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上岸了

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丸都山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視覺中國

「這是小米歷史上最出色的季報!感謝大家支持!」

8月21日晚間,雷軍在個人微博上寫下了這句話。一同附上的,還有小米集團2024年第二季度財報的兩項數據:

期內實現營收889億元,同比增長32%,創下單季度歷史新高;經調整淨利潤達62億元,同比增長20.1%。

通常情況下,上市公司管理層在談及財報時,或多或少都會秉持「報喜不報憂」的原則,但剛剛過去的二季度,對於雷軍來說已經算是「無憂可報」了。

手機業務方面,期內營收達到465億元,同比增長27.1%;IoT業務期內營收達到268億元,同比增長20.3%;互聯網營收達到83億元,同比增長11%。

唯一拉低整體盈利表現的是新納入財報的汽車業務,本季度小米首次披露了汽車業務的營收情況,期內實現營收64億元,經調整後淨虧損為18億元。在財報發佈後的電話會議中,就有媒體提問時表示,「按照財報中公佈的第二季度交付27307台計算,小米每出去一台車,平均要虧掉6萬多」。

當然,作為汽車行業中自建工廠的代表,小米汽車的前期虧損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除了各項業務普遍向好外,還有一個數字尤為值得關註:截至2024年6月30日,小米的現金儲備為人民幣1410億元,這個數字相比於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宣佈造車時,增加了380億元。

儘管雷軍多次憂心忡忡地表示「造車很燒錢」,但小米手中的彈藥,似乎越潑越多了。

01

三路併發

相比於備受關注的汽車業務,小米當下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傳統條線的經營情況。

拆開來看,智能手機業務期內出貨量達到4220萬台,同比增長28.1%。在出貨量上跑贏了大盤。根據Canalys的統計數據,今年二季度全球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增加12%。

但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本季度的ASP(平均每台售價)還是出現了小幅下滑,由去年同期的1112.2元降至1103.5元,毛利率也從13.3%下降至12.1%。

對於這個問題,在財報發佈後的電話會議上,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表示,小米有多款智能手機產品在二季度進入調價週期,另外618促銷季,以及內存、屏幕等元器件成本的上升也拉低了毛利率表現。

而除上述原因外,小米毛利率降低可能還有個重要原因是,大量中低端價位段機型的出貨拉低了毛利率水平,尤其考慮到本季度小米主攻的海外市場中,拉美及非洲地區普遍購買力較弱,這些地區手機的ASP與銷量往往呈負相關。

不過,在小米財報中還提到了另外一組數字,即在中國大陸市場,小米手機3千元-4千元價格段同比提高了5.4個百分點,4千元-5千元價格段同比提高了3.5個百分點,5千元-6千元價格段提高了2.3個百分點。

總體而言,小米在智能手機高端化上的努力已經有所成效,但距離提升品牌價值、支撐品牌溢價的「收穫期」,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在IoT業務方面,小米本季度可謂全面開花。

第二季度平板電腦收入同比增加67.6%;出貨量達到214.4萬台,同比增長106%,遠高於同期全球平板電腦18%的同比增速。可穿戴收入同比增加31%,其中TWS耳機出貨量在中國大陸位列第一。

在大家電業務上,小米本季度幾乎是在「拖著市場跑」。財報顯示,期內空調、冰箱、洗衣機的出貨量同比增長分別為40%、25%、30%。

對比下同期國內市場的數據,根據奧維雲網的統計,今年4-5月國內市場在出貨端,空調、冰箱、 洗衣機品類的同比增速分別為5.7%、5.0%、10.3%。

本季度小米在財報中重新調整了業務劃分的口徑,將原來的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互聯網服務三業務部門,調整為「智能手機×AIoT」與「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

在劃分後,現在的「智能手機×AIoT」貢獻了小米集團92.8%的營收,以及幾乎全部的利潤,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扣除汽車帶來的18億元虧損,那麼小米傳統業務線本季度的利潤將達到80億元,相比去年同期提高118%。

也就是說,儘管汽車業務的虧損短期內還會繼續,但小米的傳統業務仍為公司築成了一條穩固的護城河。

02

做汽車,依舊拿捏供應鏈

今年4月,花旗曾發佈一份報告稱,今年小米將交付5.5萬台-7萬台汽車,平均每輛SU7將虧損6800元。

小米官方第一時間在社交媒體上做出了回覆,稱花旗對小米SU7的銷售火爆情況可能預估不足。

事實表明,花旗的確低估了小米的交付能力,本季度財報顯示,隨著汽車工廠開啟雙班生產,以及7月進行的產線維護優化,二季度小米連續兩個月交付量突破1萬台,預計到11月就可完成全年10萬輛的交付目標。

