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滿12歲兒童能去哪裡騎車?記者探訪發現北京這些綠道可供選擇
近日,河北「11歲男孩公路騎行身亡」的消息引發社會關注,孩子如何更安全地騎車也引發了網民討論。新京報記者連續走訪後發現,在北京南海子、龍潭東路等熱門騎行區域周邊,每天下午和傍晚時段總有小學生模樣的低齡兒童在公路上騎行,存在風險隱患。在他們身旁,時常能看到小心翼翼跟隨著的家長。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要求,未滿12歲的兒童不能進入公共道路騎行。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的一項數據分析結果顯示,近年來,不滿12週歲騎行單車發生交通事故已佔到騎行事故總量的7.5%。「低齡兒童」雖然不能騎車上路,但可以選擇大運河森林公園、朝陽綠道等郊野公園和城市綠道騎行,能滿足低齡兒童練習騎車的需要。而且騎行時也要注意速度不宜過快,還要佩戴上頭盔和護具。
問題:有些道路一到下午傍晚總能看到兒童騎行
8月13日傍晚和8月14日下午,記者先後兩次來到位於東南二環護城河旁的龍潭東路探訪。這段鄰河道路兩側樹木茂密,沿途還設有座椅、公共衛生間等設施,方便中途休息,吸引了不少騎行者。
在騎行的人群中,不乏青少年兒童的身影,有一些孩子騎行還不是很熟練,身後的家長也都謹慎地騎車跟隨著,生怕出現意外。「我們小時候也都是這麼騎過來的,沒感覺到有什麼危險,而且孩子騎得並不快。」一位正在帶著兒子練習騎行的年輕父親說道,他覺得只要不騎快,就不會發生意外。
林先生是這裏的「常客」,他每天都會選擇車流量較少的時段來龍潭東路騎車鍛鍊,通常是環繞綠道騎行十圈。他覺得,在公路騎行安全至關重要,不應過分追求速度,「特別是少年兒童,更應該注意保持安全車速。」
但面對北京城區人車混行的複雜路況,低齡兒童的安全應對能力明顯不足,往往更容易發生事故。因此,騎行也並非一項有車就行的「零門檻」運動。
家長在帶著孩子騎行時,往往都讓孩子靠在自己內側騎行,而單車道的寬度通常只在2米到2.5米間,通行空間有限,有時為了給後方速度較快的車輛讓行,家長和孩子也時常要拉開一段距離,並不能實時照應到。
在龍潭東路上還有不少人騎行的都是專業的公路車,車速較快,同時,在非機動車道還有一些電動單車通行。因此,其他騎行者為了超越或躲避正在騎行的兒童,往往需要預留出足夠的通行空間,難免就會騎到機動車道內。
記者注意到,相較於還不能十分熟練騎行的兒童,一些「車技」較好的孩子則往往呈現出一種「信馬由韁」的狀態。近期,在奧林匹克公園、南海子公園周邊,記者都曾經看到過帶孩子騎行「刷街」的家長,由於這些區域道路更為寬闊,家長和孩子騎行車速也往往較快。在社交媒體平台上,也常能刷到家長帶孩子在這些路段騎遊的攻略和影片,孩子們雖然戴著頭盔、手套等護具,但騎行的速度一點也不比成年人慢多少。
現狀:不滿12週歲騎車發生交通事故已佔騎行事故的7.5%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規定,12歲以下的兒童不可以在公共道路上騎單車,即便是有家長在身邊陪同看護,未滿12歲的兒童也不能在公共道路上騎行。
按照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明確規定,「道路」即指公路、城市道路和雖在單位管轄範圍但允許社會機動車通行的地方,包括廣場、公共停車場等用於公眾通行的場所。
「小區內」也並非都可以讓孩子騎行。嚴格來說,若小區內的道路允許社會車輛通行,也屬於道交法中的「道路」範疇,未滿12歲的兒童也不可以在這些道路上騎車。如果僅僅是在小區內空地、廣場等不允許車輛通行的地方,則可以騎車。
騎行單車低齡化現象近年來日益突出,交通管理部門也已經發現了這一變化,並作出了相關安全提示。根據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的事故案例數據分析結果顯示,近年來,不滿12週歲騎行單車發生交通事故已佔到騎行事故總量的7.5%。
交管部門表示,法律規定的騎行單車上路必須年滿12週歲,這是綜合考慮了孩子的身高、自我約束控制能力、心理特點、道路通行實際情況等多方面製定的。孩子的判斷力、應變力和身體的控制協調能力還不足以完全適應複雜的交通情況,未達騎行年齡違規上路非常危險。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北京市交管部門時常會結合六一兒童節、開學第一課、交通安全日等契機,走進中小學向少年兒童們宣講交通安全知識,騎行安全也越來越多地成為宣講的重點。交警們通過講述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交通風險和如何通過遵規守法保證自身安全,增強兒童群體「知危險、會避險」的交通安全意識。
對策:北京部分郊野公園、城市綠道可滿足兒童騎行需要
隨著天氣日漸涼爽,北京即將進入一年中最舒適的季節,十分適宜騎行,很多家長也希望帶著孩子騎車鍛鍊。那麼,未滿12歲的兒童可以到哪裡騎行?如果自家小區沒有那麼寬敞的空間,是否意味著孩子在未滿12歲之前就失去了騎行的機會?
