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將越來越容易?
婚姻,不只是人生大事,也是國之大事。
日前,民政部發佈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結婚登記 343 萬對,僅為 2014 年同期的一半左右,創下近十年新低。
結婚、離婚及生育,影響的只是家庭和社會結構的穩定性,更會波及到未來生育的走勢,重塑人口結構。
結婚人數持續走低,國家出手了。
一
結婚,越來越容易了。
日前發佈的《婚姻登記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規定,結婚登記和離婚登記都不再需要戶口簿,也取消了過去對登記的地域管轄的規定。
這是繼2017年全面取消9元婚姻登記工本費以來,對婚姻登記規定最大的一次修改。
這意味著,婚姻登記或即將「全國通辦」,呼應的是人口流動的大趨勢,傳統的地域管轄模式已經不合時宜。
而取消戶口簿限制,則是對婚姻自由的進一步落實,也是身份信息全國聯網時代的發展必然。
戶口簿的存在,主要是為了防範重婚、保護婚姻權益,這在前互聯網時代有其必要性,但在大數據時代,身份證就足以證明一切。
而戶口簿一直掌握在父母手中,曾幾何時,一眾年青人因父母的反對或高額的彩禮等問題,而不得不分手,終究成了遺憾。
總之,結婚越來越容易了,只要兩情相願,不再有任何家庭或社會的阻攔因素,而政策對於結婚的態度更是前所未有之鮮明。
當結婚門檻越來越低,離婚卻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根據報導,結合民法典,草案新增了關於30天「離婚冷靜期」、「婚前隱瞞重大疾病可撤銷婚姻」等條例,並對「離婚冷靜期」進行了具體的規定。
換言之,即使雙方同意離婚,也要等待30天的冷靜期,而期間任何一方不同意離婚的,都可申請撤回離婚登記申請。
這背後,自然是「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等傳統觀念的濫觴,但更多的是有關方面對於離婚人數保持在高位的擔憂。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結婚登記 343 萬對,離婚登記 127.4 萬對,離婚結婚比為37.1%,相比去年有所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這裏的離婚登記只包括了協議離婚,未囊括訴訟離婚,而後者最新數據暫未披露。
在官方看來,離婚冷靜期的出台,扭轉了離婚率持續走高的趨勢,這幾年由於各種因素影響,離婚人數確實出現下降。
但在民間看來,離婚人數下降不乏疫情因素的影響,而離婚冷靜期對於婚姻自由以及結婚意願的深遠影響,不容低估。
二
年青人為何突然不結婚了?
高峰時期,我國每年的結婚人數超過1300萬對,而如今最低的年份已經不足700萬對。
過去10多年來,除了去年因為疫情之後的補償性結婚,帶動結婚人數反彈外,其他年份基本都是下行走勢。
結婚人數走低的背後,是適婚年青人口減少、初婚年齡推遲、結婚意願下降、婚育成本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其一,年青人口下降,適婚人群萎縮,自然帶動結婚人數下降。
一般而言,18~45歲為主要婚育年齡,對應的是1980年~2006年左右出生的人口,大抵覆蓋了80後、90後、00後三大代際人口。
而從全國人口出生走勢來看,從1980年代至今,人口出生率持續走低,年度出生人口從最高點的2500萬人一路下降。
2010年以來,在全面二孩、三孩政策刺激之下,出生人口一度走高,但近幾年又回到下降通道。
不難看出,作為適婚人群,80後、90後和00初的人口規模,相比此前的60後、70後出現明顯收縮。
其二,年青人結婚意願下降,而晚婚晚育更成常態,全國平均初婚年齡不斷推遲。
結婚意願下降是個全球性現象,東亞國家尤甚,在南韓有「三拋」世代(不戀愛、不結婚、不生育)之說,而日本更是「超單身社會」的發源地。
在我國也是如此。其實,不只是結婚意願下降,即使願意結婚的,結婚年齡也在不斷延後。
根據七普數據,2020年全國平均初婚年齡為28.67歲,相比2010年24.89歲,整體推後了近4歲。
以28歲作為界定,目前進入主要結婚年齡範圍的幾乎都是90後群體,這一群體人數相比80後整整少了4000多萬人。
所以,即使結婚率保持不變乃至有所提升,結婚年齡不斷前移,但由於總體適婚年齡人口減少,總結婚對數也很難再回到歷史高位了。
其三,婚育是有成本的,從彩禮到婚育養育成本,不一而足。
婚姻固然是情感交融和心靈碰撞的結合,在傳統社會還寄託了繁衍生息、傳宗接代的象徵。
但在現代社會,一切都是有成本的,經濟學家發明了「婚姻經濟學」的概念。
所謂婚姻成本,既有住房、教育、生育、養育乃至彩禮等物質成本,也不乏時間、精力以及放棄單身自由帶來的機會成本。
且不說彩禮作為婚姻的第一道門檻,攔住了許多人的人生晉級之路,而與彩禮並駕齊驅的房子,更將無數人拒之門外。
至於生育成本,更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也是政策發力的主方向。
無論如何,如果年青人連婚都不願意結了,遑論生孩子?這無疑是更為嚴峻的問題。
三
結婚人數創新低,今年出生人口還能不能反彈?
近日一則「2024年我國出生人口或迎小陽春」的消息,讓人口問題再次成為熱點。
這一論斷的背後,一方面是基於文化因素,龍年是生育大年,「龍的傳人」、「望子成龍」的思維,有望推高年度出生人口。
另一方面,經歷前幾年疫情因素帶來的影響,今年是生育補償性恢復之年,有望承接前幾年被抑制的部分婚育需求。
然而,今年結婚人數不及預期,當結婚人數減少,今年出生人口還不會逆轉?
結論是,短期出生人口會有回彈,但不影響長期走勢。
究其原因,懷胎9月,結婚日期與生育週期存在時滯,除了「奉子成婚」的少數外,絕大多數結婚與生育時間都不在同一年。
換言之,今年出生人口,基本上是由去年結婚人數決定,而去年借助疫情後的補償性結婚,結婚人數罕見出現止跌反彈。
所以,今年出生人口大概率會出現小幅反轉,但能否重新站上1000萬大關,則存在懸念。(參閱《中國,出生人口要反彈了?》)
而從長期來看,結婚率走勢如果不能逆轉,而影響婚育的各種因素不能得到扭轉,出生人口恐怕很難真正出現逆轉。
因此,生育的階段性上行,就不意味著人口形勢的觸底反彈,更不意味著長期走勢的全面反轉。
提振結婚生育意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