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茬茬上海援青醫生把優質資源送上高原,為當地居民帶來了什麼?

「大病不出州,小病不出縣」。如今,這樣的目標已經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果洛州」)逐漸成為現實。

果洛州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約4200米,高寒缺氧,地廣人稀,看病難、看病遠是當地居民長期面臨的難題。

2010年7月起,上海援青幹部接力奔赴果洛,推動當地教育、醫療、產業等發展,提升當地群眾的生活水平。通過「組團式」醫療幫扶,一茬茬的上海醫生為果洛帶去了新技術、新設備,培養了當地醫護力量。

深入鄉鎮開展巡迴義診,篩查先心病患者並給予治療;建立「兩小時醫療救治圈」,暢通危急重症患者的轉診通道;設立青海省首個「中藏西醫結合門診」,探索高原常見病的中藏西醫聯合攻關;打造覆蓋全州的醫療健康數據「智慧雲」平台;在甘德縣建立果洛州第一個高標準高壓氧中心……從州醫院到縣醫院,醫療援青正在結出碩果。

下鄉篩查發現病情,16歲女孩赴滬手術重獲聽力

8月12日,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時海波來到果洛州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州醫院」)義診帶教,再次見到了藏族女孩仁青卓瑪。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醫生為仁青卓瑪佩戴助聽器。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醫生為仁青卓瑪佩戴助聽器。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仁青卓瑪今年16歲,10年前在一場感冒後出現雙耳間斷性流膿,聽力下降,漸漸變得寡言少語。2023年,經過青海省內醫院檢查治療,她的左耳症狀稍有好轉,但因雙耳大面積的鼓膜穿孔,整體聽力始終沒有改善。

今年5月,州醫院援青醫療隊下鄉篩查,在瑪沁縣最高海拔的優雲鄉聽說了仁青卓瑪的情況。老師反映,仁青卓瑪雖然飽受耳疾的困擾,但積極向上、品學兼優,她的家庭也是剛剛脫貧。上海援青幹部、果洛州人民醫院院長周曉輝當即邀請仁青卓瑪暑假期間盡快去州醫院檢查。

7月9日,仁青卓瑪和父親從200公裡外的優雲鄉驅車三個半小時趕到了州醫院,除了由上海援青團隊帶領本土專家進行檢查,時海波也通過遠程會診實時指導,他指出應該盡快安排患者手術治療,根據術後實際情況選擇佩戴助聽器。

在滬青兩地的對接下,7月17日下午,仁青卓瑪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成功進行了右耳手術,在相關公益基金的支持下,左耳也免費換上了效果更好的助聽器,術後5天即順利出院。8月12日,時海波來到州醫院,指導當地醫生換藥隨訪,也為仁青卓瑪複診,她的右耳恢復良好,後續等待5個月左右再回上海為右耳佩戴新型助聽器。

仁青卓瑪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接受了右耳手術

像仁青卓瑪一樣,通過義診被發現、及時獲得醫療救助的人不在少數。2023年9月,州醫院援青人才團隊成立「走遍果洛醫教結合公益行」推進協作組,聯合當地相關幫扶專家,深入果洛多個鄉鎮進行多學科義診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篩查,把醫療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

通常在週五,公益行團隊集體下鄉,在學校、福利院、縣醫院和下屬鄉鎮衛生院等人群集中的地方進行義診篩查。在學校,週五中午可以為下台的中小學生做篩查,下午放學時間早,還可以給接孩子的牧民們檢查。

上海援青醫療團隊在班瑪縣吉卡鄉開展義診

「鄉里大山綿延,牧民同胞有的開電單車要一兩個小時到鄉鎮。果洛環境也很惡劣,經常大雪封山,對於行動不便的老人,求醫問藥成了極其困難的事情。我們希望能深入牧區,送醫送藥下鄉,送到最後一兩公里。關鍵時刻,讓他們知道有我們上海曼巴(藏語‘醫生’的意思)在。」上海援青幹部,果洛州人民醫院創傷中心主任、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王旭陽說,義診的時間、地點選擇也很有講究,須儘可能擴大覆蓋面。

近一年來,「走遍果洛公益行」團隊已完成17次巡診,覆蓋果洛州20個鄉鎮,發放累計5萬餘元的各類急慢性病基本藥品和計生用品等,惠及全州4萬餘名群眾和1萬餘名中小學生。其中,篩查出先天性心臟病及出生缺陷、聾啞、腦癱等特殊患者近百人。

王旭陽介紹,由於當地不習慣做孕前檢查,高原缺氧又容易發生心肺疾病,所以先心病在高原發病率較高。針對發育畸形、先心病等可防可治的危重病,越早治療越好。

目前,篩查出的部分患兒通過各類公益基金和上海後方醫院遠程專家會診,已確定治療方案並在積極治療中;部分患兒在州醫院進行專科治療;還有部分患兒將轉診到上海市兒童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等進行接續手術治療。

「兩小時醫療救治圈」挽救危急重症兩百餘人

53歲牧民走過結冰的河面時不幸摔跤,站立困難,家屬將其送往久治縣人民醫院急診。拍片顯示該患者左股骨粉碎性骨折,且曾有骨折病史,畸形癒合。縣醫院當即聯繫州醫院,患者很快轉入州醫院外科病房,評估相關條件後進行了手術。術後第二天,患者即可開始進行關節功能鍛鍊。

