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炯官:期待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釋放新的制度紅利 | 老外說「法寶」⑥
辛炯官
(南韓)
中國資本市場研究專家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期待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讓中國經濟不斷釋放出新的制度紅利。」
南韓人辛炯官在金融行業工作了32年,其中近一半的時間是在上海度過的。
「上海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是一座有契約精神、充滿溫度的城市。」這些年,辛炯官親眼見證了上海的變化,也見證了金融業在上海的飛速發展。
作為長期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辛炯官對中國的重大事件都非常關心。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後,辛炯官第一時間關注到了全會公報中「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表述。「其中明確提到要‘製定金融法’。作為金融行業的從業者,我比較關心這些內容。」
辛炯官認為,這將填補中國現有金融法規體系中的空白,確保所有金融活動,都在法律的框架內有序進行。尤其是「支持長期資金入市」「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強化上市公司監管和退市制度」等舉措,從投資端和融資端入手,用改革的辦法,破解製約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關鍵在於怎麼落到實處,大家都拭目以待。」
2000年,辛炯官初到上海,那時陸家嘴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2008年,他因工作調動再次來到上海,陸家嘴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改革開放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上海做到了。」辛炯官說,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到上海開公司、開展業務,也有很多朋友向他諮詢,他都會堅定地告訴他們,浦東陸家嘴是資源與人才的彙集地,是金融投資行業在上海發展的最佳選擇。「因為,金融產業是人和紙的產業,紙的意思就是合約、契約,是人與人之間連接的工具。上海是一座很有契約精神的城市。」辛炯官說。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用了不到四十年的時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今也已經成為中等收入經濟體。「但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100多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只有十多個國家成功進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不少國家到了一定發展階段後徘徊不前,沒有順利邁進現代化門檻。」辛炯官認為,這些國家之所以掉入這樣那樣困境,很大程度上與法治不彰有關。
在辛炯官看來,營商環境很大程度上意味著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從制度和法律上將平等對待的要求落在實處,為投資者創造投資渠道獲取投資回報,提升投資功能,也可以吸引社會資金入市,促進居民儲蓄轉為投資,不僅有利於推動資本市場穩步發展,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促進消費,也有利於實體經濟獲得資金支持,讓民企敢闖、讓外企敢投。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辛炯官期待著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讓中國經濟不斷釋放出新的制度紅利。
新民晚報
文字:潘高峰
影片:胡彥珣 向袁媛 李永生
攝影:李永生
視覺:蔣玉濤
翻譯: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