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實施詐騙,新型電信詐騙盯上高校師生

剛收到論文在國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消息,便收到了「版面費」的催繳郵件,這筆錢繳還是不繳?

近日,研三學生王妮(化名)面臨這樣的情況。經不住發論文的「誘惑」,她在向對方提供的個人賬戶轉賬高達3000餘美元的「版面費」後,才得知自己遭遇了電信詐騙。新京報記者多方採訪發現,當下不乏冒充學術期刊、官方郵件的電信詐騙現象存在,此類新型詐騙重點針對在校大學生和教師群體,反詐專家提醒,轉賬前要通過官方渠道進行核實,切勿抱有僥倖心理。

收到論文成功發佈消息後接到騙子郵件

「我希望公開被詐騙的過程,提醒大學生朋友們在發表論文時一定要警惕。」近日,在某短影片平台上,王妮面對鏡頭講述了自己經歷的新型電信詐騙案,她提到,和身邊的前輩聊起來才發現,不少人有類似經歷。據悉,王妮剛剛從位於瀋陽市的某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今年上半年,在向一家知名國外期刊投稿發表論文時,遭遇了電信詐騙。

8月14日,王妮對新京報記者詳細講述了這一被騙經歷。王妮回憶,去年底,她作為第一作者、導師作為通訊作者向一家國外學術期刊「Frontiers in Oral Hearth」投稿了一篇關於口腔醫學方面的英文文章,並於今年4月24日收到了該雜誌社的郵件,告知她,文章被接受,但需要在一個月內繳925美元的「稿件處理費」。

「此前就聽說在這家雜誌付費發表文章比較正常,是給對方校對、改稿的稿件處理費用。當時因為在複習考試,我沒有急著去繳費。」王妮介紹,5月7日又收到對方通知,稱其文章已經線上發表。「當時我和導師非常非常激動,沒想到就在這時騙子出現了。」王妮說,之前每次雜誌社發郵件都會給她和導師都抄送一份,但緊接著的5月8日,只有導師收到了一封「版面費」的催繳郵件——對方告知其需要繳納3295美元的「版面費」,「郵件還稱如果不及時交錢將會影響後續其所有論文的發表。」

「我們當時根本想不到是騙局,因為郵件包含了全部的作者信息以及稿件信息。」王妮說,因為兩封郵件的時間很近,她和導師幾乎沒有懷疑,便去銀行給郵件中的帳號轉了賬。沒想到隔天便收到了「96110」的電話,告知她給涉電信詐騙的賬戶彙了款,讓其趕緊到屬地派出所報警,到了警察局後才得知,涉詐賬戶里的錢早已被犯罪分子轉移至境外。

王妮(化名)在短影片平台上發佈自己被騙的經歷,圖為展示雜誌官方的郵件信息。 影片截圖王妮(化名)在短影片平台上發佈自己被騙的經歷,圖為展示雜誌官方的郵件信息。 影片截圖

犯罪分子通過竊取個人信息,「量身定製」詐騙

新京報記者通過知情人瞭解到,王妮的這筆「版面費」的收款賬戶系涉詐賬戶,事發今年5月,該賬戶還關聯到了浙江的一起電信詐騙案件。「警方告訴我,浙江省有大學生彙款後發現問題報警,當地警方介入調查後,發現我也給這個騙子賬戶彙過款,因此通知我到屬地報警。」王妮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提醒更多人注意。

如果和導師再仔細核實的話,在彙款前,王妮覺得是可以覺察出異樣的。在她給新京報記者提供的郵件證據中,正規期刊發佈的繳費郵件是一個官方繳費鏈接,需要在其官方網站登錄後對公繳費;而騙子郵件則是提供了一個中國的工商銀行帳號,顯示收款方是「個人」。此外,在該學術期刊的官方網站上,每一條發給她的郵件都有記錄,並同時會抄送給導師一份,但唯獨這一詐騙郵件只發送給了導師,且在官方網站上沒有痕跡。在王妮分享的影片下邊,有網民高達三萬多條的留言,大量網民反映也接到了類似的詐騙郵件。

「這種案件背後是個人信息的泄露,很多涉郵箱的電信詐騙均為犯罪分子通過木馬鏈接,向當事方郵箱植入病毒,竊取信息後,根據現實情況量身定做的詐騙。」 一位北京知名反詐專家告訴新京報記者,此類詐騙一般針對公司財務人員,比如企業的郵箱被黑後,犯罪分子冒充老闆給財務發郵件,讓其彙款。「目前來看,不確定是該期刊郵箱被‘黑’了,還是受害人郵箱被‘黑’後造成的個人信息泄露。」該反詐專家判斷道。

在王妮(化名)提供給記者的郵件顯示,和官方郵件不同的是,詐騙帳號收款方不是雜誌對公賬戶而是個人。 證據截圖在王妮(化名)提供給記者的郵件顯示,和官方郵件不同的是,詐騙帳號收款方不是雜誌對公賬戶而是個人。 證據截圖

法官提醒高校學生和教師警惕新型詐騙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中央網信辦於去年底公佈的一批仿冒學術期刊詐騙案件中,犯罪分子系仿冒學術期刊網站頁面,冒名發佈約稿通知,誘騙作者投稿牟財。就在今年7月底,公安部公佈的5起針對企業財會人員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的典型案例中,便有詐騙團夥通過投放木馬病毒入侵公司電腦,冒充企業老闆或客戶詐騙財會人員的「精準投毒」類電信網絡詐騙案。涉財務電信詐騙如今進入了學術圈,值得在校學生和教師警惕。

「這種詐騙是針對在校學生或教師這一類高學曆群體的詐騙,可以理解為新型詐騙。」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法官孟慧慧分析認為,該類型詐騙有兩個特點,一是被害人群體特定且有較高的教育背景。該類型詐騙針對有在期刊發表文章需求的在校學生或者教師,一旦投稿就會被犯罪分子「盯住」,成為他們詐騙的對象。

二是詐騙成功率較高。孟慧慧表示,犯罪分子掌握了受害人準確的個人信息及投稿的信息又利用受害人希望盡快開表文章的心理催促受害人短時間內轉賬。被害人在較短時間內容易出現判斷偏差,陷入詐騙分子的圈套。此類詐騙往往追贓挽損難度較大。「該類型犯罪涉多條鏈、跨境轉賬等特點,司法機關為受害人追回財產難度較大。」孟慧慧說。

孟慧慧借此提醒高校學生或教師提高警惕,提前通過官方網站查詢期刊是否涉及收取費用問題並在涉及打款轉賬事宜時及時與對方溝通,仔細核對與對方溝通的帳號信息。其次,要注重保護個人信息,維護個人信息安全,提高涉及個人信息的帳號密碼的複雜程度。並及時下載公安機關反詐APP,學習反詐知識。在遭受詐騙後受害人要立即到公安機關報案並提交相關證據,有利於公安機關儘早破案,及時追回損失。

「針對這種量身定製的詐騙案件,尤其是期刊類,一定要對公進行資金交易。」反詐專家表示,即便收到了對方的繳款信息,也儘量利用官方郵件進行核實,「感覺到懷疑就要多方核實,不要存在僥倖心理。」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巫慧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