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團隊相關負責人接受《環球時報》採訪:國產大型無人運輸機首飛帶來新突破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樊巍】8月11日,由我國自主研發的大型雙發無人運輸機在四川自貢鳳鳴通航機場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首飛取得圓滿成功。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這款具備12立方米裝載空間、2噸級商載能力的無人運輸機,是國內目前按照市場需求研製的最大的大型無人運輸機,全機實現了全國產化,此次首飛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在低空經濟領域,為實現大型無人運輸機高水平自立自強取得了新的突破。
「該大型雙發無人運輸機翼展16.1米、機長13.9米、機高4.6米,使用升限7000米,最大航程2000公里,是國內目前按照市場需求正向研製,最大的、全國產化的大型無人運輸機。」負責該型無人機研發工作的四川騰盾科創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介紹稱,該型無人機的特點是大載重、大空間、易裝卸、高可靠、高安全以及高度智能化等,該型無人機的成功首飛將為我國建設航空貨運新體系、拓展航空貨運新場景、打造低空經濟智慧物流新業態提供新的運載力量。
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既包括傳統通用航空業態,又融合了以無人機為支撐的低空生產服務方式,在工業、農業、服務業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對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物流配送領域又被業界認為是低空經濟中最有可能率先實現規模化應用的領域之一。上述相關負責人介紹稱,「幹線-支線-末端」的三級體系已成為物流無人機產業發展的共識和方向,這也是實現航空貨運「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
「本次正向研製的無人運輸機的成功首飛從產品端證明了無人支線物流大規模商用化的可行性,同時也能促進並帶動更符合國內支線物流使用環境的自動駕駛、任務規劃、幹線、支線對接以及通信導航等技術的變革。」有業內人士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稱。
此前我國已有多型無人運輸機實現成功首飛。2022年6月18日,由航空工業一飛院研製的TP500無人運輸機實現首飛。該機可滿足500公斤級標準載重、500公里半徑範圍的無人駕駛航空貨運覆蓋,最大航程1800公里,是一款通用型大載重無人運輸平台。而在今年6月12日,由航空工業西飛民機自主研發的HH-100型無人機首飛成功,該型無人機的最大起飛重量達到2000公斤,商載能力為700公斤,滿載時的航程可達520公里,最大巡航速度為300公里/小時,最大使用高度為5000米,該型無人機將主要應用場景定位為支線物流,還可擴展至森林草原滅火、救援物資投送、應急中繼通信以及人工影響天氣等多個領域。
而此次首飛成功的大型雙發無人運輸機,除了具備2噸級的商載能力之外,還具有在各種複雜地形下的部署能力,以及全天候、高頻次貨運能力等方面的優勢。上述相關負責人介紹稱,這款大型雙發無人運輸機的起降距離短,高原性能突出,在全國多數通航機每場平均可放心部署、安全使用。該型無人機的飛行高度高、爬升越障能力強,使用升限達到7000米,這適用於國內外絕大部分航空貨運場景。該型無人機還具有運輸距離遠的優勢,2000公里的最大航程設計,可滿足全球90%以上支線運輸的需求。此外,該型無人機的運輸安全性高,在業內率先採用防火、防除冰設計,滿足航空貨運的要求。
「具體而言,該型大型無人運輸機的研發主要是面向600至1800公里的支線物流場景。」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設定一是解決了當下市場上同類型產品商載能力或者航程不足的問題。二是該無人運輸機貨艙容積同級最大,裝載空間利用率提升15%,同時可適配標準貨箱,無須拆解即可高效對接幹線運輸,15分鐘內可以完成裝卸貨。此外,該無人運輸機具有很高的智能化水平,對於常規的運輸類飛行任務,90%以上的功能可以實現一鍵達成,對於無人運輸機的推廣和普及具有非常強的現實意義。
不同於從其他已有飛機型號的基礎上「反向」改造加工,從「0」開始自主設計研發的「正向研製」被認為是中國無人機行業的一大優勢,而該款大型無人運輸機從研製到首飛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這也是中國無人機技術飛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上述相關負責人介紹稱,單從技術層面而言,這款大型無人運輸機並沒有出現太多較難攻克的問題。最大的難點是需要專門針對航空貨運的使用需求和習慣去重新設計一款無人運輸飛機。「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在全機結構上使用了全複材,從而降低無人機的自重,將更多的空間和重量給到需要運載的貨物。此外,我們還採用了我們最新的自動駕駛技術,實現了一鍵作業,有效提升無人機使用的便利性,這遠比在原有機型上改造、升級要更考驗產品設計和實現能力。」
據《環球時報》瞭解,國內無人機廠商相繼公佈5噸級、10噸級及以上的無人機運輸系統的系列化產品,以滿足市場對於無人運輸機大型化、智能化、低成本及高可靠性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