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葉楠:中軸線申遺成功後更要持續做好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

近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申報的「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引發廣泛關注。然而,申遺成功不是目標,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前段時間,《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關鍵詞(漢英對照)》正式發佈,它的編寫者之一就是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名城規劃所所長、北京中軸線規劃團隊負責人葉楠。

最近,葉楠依然很忙碌,她已經開始著手與清華大學呂舟教授團隊一同,就申遺成功後如何進一步推動中軸線保護並實現可持續發展開展研究。她表示,申遺成功是我們向世界發出一個邀約、一個號召,讓更多人關注到中軸線,來實地看一看、走一走,加入保護文化遺產的行列。同時,申遺成功也意味著更大的責任,「我們現在守護的不僅是北京的遺產、中國的遺產,更是世界的遺產,全世界人民都在看著,我們必須要做好。」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名城規劃所所長、北京中軸線規劃團隊負責人葉楠。受訪者供圖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名城規劃所所長、北京中軸線規劃團隊負責人葉楠。受訪者供圖

「申遺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太過複雜」

新京報:得知申遺成功消息的那一刻是什麼感受?此前有預期嗎?

葉楠:大會審議時,由於簽證問題沒能去現場,我一直關注著現場的情況。當時,希臘大使提交的修正案,得到了絕大多數委員國代表的支持。最終,獲得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同意,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早在今年5月30日淩晨,我們就拿到了國際遺產專業諮詢機構的評估意見,推薦建議是「直接列入」。但在此前,我們內部以及一些國內外專家,對此並無把握。所以,這個評估結果令我們很欣喜、也很振奮。畢竟,對國外的專家來說,在不同的價值觀和文化背景下去理解、認可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真的很不容易。當然,這也說明我們對北京中軸線價值的提煉和闡釋還是很成功的。

新京報:能否詳細介紹下該諮詢機構的情況?權威性如何?

葉楠:簡單來說,世界遺產委員會全稱「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有21個成員,委員會每年召開一次世界遺產大會,大會的核心議題就是討論決定某個項目是否列入或移出《世界遺產名錄》。在世界遺產委員會對項目進行審議之前,會由指定的專業諮詢機構對申報項目進行書面和實地評估,並形成正式評估報告。這個諮詢機構全稱是「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由各國文化遺產專家組成,他們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評估申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項目,他們的意見非常關鍵,是世界遺產委員會最終審議的基礎。

新京報:2023年6月,《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7月-2023年6 月)》收官,如何評價它的效果?

葉楠:回過頭看,計劃里的48項任務清單對申遺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世界遺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專業術語——突出普遍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常簡寫為OUV),指的是非常獨特、超越國家範疇、對全人類當代和後世具有共同重要意義的文化和(或)自然重大價值。聽著很繞口吧?北京中軸線的突出普遍價值在提煉出來後,就得通過精準解讀來分解、細化,讓它變得可執行、可衡量,也就是得落實到每件工作、每個項目上。當然,在實施過程中也得遵照一定的標準要求,我們又牽頭編製了《北京中軸線風貌管控城市設計導則》,通過這些手段把抽像的價值落實到具體的工程項目上。

當時製定的時間節點是按照迎檢時間倒排的,通常在世界遺產大會正式審議的前一年暑期,國際專家便會來現場考察評估要審議的項目。在這之前,需要根據重要性、急迫性、可操作性等去篩選三年時間內我們要做的事情,形成細緻的完成時限、完成程度要求,再分配給不同職責的部門。還得考慮到實施難度,有些事可能一年內就能做完,有些事得兩年、三年,而且有時幹完這件事才能去做另一件,這個連帶關係也得提前想清楚。

申遺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太過複雜,它位於北京城市中心的核心地段,遺產構成要素多元,涉及的管理層級複雜,各方需求多元且交織,而且申遺本身「關門」時間緊、社會關注度高,絕對是一個複雜的巨大系統,任務艱巨。所以,通過行動計劃將目標進行分解,集合多方力量去推動申遺工作,是應對複雜情況的一種很好的工作方式。

中軸線的空間秩序感帶給人的視覺衝擊力非常強

新京報:國際專家來考察時,對於中軸線有怎樣的評價?

