮預報準確率

記者從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獲悉,與常年同期相比,今年以來颱風風暴潮災害次數略偏少,預計8月至9月將有2-3次災害性颱風風暴潮,主要影響東南沿海,這期間東南沿海天文潮較高。

風暴潮是指由強風、氣壓驟變等強烈的大氣擾動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高的現象。風暴潮疊加在正常潮位上,同時疊加風浪、湧浪,三者共同作用所引起的沿岸海水暴漲常常釀成巨大災害,稱為風暴潮災害。

風暴潮災害是影響我國最嚴重的海洋災害。1989年,我國開始發佈中國海洋災害公報,統計表明,風暴潮災害損失佔全部海洋損失的90%以上。

當風暴潮來臨時,風裹挾著海水湧向岸邊襲擊沿海地區,海水是否會造成淹沒,以及淹沒區域、淹沒深度等是地方防災減災的關注重點。

風暴潮預報是減輕災害損失的重要手段之一。對於風暴潮預報而言,數值預報技術尤為重要,行業專家把它譽為預報的「芯片」。數值模式的發展,讓風暴潮預報準確率得到提高,同時還豐富了預報產品,例如風暴潮漫灘預報和風暴潮集合預報。

當前,對於風暴潮漫灘預報的需求非常迫切。據介紹,漫灘模式對解像度要求很高,因此計算量非常大,計算時間也長。解像度提高一倍,計算量增加約10倍。因此限制了模式的業務化應用。

去年,自然資源部在漫灘模式中引入了GPU(高性能圖形處理器)並行計算技術,其計算效率提高了300倍,預報時間控制在分鐘級。「現在一個街道或一個小建築都能分辨出來。以前限於算力,有些地方的預報出得慢,現在依靠這種並行技術,大概在5分鐘內就能計算完成。」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業務科技處(國際合作處)處長張誌華說。

此外,還有基於GPU並行計算的集合預報模式。這些技術先後在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進行了推廣應用,還包括澳門和香港地區,在當地的風暴潮預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基本海洋觀測站點達693個

根據《海洋觀測預報管理條例》以及海洋災害防禦的現實需求,經過多年建設,我國目前已基本形成國家、海區、省、市(縣)四級海洋預報減災業務架構。

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海洋預報處負責同誌告訴記者,如今我國海洋觀測能力顯著提升。基本建成以國家基本海洋觀測網為主幹、地方基本海洋觀測網和專業海洋觀測網為補充,佈局合理、體系完整的國家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基本實現對我國管轄海域以及重點關注海域的長期業務化觀測。

今年以來,我國新增9個岸基觀測站點,布放2個10米浮標、1個海嘯浮標;破冰調查船正式入列交付使用,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南海局、東海局綜合保障基地建設有序推進;完成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北部2月和5月共計11條標準海洋斷面調查。

數據顯示,當前已形成集海洋站網、雷達網、浮標網、海底觀測網、誌願船、斷面調查、衛星遙感等於一體的「陸海空天」綜合觀測系統,基本海洋觀測站點數量已達693個,沿海岸線平均分佈間隔小於100千米,重點區域岸線間隔大約30千米。海洋數據傳輸網實現全國沿海地市全覆蓋。

在海洋觀測網運行管理方面,上半年國家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海洋站(點)實時觀測數據傳輸到報率達99.7%,數據有效率99.8%。業務化運行海洋船舶實時監控平台,實現對自然資源部現有船舶監控全覆蓋。

上述負責同誌說,2020年至2023年,我國組織完成第一次全國海洋災害風險普查,基本摸清全國海洋災害風險隱患底數,建成國家海洋災害風險基礎數據庫,並持續推動普查成果在各級國土空間規劃、海洋災害防禦、承災體風險預警中的應用,加強海洋災害風險隱患源頭管控。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自然資源部對外發佈《海洋數據開放共享目錄》和全國首個國家海洋大數據服務平台(海洋雲),持續為政府部門、國內科研單位、社會公眾以及國際組織提供海洋觀測資料共享服務。

氣候變暖對海浪預警提出更高要求

我國毗鄰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是全球檯風最為活躍的海域。受其影響,我國近海是海浪災害的高發區,隨著氣候變暖,我國近海海浪災害呈逐年加重趨勢,尤其是東海和南海海浪強度年際增強趨勢更加顯著。

有專家表示,我國近10年重現期波高和過去30年相比呈現增大趨勢,有效波高年極值呈明顯增大趨勢,平均每年增加3.0釐米左右。實況達橙色以上海浪預警天數呈現增多趨勢。預估顯示,未來仍有繼續增加的可能。

這就意味著,極端天氣下高級別的海浪預警次數增加,涉海工程的海浪災害風險加劇。氣候變暖對海浪預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專家表示,在短期預報方面,及時準確的海浪預警尤為重要。首先是提前關注、及時研判和預警。在颱風擾動生成初期就開始關注,提前3天發佈海浪消息和海浪警報;其次是延長預警時效,由過去的24小時預警延長至72小時,為海浪防災部署提供充裕的時間;最後是利用新技術、多源觀測數據持續提高海浪預警報精度和效率。

在中長期預報方面,要加強年際、年代際尺度的極端海浪預估研究,為海上重大工程建設、海洋功能長期規劃提供支撐。此外,對公眾和涉海企業來說,要做好氣候變化下涉海工程的風險評估和排查,及時關注海浪災害預警信息,根據海浪預警的嚴重程度做好相應的災害防禦。

■多知道一點

海浪預警和風暴潮預警如何分級?

據介紹,根據《海洋災害應急預案》規定,按照海洋災害影響的嚴重程度、影響範圍和持續時間,海洋災害應急響應級別共分為四級,即Ⅰ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Ⅳ級(一般)四個級別,分別對應最高至最低響應級別。海洋災害警報分為紅、橙、黃、藍四色,分別對應最高至最低預警級別。海洋災害以海浪、風暴潮等災害為主。

●海浪

海浪根據受影響近海或者近岸海域的有效波高大小,將預警等級分為4級。分別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警報,影響程度或者說危害程度也是逐級遞增的。

當近岸海域有效波高大於等於2.5米小於3.5米時,將發佈海浪藍色預警;當近岸海域有效波高大於等於3.5米小於4.5米、近海海域有效波高大於等於6米小於9米時,為海浪黃色預警;當近岸海域有效波高大於等於4.5米小於6米、近海海域有效波高大於等於9米小於14米時,就達到海浪橙色預警級別;當近岸海域有效波高大於等於6米,近海海域有效波高大於等於14米時,為最高級別海浪紅色預警。

●風暴潮

風暴潮預警級別主要和三個因素有關,首先是天文潮,天文潮的高低,對風暴潮預警等級影響非常大。其次是風暴增水,即颱風或溫帶天氣系統引起風暴潮的強度。

最後是警戒潮位,這和當地堤防設施以及承災體相關。警戒潮位分為四個等級,紅、橙、黃、藍,對應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以一級最為嚴重,也就是紅色最為嚴重。當天文潮和風暴潮疊加,達到哪個警戒潮位值,即發佈相應級別的警報。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編輯 白爽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