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頭溝潭柘寺鎮旅遊火出圈,今年上半年旅遊營業額超1.06億

雨後的門頭溝區空氣格外清新,潭柘寺鎮南村,一棟棟居民樓旁,不同品種、顏色的月季花爭相鬥豔。「村民們都說,住在我們小區,像是住在大花園里。」門頭溝區潭柘寺鎮南村黨支部書記褚二敏向記者介紹道。

近日,新京報記者探訪了門頭溝區潭柘寺鎮,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災害過去一年了,潭柘寺鎮民宿、酒店,早已重新開業,村民的生活恢復了平靜。據門頭溝區潭柘寺鎮黨委書記楊武平介紹,2024年上半年,潭柘寺鎮各類景區、民宿累計接待遊客207.85萬人次,營業額超過1.06億元,商圈接待遊客90萬人次,營業額達3800萬元,形成了鄉村振興黨建引領、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潭柘寺經驗」。

走進門頭溝潭柘寺鎮南村,宛如走進一座小花園。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攝走進門頭溝潭柘寺鎮南村,宛如走進一座小花園。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攝

探訪潭柘寺鎮南村:

千餘村民住上「無訴求花園社區」

走進潭柘寺鎮南村,宛如走進一座小花園。寬敞的道路兩旁,施劃著規整的停車線。一棟棟居民樓被花園、口袋公園環抱。

南村屬於潭柘新區二社區,常住居民427戶、1035人。2015年回遷上樓,當前處在村居並行,村居民混住共管的階段。

褚二敏介紹,由於社區屬於村居並行社區,人口多、人員構成複雜,基層治理存在一些難度。「村民住慣了平房院落,搬遷上樓之後,把過去村里的一些生活習慣也帶到了社區里。」褚二敏告訴記者,以前,小區里有很多荒地,個別村民就把地圈起來,種上了瓜果蔬菜,不僅侵佔了公共空間,也容易引發鄰里矛盾。而且,小區的停車過去也一直是個難題,車多,車位少。

怎麼辦呢?在褚二敏看來,還是得從村民身邊的「關鍵小事」入手,解決他們的實際需求,這樣居民才願意配合或參與到美麗家園的建設中。

「我們把小區的空間重新規劃佈局,把每一寸可利用的空間都高效利用起來。」褚二敏說,社區工作人員入戶做工作,拆掉了村民私人小菜園,把荒地統一變成了花園,栽種下不同品種的月季花,供所有村民欣賞;一些居民有在院子裡曬被子、晾衣服的習慣,社區就在單元樓門前的空地上,統一安裝了晾衣架,方便居民使用;過去電動車、單車總是隨意停在小區里,社區就專門規劃設置了單車棚;拆除了過去總是造成積水的坡道,拓寬了道路,施劃出更多的停車位,滿足了居民的停車需求。

門頭溝潭柘寺鎮南村一棟棟居民樓旁,不同品種、顏色的月季花爭相鬥豔。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攝門頭溝潭柘寺鎮南村一棟棟居民樓旁,不同品種、顏色的月季花爭相鬥豔。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攝

記者瞭解到,南村還著力發展社區養老、托育、助殘服務,組織社區、村里的「明白人」「熱心人」參與基層矛盾糾紛化解,促進鄰里和諧,打造黨建引領好、小區環境好、鄰里關繫好、服務管理好、治理機制好的「五好」小區。「我們希望,居民生活在這裏,不僅住得舒服,還要住得開心、順心。」褚二敏表示。

當前,以潭柘新區8號院為典型示範的「無訴求社區」正在逐步實現,潭柘新區「村居並行」現狀正在逐步向「村居融合」發展的社會治理模式轉變。

講述「魅力潭柘」:

黨建引領,文旅產業蓬勃發展

不僅是長期生活在潭柘寺這片土地的村民,不少遊客也會慕名到鎮上體驗「嚮往的生活」。

「這裏有山、有水,有新鮮的空氣,有厚重的文化,還有舒服的民宿、大草坪和美食,挺適合渡假的。」在潭柘寺鎮的一家網紅民宿里,一位遊客說道。

在檀穀慢閃公園里,遊客在草坪上曬太陽,參與瑜伽、藝術療愈活動,享受山穀里的慢生活。和市區里的商業綜合體相比,檀穀商圈將居住、商業與自然融合,營造小鎮獨一無二的山系慢生活,成為不少遊客的休閑渡假首選。

記者瞭解到,檀穀商圈目前已經成為潭柘寺鎮文旅發展的磁極,彙聚了單向空間、三克映畫、舊物倉等品質商戶,包含全國首店3家、北京首店7家,區域首店10家,形成了書香雅韻、食味不凡、自由活力的特色商圈品質。

門頭溝區潭柘寺鎮黨委書記楊武平介紹,當前,潭柘寺鎮以「潭柘寺」和「紫暘山莊」為核心的文旅產業蓬勃發展,以「潭柘厚院」「一歲農莊」「潭柘一農」為代表的區域農文旅業態全面轉型提級,以「Snow Peak」「山野胡同」為代表的潭王路沿線戶外品牌多點開花。

數據顯示,上半年潭柘寺鎮各類景區、民宿累計接待遊客207.85萬人次,營業額超過1.06億元,商圈接待遊客90萬人次,營業額達3800萬元,一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畫卷在潭柘寺鎮徐徐展開。

在楊武平看來,潭柘寺鎮之所以交出這樣一份「成績單」,離不開黨建引領。

他介紹,近年來,潭柘寺鎮堅持以「紅色+」黨建品牌為引領,樹立全域黨建理念,與時俱進推動「紅色+農村」「紅色+社區」「紅色+商圈」「紅色+機關」實踐品牌全域覆蓋,「四位一體」打造「紅心引擎」農村黨建實踐品牌、「紅心共治」社區黨建實踐品牌、「柘聯盟」商圈黨建實踐品牌、「柘先鋒」機關黨建實踐品牌,確保全鎮社會發展目標在哪裡,黨建工作就覆蓋到哪裡,最大限度彙聚力量、整合資源,打造紅色黨建引領綠色高質量轉型發展「潭柘樣板」。

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編輯 唐崢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