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關山遠 一念家國情

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工作人員採訪飛虎隊將軍陳納德遺孀陳香梅。國家圖書館供圖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工作人員採訪飛虎隊將軍陳納德遺孀陳香梅。國家圖書館供圖
飛虎隊老兵李庚申(右)與隊友在戰機前的合照照片。台山市博物館供圖飛虎隊老兵李庚申(右)與隊友在戰機前的合照照片。台山市博物館供圖
捐贈儀式現場。國家圖書館供圖捐贈儀式現場。國家圖書館供圖

日前,在位於北京的國家圖書館演播廳,舉行了一場特殊的捐贈儀式。193件廣東台山籍華僑抗戰戰士相關數字文獻,由台山市博物館無償捐贈給國家圖書館,其中包括31位台山籍飛虎隊老戰士的肖像照片、書信掃瞄件、故居照片、口述史訪問影片等。台山是有名的僑鄉,一直注重飛虎隊相關歷史檔案的蒐集整理和宣傳保護。目前,台山市博物館已收集到近千件台山籍華僑抗戰相關文物資料。

捐軀赴國難

台山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坐擁漫長的698公裡海(島)岸線與大小海島(礁)348個,有廣海灣、鎮海灣兩大海灣。地理條件賦予了台山人出海航行的便利,這裏有著悠久的「販海」「出海」歷史傳統,奠定了僑鄉的基礎。

然而走得再遠也難忘故土。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海外華僑提出了「舍航空無以救國」的口號,組織華僑航空救國會,捐款捐機,創辦航校,培訓飛行員歸國參加空戰,為保衛祖國屢建功勳。據《美國華僑歷史續編》記載,抗日戰爭期間,美國華僑青年歸國參加作戰者人數難計。

眾多台山籍華僑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或參加飛虎隊,或加入南僑機工,或捐錢捐物不遺餘力,為抗擊日本侵略者貢獻自己的力量,也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捐贈現場,台山市博物館前館長葉玉芳向觀眾分享台山籍華僑的抗戰故事。

抗日戰爭中第一個為國捐軀的空軍烈士黃毓全;在滇緬公路上搶運抗戰物資,被譽為「當代花木蘭」的李月美;首位加入飛虎隊的軍醫、與陳納德有不少書信往來的李襄民;分別飛越「駝峰航線」420次、337次的馬邦基、馬紹基兄弟;帶著「自殺藥丸」深入敵後獲取情報的第14航空隊通訊技師甄崇運;曾執行日軍零式戰機殘骸搜尋任務並切下機翼殘片,獲得「二戰銅星英勇成就獎章」的李庚申……一個個名字背後,是蕩氣迴腸的保家衛國史詩。

據介紹,此次台山市博物館捐贈的資料主要來自世界各地的華僑。31名台山籍飛虎隊老戰士,台山市博物館為每一位都做了詳細的檔案。姓名、出生年月日、屬於飛虎隊中的哪一個支隊和所屬工種、貢獻有哪些……有的老兵功勳卓著、檔案很長,這些珍貴的資料和照片是重要的歷史佐證。

「這批材料中,很多歷史照片是對國家圖書館現有飛虎隊抗戰資源的重要補缺,非常珍貴。」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館員楊秋濛介紹,「比如很多老兵在飛虎隊戰機前的合照、維修飛機的工作照、與隊友在一起的肖像照等等,那個時代照相機並不普及,這些照片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值得我們對其進行研究和整理。」

讓珍貴文物「落葉歸根」

收集整理華僑先輩的事蹟和故事並不容易。葉玉芳回憶說:「我們充分利用台山華僑文化博物館等當地的資源,因為經常有華僑回鄉時去那裡參觀。只要一聽說有老兵去參觀,我們馬上就跑去跟他們溝通,看是否願意接受採訪。同時,我們還與當地電視台等合作,共同進行口述史材料的整理和收集,就這樣一點一滴積累起來不少信息和資料。」

然而,由於很多老兵年歲已高、身在他鄉,想要開展系統的收集工作依然困難重重。

美國飛虎隊研究院院長陳燦培祖籍廣東番禺,年輕時到美國求學,長期服務於美國洛杉磯僑社,他自幼就對飛虎隊懷有敬意。多年來,他和妻子一直用自己的積蓄收集和整理飛虎隊相關文物。

2016年,出於偶然的契機,台山市博物館計劃做一個關於台山華僑與飛虎隊的數據庫。「做數據庫需要很多資料和內容,我們當時手上的資料遠遠不夠。」葉玉芳說。

為了做成這個數據庫,葉玉芳與身在美國的陳燦培取得了聯繫。聽聞此事,陳燦培自告奮勇,建議直接寫一封英文信,面向海外華僑群體徵集飛虎隊老兵相關資料,然後由他來負責接收、整理。

