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轟雷軍虧錢賣車沒公德心,極越公關負責人被內部處罰:車企在焦慮什麼

極越汽車極越汽車

「炮轟」小米的極越公關負責人受到公司嚴厲批評,但這無法為車企們的焦慮畫上句號。

8月22日,極越的公關負責人徐繼業發朋友圈「炮轟」小米引發軒然大波。澎湃新聞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極越CEO夏一平迅速發佈了內部信,對該事件通報處罰。夏一平表示,這段言論並不代表公司觀點,更不符合公司的價值觀。內部信責成公司相關部門對徐繼業進行嚴厲批評,並進一步要求各位嚴守公司傳播紀律,不妄議友商、不散播與公司價值觀相違背的言論。

夏一平還強調,每一個奔赴在造車征程上的創業者、每一家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崛起而奮鬥的企業,都是為之不易和值得尊敬的。

隨後,徐繼業在微信朋友圈發文自我反省,並表示「跟公司內申報備了下,把批評我的郵件貼出來,立此存照,以此為戒」。

此前網傳微信朋友圈截圖顯示,徐繼業稱:「雷軍這樣的企業家,有點公德心和羞恥心好不好?每台車虧6萬,虧那麼多你還賣那麼多幹嘛?有些企業虧是因為不折價就賣不掉了,小米和雷軍這叫什麼?放在以前這就叫作傾銷,這是最惡劣的商人本質。」

小米方面此前也對此作出了回應。

在22日中午的珠三角巡航直播中,雷軍回應虧錢造車說,「這個算得既對也不對。因為我們小米汽車還在同期剛剛開始,我覺得我們的財務表現還是不錯的。我們在智能汽車等創新業務投入了18個億,等到了一定規模,我相信很容易打和,大家不用替我們焦慮。」同時他也表示「做車確實是挺不容易的」。

為何車企都愛「碰瓷」小米?

這次遭炮轟,已經不是小米汽車第一次被碰瓷。

智己汽車蹭小米流量,曾引發軒然大波。在4月8日晚的智己汽車新品發佈會上,智己汽車搬出了近期車市最為火爆的產品小米SU7 Max進行對標,然而卻把小米汽車電機關鍵參數標錯。

4月8日晚間,智己汽車CEO劉濤在個人微博道歉稱,由於產品信息的調研結果有誤,發佈會上有一處信息錯誤,小米SU7跟智己L6一樣,都是前後電機都使用SIC碳化矽模塊。

但小米方面表示不接受CEO個人的道歉,小米公司發言人連發三條微博點名智己汽車,敦促智己公司立即公開澄清並向被其誤導的公眾正式道歉,更下發最後通牒表示將借助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準備。

4月9日,經小米汽車多次點名、敦促後,智己汽車官方微博深夜發佈致歉函稱,因團隊內容審核疏漏,發佈會上對競品小米汽車關鍵參數錯誤標註。

當然,多數車企「蹭流量」都展現出了友好態度。在小米SU7發佈之後,多家車企在官方渠道發佈祝賀信;在今年的北京車展期間,小米汽車展台人聲鼎沸,無疑是整個車展的「C位」,大量其他車企的高層前來「露臉」,與雷軍交流等。

當下汽車圈的營銷,無疑折射出強烈的流量焦慮,「碰瓷」小米是,找周鴻禕站台也是,更不乏大量高管親自下場直播帶貨。

同樣,作為新興造車新勢力的極越,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官方資料顯示,極越品牌由吉利控股集團和百度聯手打造,首款車型極越01於去年8月份發佈,並於10月正式上市。上市指導價為24.99萬元-33.99萬元。

去年夏一平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極越將會在2024年實現月銷量過萬輛。此後極越方面並未發佈過銷量數據,不過據第三方數據平台,發佈以來,極越累計銷量也並未超過萬輛。

虧錢讓車企得了「焦慮症」

車企們的流量焦慮,很大程度上來自其新能源車業務的長期虧損。

小米集團財報顯示,2024年二季度,小米集團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分部總收入為64億元,經調整後淨虧損為18億元,智能電動汽車ASP(均價)為每輛22.86萬元。毛利率方面,二季度,小米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分部毛利率為15.4%。

隨後雷軍在微博上分享業績並稱小米汽車「還在高投入階段」。

幾家上市的造車新勢力中,除理想外,也都處於虧損狀態。2024年一季度,蔚來、極氪、小鵬、零跑的淨虧損分別為52.58億元、20.22億元、13.7億元、10.13億元。2023年,蔚來、小鵬、零跑分別虧損207.2億元、103.8億元、42.16億元。

即便是傳統車企,在新能源板塊一樣面臨著虧損。

在8月21日舉行的上半年業績發佈會上,吉利方面表示,整個吉利汽車新能源板塊長期虧損,但相信扭虧為盈的局面將會很快到來。長城、長安等傳統車企其實都面臨著這樣的困境,長期以來依靠燃油車賺錢。

作為北汽集團旗下新能源車重要主體的北汽藍穀,更是持續虧損擴大。在業績預告中,北汽藍穀預計上半年虧損至少24億元,較2023年進一步擴大。財報顯示,2020年到2023年,北汽藍穀分別虧損64.82億元、52.44億元、54.65億元和54億元,近四年累計虧損已經超過了223億元。

北汽藍穀方面表示,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價格戰日趨白熱化,擠壓利潤空間。

雖然這些車企起步更早,但由於市場競爭慘烈,產品、智能化水平等各方面需要迅速更新迭代。他們其實都和小米一樣,處在高研發投入的階段。

以2023年為例,蔚來汽車的研發費用134.31億元,這是其連續兩年突破百億;理想汽車的研發費用為105.86億元;小鵬汽車是「蔚小理」三家中研發費用最低的,也高達52.77億元。

汽車行業有典型的規模效應,業內普遍認為,以目前的市場容量來看,當現有的一百多個品牌淘汰到僅有10家甚至5家的時候,行業才能迎來健康的利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