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十渡鎮:洪水中當作「臨時指揮中心」的民宿重拾煙火氣
火車汽笛聲響起,每日固定的幾班貨運火車,又到站了。
房山區十渡火車站站長王樹桐在控制室里調整著火車速度,確保火車能夠準點、安全進站。他走出控制室,在站台上揮旗示意。7月底,房山區接連發佈幾個暴雨、山洪預警,為了安全,十渡火車站的客運暫停,王樹桐就住在火車站里,隨時應對可能發生的險情。
隨著幾次預警的降班和解除,王樹桐也跟著鬆了口氣。去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十渡鎮所有村莊幾乎同時面臨著斷水、斷電、斷通信的境況,十渡火車站鐵路線作為最早與外界複聯的渠道之一,承擔著轉移群眾、運送物資和設備的職責,發揮著重要作用。而距離十渡火車站不到5米的一間民宿小院,去年作為十渡鎮政府災後臨時指揮中心,今年遊客回來了,店裡的煙火氣也回來了。
憶去年
大家一條心抗擊洪水
7月31日,新京報記者在這間民宿小院見到了老闆劉小莉,送走這周為數不多的幾名客人之後,她正在休息,「昨天還有暴雨預警,我就讓廚師回去休息了。」劉小莉是十渡村人,她和丈夫共同經營著從父母那裡接手的民宿小院,去年的那場洪水,讓劉小莉變得更謹慎了,暴雨預警發出後,她便將遊客勸返。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後,十渡鎮政府的辦公樓被洪水衝毀,數十名政府工作人員無處辦公。災後傷員的照顧、物資的運送、村莊的恢復等,都需要鎮政府。劉小莉回憶,當時十渡鎮鎮長向她詢問是否能將這裏當作臨時指揮中心時,她沒有遲疑就應下來了。
「我的小院位置比較高,洪水衝不到,還有水窖存著一些乾淨水源,並且對面就是十渡火車站,能夠保障大家的基本生活。」責任就這麼落到了劉小莉身上,她回憶,當時小院里住著鎮政府、公安、消防隊伍等多方工作人員,大門口用紙板寫著「十渡鎮政府臨時指揮中心」的字樣,在這塊紙板旁邊,劉小莉架起了一個大鐵鍋,靠山上撿來的柴火做飯吃,「災後有好幾天,我們這裏是斷水斷電的,火車運送進來的物資得緊著送到各個受災村里,為了節省一點,大家就自己撿柴火燒飯,用接來的雨水洗東西。」
轉眼間,四季輪轉,又是一個盛夏,劉小莉回憶著去年那幾日的場景,她說,歷歷在目,「這也是一種特殊的緣分,把大家聚在一起,一條心,在小院里發生的一切,都很讓給我感動。」
這一年
來往最多的是運土車司機
劉小莉的丈夫在村委會工作,汛期到了,就格外忙碌,民宿小院的大小事務,都要依靠劉小莉打理。災後,隨著村莊慢慢從洪水中緩過來,開啟熱火朝天的恢復和重建,劉小莉的民宿小院,也開始迎接客人。
迎來送往,這一年里,劉小莉接觸最多的客人,是來自天南海北的運土車司機,廣東、江西、山東、河北等地,劉小莉聽著來自不同地區的鄉音,以同樣的熱情予以回應,「都是來為我們這裏做貢獻的,我見到他們的時候感覺特別親切,他們幹活很辛苦,有時候給他們做菜,我都會多給些。」
按照災後「一年基本恢復、三年全面提升、長遠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房山區拒馬河沿岸來往的車輛眾多,大車的車輪碾過黃土,揚起的是重建美好家園的決心。劉小莉說,儘管客人不多,也不像往年旅遊旺季那般熱鬧,但總有一些人走進村莊,為大山的質樸而來。
有時候,劉小莉會和司機們坐在一起聊天,他們大多在四五十歲,為了賺錢遠走他鄉,從未離開家鄉的劉小莉佩服他們的勇氣,也願意和他們分享十渡的故事,「來者都是客,我們山裡的人都好客,換誰家都一樣。」劉小莉一家靠山水吃飯,已有十來年了,熱情,積累了不少回頭客,「有些人也說,下回再來北京,就會上我的小院來坐坐。」
說今年
火車站台汽笛聲不停
8月初,劉小莉的朋友剛從這家民宿小院搬走,她與劉小莉是同鄉,家就在村子的南邊,由於地勢比較低,為了安全就將貴重物品和家裡老人,都轉移到了劉小莉的小院來,「算是虛驚一場吧,等雨停了,我朋友才搬回家去的。」
連著好幾個夜晚,劉小莉都沒有睡好。聽著窗外稀疏的雨聲和此起彼伏的蟲鳴,她的腦海里總能浮現去年的那場洪水,「比起二十多年前那次洪水,去年那場水太大了,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劉小莉覺得得記錄些什麼,卻又不知從何說起,她有一兒一女,她會不經意提起過去,講給孩子們聽。
劉小莉的小院門口,臨時指揮中心的紙板早已經摘下,那十餘個日夜的喧鬧,漸漸歸於平靜,聲音越來越遠。劉小莉重新收拾了小院,仍保留著二樓幾間主題房間的裝潢,這些可愛、浪漫等主題的房間,也曾經同十渡的人們在災後並肩作戰過。
「我和王站長很熟悉了,十渡站可以說是一個旅遊站,來來往往的遊客很多,汛期一到,他的任務就更重了。聽到火車鳴笛,我就知道,他又在忙了。」最近,劉小莉在小院里養了只小黃狗,只有兩個月大,見人進院就搖尾巴嗚嗚叫著。她聞聲走出房間,「歡迎呀,是住宿還是吃飯?」
新京報記者 陳璐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