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創投容錯,多地率先吃螃蟹

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要率先「吃螃蟹」。

什麼「螃蟹」?即國資創投容錯機制。將於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以下簡稱「條列」)提出,省和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國有創業投資機構業績考核、激勵約束和容錯機制,推動國有創業投資機構加大對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的支持。

條例還明確,國有天使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的考核中,「不以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作為主要考核指標」。

在廣東出手之前,國務院辦公廳今年6月發佈《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優化政府出資的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改革完善基金考核、容錯免責機制,健全績效評價制度。

為什麼要建立容錯機制?

背後的邏輯是,中國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尤為關鍵,而創業投資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至關重要,但是,作為創投市場重要力量的國資機構,往往因怕犯錯被追責而「不敢投」,形成「寧可錯過,不願投錯」的尷尬局面。

國資機構對錯誤的低容忍度,不僅限制了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的融資渠道,更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

「哪怕不是投資失敗,而是項目稍微有點財務記錄的瑕疵,國資管理機構都需要承擔責任。這導致國資管理機構在做股權投資時,容易出現風險厭惡行為。」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的這句話點出問題癥結。

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南方科技金融研究院院長金李接受三里河採訪時表示,國資對於支持創新生態有巨大作用。股權投資尤其早期投資往往是十投九不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要求一直是懸在國有資本股權投資管理人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對於投資失敗追責的擔心會帶來風險厭惡。

國資機構的態度與行為關繫著很多初創企業的命運。如果過於保守謹慎,許多有潛力的項目就可能因為缺乏資金而夭折;如果能夠勇於擔當、敢於冒險,那這些項目就有可能獲得寶貴的成長機會。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

如何讓國資機構敢投、願投?這是破解問題的關鍵。

建立完善容錯機制,營造相對寬容的投資環境,為國資機構「鬆綁」,才能讓其能夠更加靈活地運用資金,支持那些具有潛力的初創期科技型企業。

三里河注意到,除了廣東,還有多地也在嘗試建立完善容錯機制。

如,7月25日,成都高新區針對種子、天使、創投、產投、併購基金等政策性基金設置從80%到30%的容虧率,致力破解國資「不敢投」困境。

再如,7月5日,北京市東城區發佈修訂後的《東城區政府投資引導基金管理辦法》,完善了政府投資基金容錯機制,對相關部門及引導基金管理機構工作人員履行職責過程中,符合辦法規定情形的,依法依規依紀免予責任追究。

更早,今年1月,湖北公佈《湖北省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建立國有創投機構容錯免責機制——對於100%投資天使基金、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等偏早期的基金,以及按比例投資早期基金的綜合型基金,允許設置不同容錯率,在允許範圍內的正常投資虧損按盡職免責原則處理。

金李表示,從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角度,應該大大弱化國有股權投資於單個股權投資項目保值增值的要求。但是也要注意不能走到另一個極端。相信新政策會更好鼓勵國有資本從事股權投資,更好彙聚社會資源,支持科技創新創業。

「容錯」大門開啟,以機制為創新護航,亦將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在未來的投資過程中,國資機構更加大膽嘗試、積極探索,可促進科技型企業成長,為科技創新貢獻更多力量,為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供有力支撐。

(「三里河」工作室)

【編輯:梁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