「信發出去以後,剛開始一星期幾乎沒有反應,他(陳燦培)比我還緊張。」葉玉芳說。直到又過了幾天,李庚申老兵的兒子與兒媳婦主動聯繫了陳燦培,表示「父親的東西自己一直都保留著」。

他們捐獻的資料中,除了李庚申老戰士的照片、信件,還有他受訓時的書籍與筆記本、穿過的軍裝、行軍時隨身攜帶的物資包等。這些豐富的文物與李庚申老戰士用獵刀切下的日軍零式戰機殘骸機翼殘片(江門市博物館藏,由李庚申老戰士捐贈於2007年)一起,勾勒出老戰士傳奇的人生經歷。

經過對飛虎隊隊員及其家屬捐贈的收藏品和自己所收集的飛虎隊文物進行簡單整理,陳燦培夫婦將這批文物捐獻給了台山市博物館。近千件文物將5個行李箱塞得滿滿噹噹,兩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不遠萬里,「護送」這批珍貴歷史記憶「落葉歸根」。

「當時在機場接到兩位老人是大概早上5點多,我的眼睛一下子就紅了。」葉玉芳說。這批文物中,就有飛虎隊軍醫李襄民與陳納德來往的書信(由李襄民侄子Mevin Lee捐贈),其中兩封還有陳納德的簽名,十分珍貴。

「為國存史,為民立傳」

歷史的硝煙遠去,但激昂壯烈的家國情懷依然迴蕩在華夏兒女心中。在廣東台山,飛虎隊紀念亭傲然聳立;在馬來西亞檳城,每年11月社會各界人士在華僑抗戰殉職機工罹難同胞紀念碑下緬懷先烈;在美國紐約的華埠勿街口廣場,樹立著華裔軍人忠烈坊……對今人來說,銘記、保留好這段歷史,守護好這份珍貴的民族記憶刻不容緩。

在距離台山市博物館千里之外的北京,秉持「為國存史,為民立傳」的信念,國家圖書館於2014年成立了中國記憶項目中心,持續關注抗戰老兵口述史的記錄和整理。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副主任田苗看來,老兵的記憶關乎戰爭與和平、苦難與光榮,「是一個民族集體記憶里非常沉重的東西」。「圖書館不只是保存書籍的地方,也是為人類社會保存記憶和知識的載體。」田苗說。

飛虎隊將軍陳納德遺孀陳香梅、飛虎隊轟炸機飛行員大衛·海禾特、飛虎隊地勤人員維斯泰利·弗朗科、多次飛躍「駝峰航線」的湖南籍飛虎隊老兵陳科誌、曾被中國村民營救的飛虎隊老兵葛倫·本尼達的遺孀埃莉諾·本尼達以及陳納德譯電員馬大任……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的工作人員採訪過很多飛虎隊老人。如今,他們中不少人都已離世,這些採訪可謂是最後的記錄。

這些珍貴的口述史資料,經過工作人員的精選,刊登在了去年的一期《新華每日電訊》上。而那期報紙發出不久後,中國記憶項目中心收到了一封「不請自來」的商請函,隨函附上的還有一份資料清單。

這封商請函來自台山市博物館。在多年的不懈努力下,台山市博物館積累了不少台山籍華僑抗戰戰士資料。看到中國記憶項目的報導後,台山市博物館主動與國家圖書館聯繫,提出將自己館藏的數字資料也捐贈給中國記憶項目,讓這些珍貴的資料發揮更多作用。

「這封來函令我們感到非常驚喜。」楊秋濛回憶起當時接到來函的心情:「我們做了應該做的事,而現在,不僅有更多人看到了這些成果,還有更多人加入進來。這讓我感覺到投身於國家記憶資料收集工作特別有意義。」

這份捐贈也意味著更多沉甸甸的責任。對台山市博物館來說,資料的共享意味著更多可能。「受限於我館的平台輻射範圍,我們收集到的不少照片依然缺乏可用於解讀的相關信息,如一些老戰士與隊友在戰機前或基地、駐地的老照片,我們只能認出其中的捐贈者。」葉玉芳說,「期待通過國家圖書館這一平台,獲得更多信息,也把老戰士們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據介紹,這批材料入藏國家圖書館後,首先將會對其進行分類整理和編目,待與中國記憶項目已建設的文獻資源整合後,再通過更多途徑進行服務和展示,充分發揮其文獻價值,讓更多人銘記先輩的英雄事蹟與精神。(本報記者 黃敬惟)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08月15日 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