19歲藏族小夥受傷嚴重,從下級醫院轉診到州醫院。醫生診斷,他右側股骨粉碎性骨折,左側尺橈骨骨幹骨折,顱內創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雙側顱底骨折,腦脊液泄漏,左側上頜骨、下頜骨骨折,雙側上頜竇、鼻竇多發骨折。州醫院迅即啟動滬-果-青三地遠程會診,邀請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專家共同參與,因地製宜選定手術方案,最終患者順利出院。

這些都得益於「兩小時醫療救治圈」。自2022年8月起,州醫院援青醫療隊協同甘德、瑪沁兩縣「組團式」醫療幫扶資源,彙集上海援青專家力量,通過州、縣、鄉、村四級聯動,搶抓2小時黃金救治期,經過兩年的努力,「兩小時醫療救治圈」已初見成效,規範化的危重症救治體系初步建立,目前已搶救急危重症246人。

周曉輝解釋,縣鄉醫院遇到難以處置的疑難雜症、危重急症情況時,通過電話聯動,由120救護車把病患轉診到州醫院進行救治,可以避免既往經長時間轉送西寧、成都等地,延誤最佳治療時機。若病人不便轉運,則由州醫院「五大中心」醫療團隊即時出診,進行救治,有效提升了全州域危重急救病人的搶救成功率。

2023年8月起,中組部確定由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牽頭,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等作為協作單位,以院包科共同援建果洛州人民醫院。至今,該院在外科手術、急診重症搶救、高危新生兒救治等方面取得多個「零」突破。

作為州內唯一一家三級醫院,果洛州人民醫院通過「兩小時醫療救治圈」和「走遍果洛醫教結合公益行」,和9個縣鄉醫療機構簽訂協議,共建州-縣-鄉三級緊密型醫聯體,不僅打通患者雙向轉診流程,也將暢通醫護人員進修學習的渠道。

讓新生兒洗個澡,從細節上改善就醫服務

2022年7月,上海援青幹部朱鑫璞剛到瑪沁縣人民醫院的時候深感震撼:門衛室僅有1名穿著隔離衣的護理人員在值守,房間里燒煤取暖,煤煙味嗆人;走在醫院里,鞋子上很快就沾滿了塵土;擠過一樓二樓擁擠的就診人群、爬上三樓來到辦公室的時候,頓感頭暈目眩、氣喘不上、心臟幾乎要跳出胸膛……

兩年時間,這裏已經大變樣。「在上海,要什麼什麼都有;來到這個地方,給什麼什麼都要。」作為瑪沁縣人民醫院院長,朱鑫璞穿梭在醫院里,腳步輕快,「這個輸液室的皮椅可以躺平,是我今年1月從北京爭取來的捐贈」「通過上海援青聯絡組,移動醫療一體車企業減免了150萬」……

他積極為醫院發展要資金、要項目、要捐贈。投入2500萬元援青資金的綜合病房大樓正在建設中,即將成為果洛州第一家每間病房都可以洗上熱水澡的醫院。

在這家醫院出生的孩子,都會被獻上一條哈達。有一次,朱鑫璞獻哈達時發現娃娃捂得太緊,「打開繈褓,一股異味瀰漫出來,頭髮像膠水一樣黏在頭皮上。」他意識到,這是因為當地醫院沒有條件洗澡,新生兒都是用濕毛巾簡單擦一擦。

「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他決定建設新生兒洗浴室,配備熱水器、熱空調,檯面鋪設軟墊,護士按照標準化流程為新生兒洗浴。家長雖不能進入,但可以透過玻璃看到內部全景,靠玻璃還放置了溫度、濕度監測儀。儘管看起來不算複雜,但熱空調、新生兒洗浴室在果洛地區是很少見的。

瑪沁縣人民醫院,護士為新生兒洗浴

朱鑫璞說,剛來的時候婦產科和外科混在一起,總共23張床位。如今婦科產科擁有獨立病區和標準化產房,有19張床位。瑪沁縣人民醫院分娩的新生兒,2年間從不足80個增長到200多個。

高原缺氧,上下樓明顯大喘氣,為了減輕就診人群痛苦,醫院配置了全州醫療機構中唯一的一台自動扶梯。高原水質較硬,結石高發,醫院萊恩裝了淨水器,無論醫護病患都能喝上免費的純淨水。門診室外的牆上有許多雜亂的腳印,有人「抽水」「沒素質」,朱鑫璞卻注意到,腳印尖兒都是朝下的,一定是患者是站累了,習慣性地抬起一隻腳靠牆站,於是在此增添一排座椅,患者們可以坐著候診,牆上再也沒有腳印了。

角角落落都有變化在發生。「什麼叫服務?我之前跟同事們說,要讓當地同胞真切地感受到黨和國家給他們帶來的健康福祉,醫療技術有多高超,老百姓未必能完全體會,但住院能洗澡、上樓有電梯、免費喝上純淨水,這些他們可以最直接地感受到。」朱鑫璞說。

服務之外,醫療技術、人才、設施設備仍然是核心。

上海援青資金500萬元建成了現代化手術室,實現了神經外科、骨關節手術的「零感染」。幫扶以來,瑪沁縣人民醫院累計引進、填補縣域內醫療技術空白71項,其中新增26項臨床檢測項目,包括神經外科在內的一些高難度四級手術數量實現「零突破」。全院員工數量已經翻倍,重點培養出了神經外科、骨關節外科、麻醉科等緊缺人才;全院醫務人員職稱晉陞人數達到61人,是幫扶前同期的8倍,其中產生了瑪沁縣歷史上第一位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