記者瞭解到,北京市正結合「多網融合」的規劃,建設了許多允許騎行的城市綠道和郊野公園,都比較符合親子騎行的需要。而找到這些「綠道」的方式也並不複雜,可以通過地圖導航軟件搜索「綠道」等關鍵詞,系統就將推送出多條綠道以供選擇,部分導航軟件甚至還為綠道提供了單獨的頁面,可直接一鍵導航到相應綠道的起始點位置。
近日,記者連續走訪了大運河森林公園和朝陽綠道後發現,在這些「封閉式」的綠道內,家長可以帶著小朋友更加安全地練習騎行。
8月14日上午10點,在鄰近東四環輔路的「朝陽綠道」內,有不少市民正在騎行鍛鍊,由於此處綠道僅允許行人和單車進入,沒有機動車和電動單車的干擾,騎行安全性較高,因此也吸引了一些家長帶著孩子來練習騎行。一位正陪著孩子騎車的家長告訴記者,小孩兒今年5歲,他們也覺得這麼小上馬路騎車不安全,所以便時常帶著孩子來這裏練習騎行、鍛鍊身體,「這邊環境不錯,有休息區,還有綠蔭。」
今年7月,豐台區的永定河親水廊道也已建成開放。包括一條總長13.08公里連貫濱水綠道,可供市民騎行、徒步。這條長13.08公里的親水綠道北起曉月湖公園,途經綠堤郊野公園、紫穀伊甸園,終點在北天堂公園,一路上還有很多能停車的騎行休息驛站。
在北京,類似的騎行路線還有「三山五園」綠道、涼水河公園綠道、溫榆河綠道、東小口森林公園騎行綠道,這些也都是不錯的選擇。同時,在這些綠道內騎行也要遵守一些「規矩」,比如速度不宜過快,還要佩戴上頭盔和護具。
位於通州區的大運河森林公園是一處免費的開放式公園,公園內設置了供單車騎行的綠道,還可以一邊騎車一邊欣賞大運河景觀。8月13日上午,記者在大運河森林公園騎行道上看到,騎行打卡的騎友中有不少是陪孩子來的家長,為了確保安全,很多小朋友都戴上了騎行頭盔。公園為了兼顧騎行和步行等不同群體的需要,還特意設置有「禮讓行人、減速慢行」的提示牌,記者注意到,在這裏騎行鍛鍊的愛好者們普遍速度都不會太快,以休閑騎為主。
建議:可打造適合兒童的「騎行公園」模擬城市交通環境
「騎行不僅是交通方式,也是一項運動,應該從整體上考慮如何保護好騎行者的安全,同時兼顧交通通行和休閑運動兩方面的需要。」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交通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TDP)東亞區首席代表劉岱宗認為,騎行綠道受限於設置區域和場地規劃等因素,往往距離市民集中居住區有一定的距離,難以完全替代城市騎行道路的功能,但更加適合面向低齡兒童開展「親子騎行」。
而在更大範圍內的單車道內,劉岱宗認為,當下更應該做的是加強對騎行者安全的保護,「這種保護不一定局限於隔離護欄,也可以是打造‘受保護的單車道’,通過內嵌式停車位、軟隔離等方式創造安全的騎行環境,甚至還可以通過一些低矮的混凝土護板和輕質的綠化花箱進行隔離。」
針對「低齡兒童騎行上路」的問題,劉岱宗認為,在法律限制低齡兒童騎車上路之外,更應該在增強兒童的騎行安全意識上下功夫,比如可以借鑒一些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打造更適合兒童認知「騎行公園」,主要面向12歲以下的兒童,公園內除了能提供安全的騎行道路外,還可以模擬城市交通環境,比如紅綠燈、斑馬線、路口等設置,讓孩子們在練習騎行的同時,雖然不用上真實的道路但也能夠瞭解並掌握必要的騎行安全常識。
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實習生 薑揚濤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