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天壇公園副園長:將結合北京中軸線打造天壇精品遊覽線路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天壇於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如今又成為北京中軸線15個遺產構成要素之一,二者有何不同?在北京中軸線申遺過程中,天壇公園還做了哪些準備?對此,新京報記者專訪了天壇公園副園長劉勇。
他表示,天壇所承載的「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正是北京中軸線「中」「和」文化傳統的代表。
天壇「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軸線「中」「和」文化的代表
新京報:北京中軸線的遺產構成要素中,共有四處皇家祭祀建築,天壇是其中之一。請簡單介紹一下天壇的歷史和功能。
劉勇:北京中軸線上的皇家祭祀建築有四處,天壇、先農壇、太廟、社稷壇。天壇是明清時期用來祭祀皇天上帝的皇家祭壇,是世界上現存最為完整的祭天建築群。
天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最初是作為天地合祀的場所,叫天地壇,祭壇的主體建築為大祀殿。明嘉靖時期改天地合祀為天地分祀,在大祀殿的南邊增建了圜丘壇,作為祭天的場所,拆大祀殿修建大享殿。至清乾隆年間,擴建了內壇南部圜丘壇,並改造了皇穹宇建築形式,將大享殿更名為祈年殿並統一屋頂瓦色,形成延續至今的建築形態與景觀。其中,祈年殿是孟春祈穀的場所。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天壇形製就是那個時期完善的。
新京報:天壇對北京中軸線突出普遍價值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劉勇:天壇作為北京中軸線15個遺產構成要素之一,是皇家祭祀建築中最高等級的祭天場所。
天壇對北京中軸線突出普遍價值的貢獻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天壇所代表的「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為中軸線所體現的中國「中」「和」文化傳統提供了見證,同時天壇所代表的自漢代以來「南郊祭天」的傳統,連同「君權神授」的祭天文化傳統,凸顯出都城規劃對於禮儀和秩序的強調。
另一方面,天壇作為現存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祭天建築群,其和先農壇東西對稱分佈在中軸線的南端,與中軸線的其他遺產要素一起,整體展現了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發展至成熟階段的傑出範例。
新京報:天壇本身也是世界遺產,作為北京中軸線15個遺產構成要素之一,二者有何不同?
劉勇:1998年,天壇是作為代表中國祭天文化傳統、見證中國「君權神授」封建統治傳統的祭天建築群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強調了其建築和景觀的傑出價值,以及天壇所代表的規劃理念和祭祀傳統對遠東地區的影響,同時天壇也見證了「君權神授」的封建傳統。
而此次,天壇則是作為中軸線上的一組祭祀建築,同中軸線上的15個遺產要素一起,共同見證了中軸線這一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
後續將對局部外壇牆展開修繕工作
新京報:天壇既是世界遺產,有大量古建文物,又是北京最熱門的景區公園之一。在平衡文物保護和遊客遊覽方面,天壇公園開展了哪些工作?
劉勇:天壇作為世界遺產,除了保護管理的職責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職責,這就是傳播世界遺產的價值,讓更多人瞭解、認識天壇所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
作為北京的熱門景區,天壇在做好遊客服務工作、提升遊客遊覽體驗的同時,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來平衡文物保護與遊客遊覽的關係。
我們根據相關標準製訂了景區遊客承載量標準,通過有效監測,在遊客量接近承載上限時,即採取措施如放緩遊客進園速度等,既保護文物古建的安全,也確保遊客的遊覽體驗。
我們充分利用天壇壇域廣闊的特點,持續豐富展覽展示手段,開展各種科普宣教活動,吸引遊客在園區內均衡分佈,以避免部分區域過度集中。
新京報:天壇公園有祈年殿、圜丘壇、皇穹宇等大家熟知的古建築,在古建築保護和修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未來有何計劃?
劉勇:天壇有46000多平方米的古建築,自上世紀末以來,天壇對這些古建築陸續開展了一輪修繕工作,特別是在《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中,我們開展了天壇神樂署修繕、天壇西外壇牆(局部)修繕、天壇長廊修繕等項目。
後續,我們將在外壇部分壇域完成騰退、具備修繕條件後,針對局部外壇牆展開修繕工作。另外,我們要在前期天壇作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預防性保護工作試點的基礎上,將預防性保護的理念運用到古建維護中,通過預防性保護工作的開展,及時發現古建的病害並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治未病」,從而延長古建的大修期限。
新京報:在北京中軸線申遺過程中,天壇公園還做了哪些準備?
劉勇:我們根據《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配合完成了天壇西南外壇佔地單位天壇醫院院區、自動化儀表二廠等區域的拆除騰退,天壇編製了相應的風貌恢復方案;完成了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國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佔地公建部分的資產評估工作。這些工作的開展,有力地推動了天壇完整性的恢復。
我們結合中軸線申遺,進一步加強天壇遺產價值的挖掘,近兩年陸續開展了《北京中軸線視角下天壇公園遺產價值及保護策略研究》《北京壇廟齋宮文化闡釋與展示研究——以天壇齋宮為例》《天壇石質文物病害研究及研究性保護》《非遺數字化體系建立的探索與實踐》等課題的研究。
同時完善、調整天壇齋宮文化展的展線內容,以更多地強調天壇與中軸線的關係。這些都有助於我們講好天壇故事、中軸故事、北京故事。
加強科技賦能,講好天壇及北京中軸線故事
新京報:天壇神樂署是掌管北京中軸線上四處壇廟祭祀音樂的重要機構,祭祀使用的「中和韶樂」已被公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非遺傳承上,神樂署開展了哪些工作?
劉勇:神樂署繼續加強對禮樂文化的研究挖掘,豐富和完善「中和韶樂」的非遺曲目庫。同時,開展多種非遺展示活動,特別是利用線上展演的方式,讓更多人認識、瞭解、喜歡上「中和韶樂」,讓非遺成為傳播和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
我們正在對神樂署內的固定展陳部分進行提升改造,重新布展完成後,遊客在神樂署內將會通過展覽更直觀地瞭解中國傳統禮樂文化。
新京報:申遺完成後,天壇未來如何更好地保護好世界遺產?
劉勇:首先是進一步注重遺產的世界性。天壇將恪守《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站位遺產是「全世界人類共同財富」的高度精心守護好天壇,提升整體保護能力與水平。
其次是讓天壇的保護利用進一步惠及人民群眾。在北京中軸線的整體統籌下,建立完善天壇闡釋展示體系,結合北京中軸線文化探訪線路建設打造天壇精品遊覽線路,加快文旅融合、加強科技賦能,講好天壇及北京中軸線故事,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再者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發揮天壇特有的文化力量。進一步挖掘天壇深厚的文化價值,開發集祭祀線路、祭祀儀程、古樹文化、非遺展演於一體的文化探訪線路,豐富遺產價值闡釋方式,發揮天壇在北京「國際交往中心」中文化交流的重要地位與影響力,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最後是持續尋求遺產保護與公園管理的平衡之道。作為北京旅遊熱門景區,天壇希望通過北京中軸線的旅遊管理與協調機制,助力北京中軸線其他遺產點遊客量的增長,使遊客通過北京中軸線的整體遊覽更好地感知其整體價值,同時也借此降低旅遊活動對天壇遺產本體的影響,提高遊客參觀體驗,破解遺產保護與公園管理中的平衡難題。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