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山公園遺產辦主任:社稷壇展現北京中軸線公眾化的轉變歷程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社稷壇是「北京中軸線」15個遺產構成要素之一。社稷壇對於北京中軸線的重要性和價值是什麼?1909年遺存的五色土如何保存至今?對此,新京報記者採訪了中山公園遺產辦主任蓋建中。
他表示,社稷壇是明清國家禮儀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北京第一處轉變為城市公園的皇家建築,展現出北京中軸線公眾化的轉變歷程,歷史層級和文化內涵都格外豐富。
社稷壇祭祀土地和五穀之神
新京報:社稷壇建於什麼時候?它的形製和功能是什麼?
蓋建中:社稷壇原址曾經是遼代的興國寺,元代是萬壽興國寺。明代改建為社稷壇,是占士祭祀土地和五穀之神的場所,清代沿用。
中國傳統的經濟形態是種植農業。「社」狹義的含義代表土地,「稷」代表五穀。社稷崇拜最初就來源於人們對土地和穀物的原始崇拜感。隨著社和稷逐漸融合,它們被賦予了國家政權的概念,並形成嚴格的祭祀禮儀規範,代表對國家疆土的重視。
社稷壇始建於1420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建造宮殿的同時營建社稷壇,與祭祀祖先的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組成「左祖右社」的禮製格局。和太廟一樣,它的平面也為南北稍長的長方形,整體格局分為內外兩重,主要祭祀建築分佈在內壇軸線上。
在傳統功能上,這裏是中國現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皇家祭祀太社和太稷的建築群。
新京報:社稷壇的範圍有多大?包括哪些古建築?
蓋建中:整個中山公園23.8公頃的範圍都叫社稷壇。社稷壇的外壇牆、內壇牆和內壝這三重壇牆共同營造出富於層次變化的神聖祭祀氛圍。
社稷祭壇是社稷壇的核心區域,包括祭台、四色琉璃牆和四座菱形門。
除了祭壇,社稷壇還保存有明代的建築。其中,現在的中山堂歷史上是社稷壇的拜殿,祭壇多為露天壇台,在風雨時,會改為在拜殿內行禮。1925年後,這裏成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場所。
還有一座大殿是戟門,明清時期,它的形製和功能與太廟戟門類似,是一座禮儀性的建築。社稷壇開放為中央公園後,戟門也被改建為圖書館。目前,這座大殿的主要木構件依然為明初期遺物。神廚神庫和宰牲亭是社稷壇的配套設施。
社稷壇的祭祀建築位於內壇區域,外壇在1914年後修建了一系列園林景觀建築。1913年,時任交通總長的朱啟鈐巡視到社稷壇,生闢建公園之念。1914年,社稷壇開闢為中央公園對外開放。1915年,公園建設了唐花塢、投壺亭、碧紗舫、來今雨軒、格言亭等多座新建築。
正在編製「五色土專項保護管理制度」
新京報:很多遊客對五色土非常感興趣,它們有著什麼樣的歷史?
蓋建中:社稷祭壇位於中山公園園內中心,是一座三層方壇,四周用漢白玉石圍砌,壇面鋪有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黃五色土壤,俗稱五色土。
祭壇中間的石柱為社主石,高5尺,代表江山永固。明清時期,社主石是立起來的,後來出於文物保護的目的將其埋了下去,如今只露出一個尖兒。
明代壇土由全國各地按時進獻,象徵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社稷壇的內涵相吻合。清代簡化為由順天府下轄各縣進獻。現在看到的壇土大部分為1909年的遺存,是清朝末代占士最後一次祭祀社稷壇時鋪設的。歷史文獻記載,壇土以前是有坡度的,如今是平整的。
新京報:1909年的壇土如何留存至今?
蓋建中:我們曾對壇土進行過簡單測量,目前保留的土壤厚度至少在20釐米以上。2015年,我們對壇土的地質結構進行檢測,結果證明,五色土沒有經過人工染色。
為了保證歷史信息的傳承,我們每年對祭壇進行整修。平時每季度一次,6月初至9月底的汛期額外增加3次。對五色土進行隔板分區並清除雜草,然後對土壤進行疏鬆和平整。由於土壤和祭壇有一釐米的距離,所以下雨天,雨水可以溢出,但土壤不會外溢。
我們正在編製「五色土專項保護管理制度」,以進一步加強對五色土的保護。
社稷壇是北京中軸線上國家禮儀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京報:如何理解社稷壇對於北京中軸線的意義和價值?
蓋建中:社稷壇對北京中軸線突出普遍價值的貢獻在於三個方面。在功能傳統上,社稷壇是北京中軸線上國家禮儀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規劃格局上,社稷壇與太廟共同體現了「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規劃範式。在變革實證上,社稷壇作為北京第一處轉變為城市公園的皇家建築,展現出北京中軸線公眾化的轉變歷程。
新京報:社稷壇對公眾開放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蓋建中:伴隨著歷史變革,北京經歷了從封閉的帝國首都轉變為現代化大都市的過程。
當時,一個叫京都市政公所的機構,開始對北京中軸線上曾經封閉的皇家建築進行改造。其開端就是1914年社稷壇開放為中央公園。
京都市政公所類似於今天的首都規劃和城建部門,主要功能是負責城市總體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京都市政公所對北京中軸線的主要改造工作包括天安門廣場地區的開放、改造正陽門以改善內外交通、推動一系列市民公園和博物館的建設和開放。
當時,中央公園在盡最大可能保留歷史信息的前提下,也根據功能需要進行了局部園林化改造,以提升遊客體驗。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更名為現在的中山公園。
新京報:在北京中軸線申遺過程中,你們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蓋建中:為保證社稷壇的原真性、完整性,在推動中軸線申遺過程當中,我們做了很多努力。5年時間里,我們一共完成了18項文物修繕和環境整治項目,拆除影響社稷壇原真性、完整性的非文物建築將近5100平方米,並恢復綠地5000多平方米。
在研究方面,我們這5年相繼開展了15項中山公園歷史文化、園林藝術方面的研究,為修繕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京報:北京中軸線成功申遺後,社稷壇作為15個遺產構成要素之一,下一步如何更好活化利用好資源?
蓋建中:我們將圍繞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按照最小限度干預的原則,及時動態地實施整體保護策略。比如進行文物修繕,拜殿已經600多年了,主要木構件是明代初期的。最近一次修繕是2021年,我們對拜殿進行整體檢修,木結構基本完好,局部更換了瓦件。我們每天有專人進行日常巡視、測量。未來,中軸線監測中心會通過儀器給我們提供數據,顯示其動態變化,為修繕做準備。
今後,我們還將利用好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後的政策和先進的技術提高文物保護水平。同時持續進行研究工作,在此基礎上進行預防性保護。今年,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啟動了一個統籌課題,研究中軸線園林遺產價值,不僅研究實體,也要研究氛圍、環境等。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白爽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