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周」走進「東方之珠」

為期六天的「上海文化周」昨晚在香港落幕。圖為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堂,上海京劇院的《拾玉鐲》演出吸引不少香港市民和遊客觀看。(主辦方供圖)

在位於尖沙咀的香港文化中心,「上海文化周」的海報甚是搶眼。在過去的六天里,來自黃浦江畔的藝術家們以京劇、民樂、展覽、藝人談等多種形式與香港同胞親密互動。昨晚,這場藝術交融活動在湯沐海指揮、上海民族樂團《海上生民樂》的絲竹聲中收官。演出會落幕,心意相通的交流卻不會止步。正如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副總裁楊佳露所說:「200多人的陣容此番帶著滿滿誠意來到香港,希望能獲得觀眾的喜愛,相信未來的學習互動會更頻繁。」

 「東方明珠」上海與「東方之珠」香港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多年來在經貿、文化、科技等領域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務實合作。尤其在人文合作領域,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等國際標杆性文旅品牌活動發揮行業引領作用,推出雙城互通、全國共享、世界矚目的藝術交流活動,璀璨的東方「雙城記」也將不斷被續寫。

《七俠五義》上下本連看,與香港戲迷的五年之約

「五年前我就看了上本,這次一口氣買了兩場,上下本連看!」上海京劇院海派連台本戲《七俠五義》上本結束,記者在香港文化中心遇見戲迷何先生。何先生是資深的京劇粉絲,對上海京劇院的角兒們如數家珍,「我喜歡看武打場面,聽到鑼鼓聲就很興奮」。

五年前,《七俠五義》上本曾赴港演出,當時觀眾熱烈的反響令主演之一傅希如歷歷在目,「沒想到香港觀眾對這部海派作品如此喜愛,很多人追著問,什麼時候才能上下本連看」。

如今夢想成真。不同於傳統一桌二椅,《七俠五義》機關佈景精巧有趣,宮廷風的轉心壺、光電結合的牆上題詩、直插包公案桌的飛刀讓觀眾直呼「好犀利」。據上海京劇院院長張帆透露,為儘可能給香港戲迷帶來原汁原味的觀演體驗,一個半集裝箱的服飾道具兩週前就從上海發往香港,演出期間,舞美團隊反復推敲方案,連夜翻檯,確保上下本兩場演出能夠在連續兩天內完成。

香港市民和海派文化的互動不僅發生在劇場,「上海文化周」還策劃了一系列延伸活動。完成《七俠五義》的上本演出,演員楊揚等人在20分鐘內快速完成改妝,轉身便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堂呈現了半小時的《拾玉鐲》,吸引了不少市民和遊客觀看。《拾玉鐲》開場前半小時,文化中心的大台階上就坐滿了人,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大堂時常會舉行各類小型表演,但如此熱烈的場面並不多見。「觀眾的熱情讓我特別有表演的信心和激情,我想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楊揚對記者說道。

以非遺、文物為引,更深入瞭解優秀傳統文化

「手不要動,感受一下絲線。」非遺傳承人陳碧嫻展示了令人驚歎的蘇繡劈絲技法。嘉定竹刻、徐行草編、藥斑布印染技藝……剛過去的週末,來自上海嘉定區的多項非遺在香港文化中心展覽場地亮相,傳統文化與現代美學創意的有機融合吸引了不少人駐足。「大家愛聽蘇繡的故事,嘗試著刺繡,香港朋友對非遺的好奇遠遠超過了我的預期。」為了讓香港市民回家也能體驗蘇繡,陳碧嫻還準備了不少材料包在現場分享,「希望這根絲線串起我們的同胞情」。藝術愛好者楊先生說:「我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做義工,非常希望能夠多多瞭解我們國家的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的交流並非單向而行,兩地的精誠合作能打開更多維度的互融互通。在毗鄰維港的香港藝術館二樓專題廳,《尋香記——中國芳香文化藝術展》通過109組上海博物館藏品及51組香港藝術館珍品,帶領觀眾踏上跨越千年的尋香之旅。進入展廳,便可看到上海博物館藏品、金農所作的水墨紙本手卷《十香圖》。值得留意的是,香港藝術館藏品、居廉畫就的《十香圖》就在其正前方,兩組藝術品交相輝映,似乎都能令人聞到馥鬱芬芳之氣。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介紹,與以往巡展模式不同,《尋香記》是兩家場館一起策展而成,「我們希望攜手拓展對文物的展陳和介紹方式。」從草木芳香到異國奇馨,展覽還為不同展區設立了沉浸式體驗區,觀眾可以在一呼一吸間感受古人聞香養性的況味。展廳內,觀眾絡繹不絕,易女士與好友一同前來參觀,「祖國地大物博,我沒有去過上海,如今有了滬港高鐵,期待有一天乘高鐵去上博看展覽!」

文:王筱麗

圖:主辦方供圖

編輯:範菁

責任編輯:邢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