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蘇漫評丨讓信任和理解成為醫患同行的底色

漫畫《醫患同心 健康同行》漫畫《醫患同心 健康同行》

今天(8月19日),我們迎來第七個中國醫師節,今年的節日主題是「崇尚人文精神,彰顯醫者仁心」。

救死扶傷、護佑生命,是醫者的天職。今天,廣大醫務人員一如既往地堅守崗位,守護群眾健康。在更多個不被看見的日子裡,他們默默奉獻、日以繼夜。用平凡之軀托舉生命希望,用仁心大愛守護蒼生,他們值得全社會的敬重。近年來,尊醫重衛的共識愈發深入人心,然而,仍有一些不和諧的因素顯現:部分醫療糾紛經由網絡曝光和發酵,影響了公眾對醫療行業的信任度,個別惡性傷醫事件更是暴露出醫患關係的緊張和脆弱。如何增強醫患互信,構建和諧醫患關係?在醫師節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不妨重新思考。

醫生和患者本是天然的利益共同體。在疾病面前,醫患雙方像並肩作戰的戰友一樣,積極溝通、相互配合、彼此信任,才能實現戰勝病魔的共同目標。良好的醫患關係,是醫療成功的重要基石,需要醫患雙方共同建立。首先,醫者要守初心、修醫德、行仁術,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病有良醫是最樸素的民生願望。廣大醫務人員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根本立場,恪守職業操守,以精湛醫術解除病患苦痛,才能贏得患者的信任和認可。除了治療疾病,踐行醫學人文精神同樣重要。好的醫生不能只見疾病不見病人,而應以平等的姿態對待患者,真心實意地為患者著想,提供有溫度的醫療服務。其次,患者要體諒醫務人員的不易,給予他們充分的理解和信任。「患者有需要,必隨叫隨到」,這是許多醫務人員的承諾。急診室里、無影燈下,他們不知疲倦地扛起一個個患者生命的重託,捨棄了休息甚至犧牲了自己的健康。患者對醫生多一些體諒,少一些苛責,多一些配合,少一些質疑,醫患互動才能更具溫情和暖意。同時,醫者不是萬能的,醫學不是完美的,患者也要正確看待醫療過程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促進醫患關係和諧,離不開整體就醫環境的改善。2023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啟動了為期三年的改善患者就醫體驗行動,要求力爭用3年的時間,將「以病人為中心」貫穿於醫療服務各環節。一年多來,江蘇各地積極行動,舉措頻出:今年5月7日起,江蘇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全面推行普通門診「一次掛號管三天」服務,有效解決患者一次看病多次掛號的問題;江蘇省人民醫院專家號和普通號全面實行提前28天預約製,專家門診「約滿」後還可以「精準加號」以方便亟需救治的患者;江蘇省中醫院推出「80歲老人就醫零等待」惠民措施,所有80歲以上老人的檢查、取藥、繳費等就醫流程均可享受「零等待」優先服務;江蘇南京、南通等地探索「先診療後付費」模式,整個診療過程只需要在就診後一次性支付彙總費用即可。這些舉措聚焦群眾看病難、繳費慢、程序煩等痛點,讓就醫更省時省心,有效提升患者滿意度。

在改善就醫體驗之餘,還需重視醫療資源配置不均這一關鍵問題。基層醫院人才短缺、服務有限,城市三甲醫院人滿為患、負荷過重,這種供需失衡的情況下,期待醫患關係保持融洽並不現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佈局,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構建和諧醫患關係,需要進一步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地,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看上病、看好病。此外,合理提高醫務人員薪酬水平,健全保護醫務人員的法製法規,為醫生創造良好的執業環境和服務環境,有助於他們更加專注地投入到守護人民健康的事業中。

和諧的醫患關係,是維護人民健康的保障,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映照。醫師節的到來,使我們再次認識到醫務人員蘊藏在平凡歲月裡的偉大。讓這份感動帶領著我們共同為醫患和諧而努力,讓信任和理解成為醫患同行的底色,開創更加健康美好的未來。

來源|小蘇「畫」事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