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劇《山海情》舉行專家研討會,為劇打磨提升建言獻策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8月9日,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歌劇《山海情》舉辦專家研討會,聚焦該劇的藝術創作展開深入交流和探討,為該劇的打磨提升集思廣益。現場紛紛建言獻策,熱議民族歌劇的發展。來自北京、福建、寧夏、天津四地宣傳部、文旅局和國家大劇院有關領導作為聯合出品方代表,作曲孟衛東、編劇易茗、導演王筱頔、得福飾演者王宏偉等主創主演代表;歐陽逸冰、黃豆豆、王曉鷹、馮柏銘、趙大鳴、王道誠、莫凡、趙琳宇、陳誌音等專家學者出席參加。

民族歌劇《山海情》已進行多輪演出。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紛紛建言獻策,肯定歌劇《山海情》的藝術成果,並在進一步打磨創作上提供了寶貴建議。同時,會上探討了民族歌劇的現狀與發展路徑,碰撞出創新發展的火花,一致認為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資源、融合現代審美,讓民族歌劇煥發新的生命力。

國家大劇院民族歌劇《山海情》由孟衛東作曲、易茗編劇、王筱頔執導。演出陣容集結了王宏偉、馬小明、龔爽、徐晶晶、金鄭建、陳大帥、梁羽豐、馬騰、吳夢雪、陳瀅竹、牛莎莎、關致京等實力唱將。為了原汁原味地展現地域風貌,演員用方言呈現該劇的念白部分,塑造出真實可感的人物形象。「從兩年前開始創排這部劇,我既是親曆者、見證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作為一個年輕的歌劇演員能夠演這樣的一個劃時代的大戲,對我來講是一次非常好的學習、曆練和提高的過程,特別是作為這個時代的演員,有責任也有義務用這樣優秀的作品來謳歌我們的新時代。」歌劇《山海情》得福扮演者,天津音樂學院院長王宏偉表示,前兩天在參加中國音協小金鍾的比賽當中,好幾個參賽的女高音選手都在唱《山海情》選段,所以他覺得這個作品一定能夠走得遠、唱得開。

在音樂創作方面,歌劇《山海情》以西北民歌為素材,充分吸收寧夏「花兒」、陝北民歌、山西民歌等民間音樂元素,讓該劇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與民族音樂風貌。整體音樂旋律優美動聽、朗朗上口。作曲孟衛東表示,歌劇作曲的任務是要把音樂寫好,而對於什麼叫寫好?各有各的看法。「我的看法是,作曲的任務是把音樂寫好,但好不好聽要由觀眾來說,好聽有著特定的含義,就是要既專業又大眾化,不僅要高級,還要通俗的高級。」歌劇《山海情》劇本沿襲中國傳統歌劇的樣式,即話劇+唱的形式,從劇本源頭上就使用了西北的一些方言詞彙,既讓整部劇節奏更緊湊,觀眾更易於接受,又保證了音樂的藝術呈現品質。編劇易茗認為,一個二十幾年的故事,集中在一個舞台上只有兩個小時,需要去把握和設計的太多了,這個時候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還是要完成人物命運的出現、延展和解決,要完成這個懸念。

民族歌劇《山海情》以西北民歌為素材。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原院長,國家一級編劇歐陽逸冰表示,該劇注重了人物與人物戲劇關係的描繪。以得福為中心,諸多關係都是具有戲劇性的。特別是男女主人公的戲劇性關係,那就是愛情悲劇的誕生。然而這個悲劇隨身一轉就變成了戰勝貧困惡魔的力量。「本劇非常富有哲理性,表現出人對命運的叩問和理解。一個是問蒼天,得福問天就是要人定勝天,怎麼能夠改變自己,改變我們自己的命運。還有一個是問長輩,得寶問他爸你為什麼養我,表達我要的是新生活,而不是你那樣的生活。」

中國文聯處書記,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黃豆豆認為,從舞蹈編導的角度來講,在導演的要求下沒有刻意要在這部歌劇中硬性地加入舞段,而是在全劇的人物體態、群體佈局層次、全場調度上想辦法,使得整個形體部分能更加符合整部歌劇厚重、樸實的藝術質感,尤其是好幾場戲所有的村民以雕塑群體的質感佈局和層次與舞美、燈光、多媒體部分非常微妙的轉換相交織,每一位演員都是在用心地歌唱,產生了一種非常感動人心的戲劇力量。

國家話劇院原常務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副主席王曉鷹表示,音樂的地方色彩和演員方言互相之間的配合,非常好地把這個戲本來應該有的民族氣質給呈現出來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方言都成了音樂的一部分。「這個戲的表演都是特別值得稱道的,在追求人物生活質感的基礎上去塑造一個歌劇化的人物形象,完整、有機。每一個演員都演得非常好,不亞於一個話劇演員能達到的(水準)」。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