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者·新航程 | 來全國首個工業用途核能供汽項目 看核能「變形記」

江蘇連雲港徐圩新區燒香河邊,一條亮銀色的管道,直徑足有1米來粗,從田灣核電3、4號機組蜿蜒而出。它時而騰躍,時而匍匐,宛如一條剛剛出水的「小白龍」,綿延23.36公里,鑽入了我國沿海地區規劃建設的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連雲港石化產業基地。

6月19日,全國首個工業用途核能供汽項目——中核集團「和氣一號」核能供汽項目正式投用。在這條管道中,核能轉化的「零碳蒸汽」正沸騰著奔湧向換熱站,並在這裏轉化後用於化工生產。這標誌著我國核能綜合利用從單一發電、滿足城市居民供暖後,拓展進入到工業供汽領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

曾經我們熟識的主要用於發電的核能,正背負著時代的需要,以騰躍的姿勢化身為汽、化身為暖,完成「變形」。

用來發電的核電站,為何要用來供汽?

用核能「燒開水」發電,一直是許多網民對核能發電的有趣調侃,而這也從本質上道出了核電站發電原理:核電站發電主要是依靠核裂變釋放能量,將水加熱轉化為蒸汽,從而驅動汽輪機發電。這其中,蒸汽不光可以用來發電,在工業生產中同樣大有用途。

對於石油化工企業來說,蒸汽就是其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熱源和動力源。利用核能供熱、供汽、供電替代煤炭消耗,是石化行業面臨保障穩定供應與清潔低碳轉型雙重挑戰下的優選方案。

核能供汽,其實是核能綜合利用的創新模式,核能供汽是對核電站餘熱排放的改良優化,不僅能提高機組工作的熱效率,也能帶動其它產業的綠色發展,對區域大氣和海洋環境也是雙倍貢獻,一舉兩得,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和氣一號」項目建成後,每年有480萬噸的「零碳蒸汽」將源源不斷地從田灣核電基地輸送到連雲港石化基地,相當於每年減少燃燒標準煤40萬噸,等效減排二氧化碳107萬噸二氧化硫184噸、氮氧化物263噸,相當於新增植樹造林面積2900公頃,為石化基地每年節省碳排放指標70多萬噸。

核能轉化成「零碳蒸汽」,如何完成「變形」?

簡單打個比方,這個過程就像生活中常見的「自嗨鍋」。

「和氣一號」採用田灣核電原有3、4號機組的二回路蒸汽為熱源,相當於「自嗨鍋」下面的加熱包。而自嗨鍋上方是海水淡化而成的除鹽水。

上方的除鹽水經過下方的加熱源加熱、蒸發、過熱之後就形成工業蒸汽,之後經由獨立隔離管網輸送至連雲港石化產業基地。

核能供汽整個過程,如何保證安全可靠?

接著上面的「自嗨鍋」理論繼續來講,先保證「加熱包」的安全。

       田灣核電34號機組擁有燃料芯塊、燃料棒包殼、壓力容器、雙層安全殼四道安全屏障,就像一個「金鍾罩」,保證了機組的二回路蒸汽安全清潔。總結來說,核能供汽過程只涉及熱量交換,沒有任何水或者蒸汽的物質交換。這樣就從源頭上保證了核能供汽的清潔和安全。

再看看運輸通道的安全性能。

要把核能轉化的「零碳蒸汽」從田灣核電基地輸送到連雲港石化基地,離不開這條綿延20多公里的核能供汽管道。可別小看,它可是創下了七項全國第一:是全國首條超大口徑、超長距離核能供熱蒸汽管網,也是全國最長核能供熱傳輸路徑,其技術門檻一點都不低。通過多級換熱技術,實現了蒸汽低耗能且安全的輸送效果。

       憑藉著高質量的工業蒸汽,「和氣一號」實現了核能+石化的「跨界合作」,開創了核能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方向,蹚出一條核能助力傳統產業綠色升級的新路,與國家關於產業綠色低碳轉型部署高度契合。

       在綠色低碳的新徵程上,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與廣泛推廣,核能有望在更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中國乃至全球的能源綠色轉型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更大貢獻,共同繪就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編輯/秦玉婷 實習/薑凡 內容綜合自《江蘇新時空》、央視網、中核集團官方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