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遭嘲「一黛不如一黛」,媒體:審美不是營銷文章吹出來的

 《紅樓夢之金玉良緣》海報 《紅樓夢之金玉良緣》海報

影片《紅樓夢之金玉良緣》趕在暑期檔尾聲上映,卻遭到一片群嘲。日前,該片導演髮長文表態,稱有些帳號似乎蓄意狙擊該電影,使用AI虛擬數據群發1分點評。

到底是不是「一黛不如一黛」?口水官司大可暫且不論。但翻拍話題每每霸榜熱搜,足見經典在國人心中之重。這些年,從四大名著到誌怪傳說,凡是廣大觀眾讀者耳熟能詳的作品,幾乎都被「影版、劇版、網版」薅了個遍,甚至配角都能單獨成片。而每一版作品面世後,無論是演員的定格畫面,還是情節的鏡頭語言,都會被拿出來反復逐幀對比。其中,不乏在眾口難調中完成致敬的佳作,讓所有人「兩眼一黑」的片子亦有不少。有的選角離譜,演員形象氣質與原著描述八竿子打不著;有的製作粗糙,華麗場景被奇葩濾鏡拍成「影樓」質感;還有的把主線故事講得七零八落,卻在「露骨香豔」鏡頭上大加著墨。這類天雷滾滾之作面世之時,都會引發好一波懷舊熱潮。

經典翻拍從來都不是易事。但嚴重翻車的作品,往往都踩中了相似的坑。一是自以為是。為標榜自己的創作能力、獨特審美,某些人上來就對原著大加拆解,熱衷於這添一筆、那改一道。可各方面藝術造詣又力有不逮,最後呈現出的作品只能是「四不像」。二是過度迎合。在賺快錢的商業邏輯中,經典名著被當成了「偶像劇」的殼子。片方自以為深諳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喜好,改劇本要衝突性強的,拍畫面要選最刺眼的,演員流量、特效成了主要賣點。且每逢改編作品上線,營銷文案里全是團隊打磨如何不易、演員拍戲如何敬業,可一被問到如何理解角色,回答又像是根本沒有讀過原著。

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既因其歷經歲月淘洗,仍具有思想上的穿透力、情感上的感染力,更因為與一代代讀者和觀眾共同成長,已經成為共同記憶的一部分。在普通影視作品里「放飛自我」胡言亂語,大家無非用腳投票了之。但翻拍若令人失望甚至辣眼睛,必然招致最猛烈的罵聲。翻拍當然不是原封不動地重拍,但最起碼要貼合原著、尊重歷史、符合文化傳統和普遍認知。比如,87版《紅樓夢》為更好還原社會風貌,劇組的顧問團中除紅學家之外,還邀請了建築學家、民俗學家等;94版《三國演義》為複原戰爭場面、渲染歷史滄桑,輾轉十餘個省市區取景。這樣的功夫與審美,不是幾篇營銷文章所能吹出來的。

中國影視市場空前繁榮,經典必然會被不斷解讀、不斷再現。真正理解「辛酸淚」,用心表達「其中味」,才能經得起討論審視,最終成為經典身後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