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獨角戲,用家書的方式「請」於是之「回」舞台

2013年1月24日清早,載有話劇表演藝術家於是之遺體的靈車,從北京協和醫院出發,在前往八寶山火化之前,先抵達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繞首都劇場一週,這是於是之最後一次「回到」他曾工作的地方。彼時剛剛進入劇院工作不久的閩宜,也站在送別的人群中,那是她人生中距離於是之最近的一次。

獨角戲《於是之家書》在國家大劇院首演。 李春光 蔡園 攝獨角戲《於是之家書》在國家大劇院首演。 李春光 蔡園 攝

十年之中,送別場景時時浮現。閩宜邀請北京人藝青年演員黃薇擔任主演,特邀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擔任藝術指導,並在今年7月9日,於是之九十七歲冥壽當天,在國家大劇院小劇場成功首演,這也是於是之離世十一年之後,第一次有人以劇作的形式,懷念這位深受從業者與觀眾愛戴的表演藝術家。

先理解於是之的「好」

隨著時間的流逝,「於是之是誰?」這個問題可能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年青人的心中。不僅是他們,對於未曾親眼見過於是之、未曾現場觀看過他演出的閩宜來說,在開始創作之前,也必須先解答這個疑問。劇院工作十餘年,閩宜從身邊的導演、演員、老同事的口中,聽過無數次「是之老師,真牛!」她本以為這句話背後會有關于于是之過人之處的詳細描述,但等來的卻往往是「句號」,沒有人向她具體闡述於是之到底好在哪裡。對於於是之的真正魅力和成就,閩宜感到好奇和疑惑,卻未曾得到過明確的答案。

首次擔任編劇和導演的閩宜帶著獵奇心態走進了於是之和李曼宜的家信中,她渴望以這種方式快速參與前輩們的生活之中,探究那代人的創作歷程並期待尋出一條捷徑,以解開埋藏自己心底數年的疑問,「於是之如何成為一名好的演員?這位傑出的藝術管理者如何策劃製作那麼多流傳至今的經典作品?到底什麼樣的表演是好的表演?」

在閩宜看來,自於是之離開舞台後的幾十年來,無論從業者還是觀眾,對定義這位藝術家的形容詞是「偉大、崇高」,但她覺得反而是這些高大的詞彙妨礙了人們真正瞭解於是之。「如果不把於是之放到當下的語境,不用他的生命體驗參照人們的精神世界和價值體系,或許根本無從談起對他的認識和敬意」。

製作這部獨角戲,閩宜稱得到了許多幫助。

為了能夠更為深入地瞭解於是之的「好」,閩宜請執導過四川話版《茶館》的導演李六乙,以「拉片子」的方式,將於是之演出的話劇《茶館》,從其表演狀態、舞台調度、角色處理,乃至導演焦菊隱當年對《茶館》的藝術構思與導演手法,詳盡地為她講解了一遍,這個過程才讓閩宜真正瞭解到於是之在《茶館》中的「好」究竟體現在哪裡。當閩宜帶著李六乙導演的「答疑解惑」,投入到創作後,二人再次見面聊起此事,閩宜興奮地說,「導演,你說的好,是於是之先生藝術層面的好,但我覺得他之所以演得好,因為他是個好人!一個演員的表演與其個人的品質有著密切的聯繫。」

拿出全部積蓄導「家書」

在閩宜心中,對於是之最好的紀念,只有讓於是之回歸舞台。劇本初稿創作完成之後,閩宜主動與於是之的兒子於永取得聯繫,並陪同濮存昕特地前往養老院,看望了剛剛百歲的於是之夫人李曼宜,當閩宜把自己寫好的劇本呈送給於是之的家人時,得到了相同的答覆:「我們不幹涉你的創作。」閩宜回憶,於永當時還提出了唯一的小請求,「不要誇大父親的成就,還原一個真實的於是之。」而這請求似乎也呼應了閩宜要創作獨角戲《於是之家書》的初衷。

從過去坐在排練場里擔任一部話劇作品的場記,到首次自編自導一部舞台作品,閩宜坦言,其中的挑戰不言自明。閩宜最初考慮過外請一位導演執導本劇,但當她將自己對這部作品的構思、呈現方式講給李六乙導演時,李六乙說,「你都想成這樣了,誰還能當這戲的導演?這事能幹成的只有你自己!」一句話激勵了她。

既然是一部紀念於是之先生的作品,在閩宜心中,她覺得首演地點的選擇與規格應該是最高的,國家大劇院便是首選。但很快,所有青年戲劇創作者要面臨的問題來了,製作資金從哪裡來?有業內的朋友勸過閩宜,「這個題材放在當下話劇市場是小眾藝術,受眾很少的。」但這些話絲毫沒有動搖閩宜的決心,最後她決定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只為讓於是之「回」到舞台上,讓人記住他。

幸好閩宜的父親理解和支持女兒的決定,並願意幫助她實現這個心願。在創排迷茫時,閩宜讓父親做好最壞的心理準備,她說,如果自己的全部積蓄不足以完成這部作品的製作,那麼父親可以想成是為女兒購買了一輛高檔汽車,「只是它長時間放在家裡,卻無人駕駛過。」最終在身邊的眾多老師和朋友的幫助下,閩宜憑一己之力完成了這部作品的排練、製作、宣傳與演出。從進入排練場的第一天起,她和藝術指導濮存昕以及演員黃薇達成共識,「對是之老師,我們不需要有額外的立場,只需要原原本本地呈現他的生活和創作。直接而立體地展示家書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使其直觀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個體與歷史的關聯性,只有通過我們誠實地表達自己才能成立。因此,我們的原則是誠實和真實。」

主創的共識是真實還原於是之的創作和生活。

北京人藝多位演員助力

獨角戲《於是之家書》首演當天,弧形白色舞台上掛滿了各種戲服,舞台上方的大屏幕,則在進場時無聲放映著有關於是之的紀錄片。在開場前的45分鐘里,劇場里循環播放著由不同聲音朗讀的一封封於是之和李曼宜的書信,朗讀者中,有楊立新、吳剛、嶽秀清、盧芳、苗馳、雷佳、鄒健、原雨等眾多北京人藝演員,他們每個人都願意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對前輩的懷念和敬意。

在這些人當中,吳剛與嶽秀清夫婦曾主動提出願意出演劇中的角色「於是之」與「李曼宜」,但閩宜婉言謝絕了二人的好意,因為很早之前,閩宜就放棄了創作一部舞台版「於是之傳記片」的想法。讓演員黃薇一人在多個身份中無縫直切,是主創兩人在導演、表演上對自己提出的要求。「於是之老師一生都在追求卓越,對自己創作的成就從不滿足,總覺得自己還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希望這部戲劇也不拘泥於傳統的舞台模式,通過這部小作品,我們可以追隨於是之老師倡導的表演美學,不斷探索和創新。」

在閩宜看來,她目前能做的只是通過《於是之家書》這部作品提出一點思考,如果這個小戲能夠吸引一些年輕觀眾去接近於是之,並從另一種全新的角度看待自己當前的生活,那麼她的心願就已經實現了,至於為觀眾提供一份完整的答案,閩宜坦誠地說「我目前還做不到」。

新京報記者劉臻

編輯田偲妮

校對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