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廠「打工」、人機共融——解碼人形機器人發展新趨勢

  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記者郭宇靖、吉寧、陽娜)「手持遙控器輕推左手搖杆,機器人即刻邁開雙腿向前行走,右手遙感控制靈活轉身,像人一樣輕巧移動起來,還能實現握手、下蹲、落座等動作。」在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記者嘗試控制一台人形機器人,無需學會複雜的操作指令,也能輕易上手。

  「這台今年推出的量產G1型機器人,價格為9.9萬元人民幣起,目前已被很多實驗室和企業所採購,它可以結合人工智能技術進行開發學習,不斷精進技能。」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黃嘉瑋告訴記者。

記者在現場用遙控器操作G1人形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郭宇靖 攝記者在現場用遙控器操作G1人形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郭宇靖 攝

  踢足球、寫毛筆字、彈奏古琴、詩詞對答……各式各樣的機器人技能讓人眼花繚亂。在世界機器人大會召開的第十個年頭,與會業內人士都有一個共識:人工智能技術突飛猛進,正助力人形機器人快速迭代變身「智慧體」,讓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從應用看,傳統人形機器人的「花拳繡腿」已經變為具體的應用加速落地,一些先進產品開始進廠「打工作業」,實現「人機協同」。

  在此次世界機器人大會博覽會上,優必選公司展示的機器人格外引人關注。今年以來,該公司人形機器人已經進入東風柳汽、吉利汽車、一汽紅旗等多家車企「打工」實訓,在製造業的典型場景下,向規模化應用突破。

博覽會現場展示人形機器人如何進廠「打工」。新華社記者 郭宇靖 攝博覽會現場展示人形機器人如何進廠「打工」。新華社記者 郭宇靖 攝

  「人工智能大模型極大加速了人形機器人發展進程。」優必選科技人形事業部運控算法負責人葛利剛說,目前實際訓練情況來看,人形機器人在汽車工廠的效率約為人的20%,預計未來1至2年內,通過不斷調優,這個數字有望提升接近100%。但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意味著綜合效率將超過人。

  在他看來,未來3至5年,人形機器人和人類協同工作的場景將越來越多,可以把勞動者從危險繁重惡劣的作業環境中解放出來。

  不僅如此,人形機器人和人的情感交互將越來越緊密。在博覽會上,具身智能機器人「天工」能夠與觀眾對話交流,通過語音接收並響應指令,將指定物體抓取並置於指定位置。這背後是具身智能平台訓練的視覺語言大模型,確保了對不同場景任務的理解能力。

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天工」。新華社記者 郭宇靖 攝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天工」。新華社記者 郭宇靖 攝

  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具身智能技術負責人車正平說,所謂「具身智能」,可簡單理解為「具有身體的智能體」,它將更好實現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交互。未來生活場景中,無論出去吃飯還是購物,人形機器人都將扮演更多角色融入人的生活,既有親合力,又能為人類提供幫助和服務。

  從「卷運動能力」到「卷實際價值」,各大廠商相互競逐的背後,來自技術的有力支撐。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祖紅表示,人形機器人多模態大模型通過融合語音、圖像文本、傳感信號等多模態信息,為人形機器人的感認知和決策規劃,提供了更強的理解、生成和關聯能力,以及提升在複雜場景任務中的泛化能力。

  除了技術和應用快速迭代,產業支撐也是人形機器人加快成長的最好例證。作為世界機器人大會的永久會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全力構建從算法突破、模型研發到場景創造、產業轉化的創新體系。「我們將加快建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領航示範新城,到2026年底將形成萬台級具身智能機器人量產規模能力。」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孔磊說。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作大會主旨報告時表示,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融合創新正在驅動機器人技術和產品發生蛻變,產業鏈加速重塑。當前中國正在深入實施「機器人+」應用行動,推動機器人賦能千行百業,機器人應用深度和廣度邁向更高水平。「人機共融的智能時代已經加速到來。」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