葉楠:去年,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專家張建文來京考察北京中軸線申遺項目,他是馬來西亞華裔,上世紀90年代曾來過北京,對北京有一定認識,也能夠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近一週的時間里,他對中軸線進行了全方位的系統考察,瞭解了每一處遺產點的保護、管理、展示、監測情況,也從專業角度給了我們一些很好的建議。

坦白講,國外專家如果對中國的文化背景不瞭解,是很難從照片上、文字中理解中軸線作為理想都城秩序傑作的深層文化內涵。不過,只要他站上景山萬春亭遠望,或者走在故宮里、前門大街上,就會有直觀的認識,因為中軸線的空間秩序感帶給人的視覺衝擊力非常強,會讓你不由自主地去認可這種秩序背後的文化理念。這幾年,有很多現場調研中軸線的國際專家,都對中軸線有很好的反饋,他們普遍認為北京中軸線的整體性很強、特點非常突出、價值毋庸置疑,並稱讚中軸線延續至今,是「活著的」遺產。

新京報:2023年1月,《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印發實施,目前來看,規劃里的工作我們已經做到了哪些?未來還有哪些工作要做?

葉楠:申遺成功開啟了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一個新的起點,對於保護管理規劃而言,我們只是完成了其中的近期工作任務,但規劃中提出的中遠期工作任務還等待我們去完成,並且現在需要按照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標準和要求去執行。

下一步,我覺得需要著力提升遺產監測水平,並及時應對突髮狀況。在世界遺產大會審議前,專業諮詢機構根據當前全球世界遺產所面臨的普遍挑戰,比如極端天氣、旅遊壓力等,對北京中軸線申遺項目也提出了這些問題。在北京,我們也會遭遇高溫天氣及雷電,中軸線上這些高大的木構建築尤其容易受到影響,必須時刻關注消防安全、提升防雷能力。北京冬天西北風凜冽,古建築朝北的一面往往比其他面易遭受風蝕,尤其像景山五亭這些處於高處的古建築,都是需要特別關注、持續監測的。另外,還要處理好遺產保護與旅遊管理的關係,中軸線申遺成功必然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進一步抬升原本就處於高位的遊客規模,如果不能得到科學、妥善的引導也會損害到遺產本身。而以上這些都需要建立預防為主、動態保護的遺產監測體系。

在價值闡釋和展示方面,也要持續開展工作。一方面,要把與中軸線有關的歷史文獻、檔案等進行系統整理,建立數字化檔案查詢平台,為更多的專家學者、高校學生持續挖掘中軸線價值提供便利條件。另一方面,可以多採用現實與虛擬展示融合的方式,利用增強現實技術提升形象化展示效果,輔助遊客加深對遺產價值的理解。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中軸線保護研究、遺產價值傳承,這對推動中軸線實現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

中軸線雖然包含有15項遺產點,但它是一個有機整體。原來獨立、分散的單個遺產點管理好自己就可以了,現在得步調一致、標準一致,需要相互之間多交流,共同組織一些展覽展示活動。比如,天壇與先農壇、太廟與社稷壇就可以結成「對子」聯合辦展,通過這種形式不斷固化大眾對中軸線整體性的認識。

申遺使遺產點冷熱不均的情況得到緩解

新京報:一些公眾可能會有這樣的困惑,傳統文化遺產我們自己保護起來就行,為什麼要費力去獲得世界的認可?

葉楠:因為要申遺,我們才更專注於遺產核心價值的挖掘,思考如何用全世界都聽得懂的方式來表述。這是一個重新認識、理解北京中軸線的過程,是對北京歷史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再認識。原本各自獨立的15個遺產點,各有自己的價值與特色,可謂各美其美,但當把它們放在一起,才能稱之為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世界遺產」是一個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廣泛知名度的「品牌」。通過申遺,我們既能夠在全社會增強認知、廣泛動員,又能向國內外講好北京故事、中國故事,吸引更多人關注和保護北京中軸線和北京歷史文化名城。

幾年前,我去鍾鼓樓調研,發現那裡的遊客並不多,可現在的情況是,鍾鼓樓文物保管所都得控制人流了。隨著申遺工作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鍾鼓樓作為中軸線北端點的特殊意義,瞭解了關於「暮鼓晨鍾」的正確解釋,鍾鼓樓的歷史文化價值就像它曾經發出的鍾鼓聲一樣得到廣泛傳播。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萬寧橋,正是通過申遺,才讓更多人瞭解到平日經過的石橋竟是中軸線上始建於元代、最古老的橋樑,為北京城已經持續服務了7個多世紀了!那麼,對於這樣一座古橋,我們自然要給它更多的尊重。所以,才會下決心拆除掛在橋體上的市政管線,通過限重、限速等方式降低古橋的交通負荷,為萬寧橋實施更好的保護、營造更好的環境。