花旗同樣也低估了小米的平均單車虧損。

當然,如果只是把汽車業務虧損分攤到單個汽車上計算,這種方法有些過於簡單、粗暴。

首先,作為小米汽車的第一代車型,小米SU7承擔著高額的技術預研費用,財報顯示,今年二季度小米集團的研發費用達到55億元,同比增長20.7%,儘管小米沒有明確列出研發費用的分配情況,但目前來看,大部分的開銷都出於汽車業務部門。這些逐季累計的研發成本,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消化。

另外無法忽視的一點是,小米汽車由自建工廠生產,這就涉及到在成本核算中加入廠房設備的折舊與攤銷。考慮到汽車是個典型的依賴規模化降本的行業,即便小米今年完成12萬輛的衝刺目標,單車所承擔的成本依然巨大。

不過,作為一家深諳供應鏈管理的公司,小米SU7的毛利率表現還算不錯,財報顯示期內「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業業務」的毛利率為14.7%。

簡單做個橫向對比,在「造車新勢力」中,蔚來一季度的毛利率為4.9%,小鵬一季度毛利率為12.9%,理想一季度毛利率為20.6%。作為汽車行業新玩家,小米SU7的毛利率已相當可觀。

更進一步講,同樣是「自建工廠」模式特斯拉目前毛利率為18%,相較於工廠早已建設完成,且部分設備折舊完成的特斯拉,去年一期工廠建成、且二期工廠正在動工的小米,在支出上還要多核算一筆土建費用。

可以預料的是,未來隨著小米汽車出貨規模的增長,毛利率極大可能會繼續升高,虧損也會進一步收窄。

應該說,過去在手機行業里深諳供應鏈之道的小米,把成功的經驗複刻到了汽車行業中。

03

當下的小米,還需要穩健嗎?

實際上,考慮到小米集團當前的盈利表現,在造車這件事上,雷軍絕對不算是在「大把燒錢」。

相反,儘管小米SU7在市場上「叫好又叫座」,但雷軍仍奉行穩健經營的策略,甚至在部分原本「燒錢」的地方有所收緊。

比如小米的對外投資。在2021年3月,雷軍宣佈小米開始造車後,曾在當年進行過數輪堪稱全方位的佈局。比如在車規芯片領域,三個月內先後投資裕太微電子、黑芝麻智能和雲途半導體,在自動駕駛領域投資了禾賽科技和Momenta等等。

然而,圍繞智能電動車產業的投資,在2023年底就戛然而止了。根據小米此前發佈的財報,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團共投資約430家公司,總賬麵價值為671億元人民幣,而到了2024年6月30日,小米投資的公司仍未430家,只是總賬麵價值小幅減少至654億元。

誠然,在集團主營業務調整的背景下,收緊投資以減少不穩定因素完全符合行業慣例,但對於生態鏈堪稱行業最豐富的小米而言,此般穩健的確讓人有些不解。

同樣穩健的還有小米的AI戰略。

在今年一季度財報發佈時,小米曾將「AI智能手機」列入公司的「核心觀察」範圍中,並表示集團將在2024年發力端側大模型,並聚焦於大模型的輕量化。

而如今2024年已經走完三分之二,但小米的大語言模型MiLM還未正式上線。

需要說明的是,小米算是國內最早提倡AIoT概念的廠商,同時也是最早一批參與到大模型研發的手機廠商,在AI方面的技術儲備絕對不算弱。實際上,早在去年8月,小米AI實驗室就已經分別跑通了13億和60億參數的模型。

但目前來看,小米在AI方面的應用仍多集中於場景下的特定功能,比如AI的文檔問答、影像處理,或者是小米SU7上的車外喚醒等功能。甚至小米工廠中的生產製造環節,所應用的AI技術都要比手機上多。

在財報發佈後的電話會議上,盧偉冰就提到了,小米SU7上所使用的V6/V6S電機就是由AI的仿真系統完成開發的。

很難評小米在AI上偏於保守的策略是否正確,畢竟從市場反饋來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市場,小米的智能手機在今年上年形勢都非常迅猛。

可能在現階段,相對於虛無縹緲的「端側AI」,消費者還是更傾向於能解決痛點問題的實際應用。但對於懷揣「做用戶心中最酷公司」理想的小米,或許還是應該在AI上作出更大膽的嘗試。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