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丨福建龍岩:跨國礦企打造「綠色競爭力」

新華社福州8月11日電題:福建龍岩:跨國礦企打造「綠色競爭力」

新華社記者秦宏

在位於福建省龍岩世界地質公園內的紫金山金銅礦區行進,猶如走進一座森林公園。數百米深的礦坑底部雖然仍在生產,而礦區一點兒見不到傳統礦山環境「髒亂差」的痕跡,坑口附近的邊坡已草叢蔥鬱。

「紫金山金銅礦是紫金礦業集團打造的‘綠色礦山’樣板。」紫金山金銅礦安全環保總監許輝標說,礦山每年產出數千噸廢礦渣,以前礦區會形成大面積堆置廢棄地,加上礦山廢水等使礦山生態環境面臨巨大壓力。為此,集團持續開展礦渣廢棄地和邊坡治理及生態恢復技術等研究。

紫金山金銅礦在尾礦廢棄地上建設的礦山公園。新華社記者 秦宏 攝紫金山金銅礦在尾礦廢棄地上建設的礦山公園。新華社記者 秦宏 攝

經過不斷探索,紫金礦業集團先後解決了高含硫量礦渣汙染、礦山廢水處理等難題,總結出「分層治水、截短邊坡、土壤改良、植物選擇」的生態修復保護經驗。截至2023年底,紫金山金銅礦累計實施綠化作業面積2萬餘畝,種植花木420餘萬株。

「根據礦區不同海拔高度區域特點,紫金礦業集團創新了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梯級綠化的礦山植被恢復模式。」福建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試驗站副站長林敬蘭說,「邊生產邊建設邊治理」模式,使礦業作業對生態環境影響降到最小。

2009年,紫金山國家礦山公園成為首批國家礦山公園;2021年,紫金山金銅礦聯合開發項目獲評「國家水土保持示範工程」;去年,「紫金山綠色礦山建設案例」被寫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相關出版物。如今礦區內,由地質礦產博物館、露天採礦工業園、植物園、遊艇碼頭、玫瑰園等組成的旅遊線,已成為熱門礦山公園研學旅遊點。

邊生產邊進行礦坑邊坡治理的紫金山金銅礦。新華社記者 秦宏 攝邊生產邊進行礦坑邊坡治理的紫金山金銅礦。新華社記者 秦宏 攝

記者瞭解到,紫金礦業集團在國內17個省(區)和海外15個國家擁有礦業投資項目。其綠色礦山建設經驗,還不斷被複製和拓展,併成為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許輝標介紹,紫金礦業集團的德爾尼銅礦位於青海高寒高海拔地區,閉礦後的生態恢復工程面臨較大挑戰。截至2023年底,集團通過持續研究,使該礦區生態修復面積達到近200公頃,成為高寒地區閉礦及生態恢復樣板項目,其「高寒礦山人工植被恢復工程」獲得綠色礦山科學技術重大工程獎。

「集團位於剛果(金)的梅素諾伊礦區開創了當地生態礦業發展先河。」紫金礦業集團董事會秘書鄭友誠說,最初該礦區邊坡修復植被存活率不足10%。集團通過探索鋪設腐殖土改良土質、人工深度種植等方式,使礦區實現綠植種植面積40萬平方米,可綠化面積覆蓋率超過90%。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紫金礦業集團近年來嚴控礦山全生命週期碳排放,不斷加大礦山清潔能源項目佈局,推進電動化替代進程。其光伏發電、水電、風能、氫(氨)能等多能互補方案,已逐步在示範礦區落地實施。

「礦山‘綠電項目’等建設經驗還將向公司的全球礦區有序推廣。」鄭友誠說,近年來,這些探索也使集團在全球主流ESG環境部分評級中保持行業領先,助推了其國內外礦山項目併購等業務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