申遺也是一個發出邀約、號召的過程,讓更多人關注到中軸線,來實地看一看、走一走,體會到它的價值後,愛上它並為它宣傳,吸引更多人加入保護行列,最後凝聚起強大的保護與傳承合力。《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專門有一章為「保護傳承與公眾參與」提供了法律保障,因為保護中軸線不只是政府部門、專家學者或是我們這樣的專業技術單位的事,更是全社會的事,只有依靠社會公眾的力量,有更多像「申遺助力團」這類誌願者組織,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把北京中軸線完好地交給下一代,從而實現傳承的最終目標。

新京報:作為世界遺產的中軸線,如何去講好自己的故事?

葉楠:我們經常會統計北京市國家級、市級、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把各級文保單位的數量列出來、位置標出來,但其實這些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只是覺得北京的文保單位數量多、分佈密,很厲害。但這些文保單位和北京歷史文化「金名片」有什麼具體關係,大家並沒有什麼概念。

中軸線申遺工作形成了很多標誌性成果,我覺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遺產價值的提煉,讓大家知道了中軸線對北京、對中國的意義,甚至看到了對全世界的意義,因為這個價值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種族人民的認可。所以,在中軸線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後,我們看到網絡上有非常多人在主動宣傳中軸線,就是因為關於中軸線的這個故事打動了大家,中軸線的價值在大家心中找到了共鳴。

中軸線原來是專業人士講,現在我們希望大家都能去講,在現有的價值框架下從不同角度去解讀,不斷深化中軸線的價值體系,讓中軸線的故事更生動、更豐滿。中軸線傳承與創新大賽的參賽者里就有很多小朋友,他們用畫筆、音樂、手工等很多種方式講述自己和中軸線的故事,都特別好,他們就是北京中軸線、北京歷史文化未來的傳承主體。

新京報:前段時間,《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關鍵詞(漢英對照)》正式發佈,為什麼要出版這樣一本書?編寫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

葉楠:申遺過程中,我們發現網絡上有很多關於遺產點的解讀,但有些內容、表述並不夠準確和規範。前年,我們與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共同出版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關鍵詞》,反響很好。隨著申遺工作的推進,我們雙方便萌生了再出一本關於中軸線關鍵詞的想法。但與編製申遺文本不同,我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對15個遺產點形成準確的專業釋義,還能對位於中軸線上的其他有價值的物質載體、非物質載體都進行解釋。這樣一來,我們就能通過這些關鍵詞,呈現出一個內涵豐富、風貌多樣的中軸線場景,會讓人感覺更生動。

上週直播時,主持人問我有沒有什麼地方最能夠體現中軸線遺產價值,我提到了故宮三大殿的三塊匾額——「建極綏猷」「允執厥中」「皇建有極」,因為這三塊匾額體現了「中」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意義,也是中軸線選址建設的思想本源,因此也被納入了中軸線關鍵詞。在撰寫釋義的時候,我們特別請教了研究故宮學的王軍老師和北京城市史學者李緯文一起編寫、反復打磨,力圖用更精準、概括的文字來解讀這十二個字所代表的深刻含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意識到,有關部門一定要主動去做宣傳,傳遞正確的含義和價值。號召更多人來講故事的前提是,大家講的內容必須是準確的。

關鍵詞的翻譯也是一大難點,就比如剛才這三塊匾額,咱們中國人理解起來都不太容易,更別說要翻譯為別的語言。所以,出版社也是邀請了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資深翻譯童孝華老師,在字面意思的基礎上進一步推敲,力求既保留原文的音韻與意蘊,又賦予英語獨特的節奏感與表現力。在《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關鍵詞》出版後,就有位在校研究生聯繫到我,說她在研究這本書的英文翻譯,因為注意到這些翻譯與她查閱到的其他翻譯不同,很講究也很容易懂,想瞭解背後的考慮。如今,《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關鍵詞》已被翻譯為俄語、尼泊爾語、馬其頓語等多語種版本,我相信會有更多的外國人通過我們的這些關鍵詞解讀,關注並愛上北京的歷史文化。

在這本書的最後,我們還將關鍵詞放在地圖上,讀者可以清晰看到這些詞的空間位置,如果感興趣,可以對這張圖逐詞打卡,這也是當下年青人很喜歡的一種文化探訪形式。

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