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響宴——老舍的城》紀念演出12月登台北京音樂廳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為紀念老舍誕辰125週年,由中國著名戲劇家、導演陳薪伊執導,《文學的響宴——老舍的城》紀念演出,將於12月19日在北京音樂廳舉行。8月24日,⼀場以《文學的響宴——老舍的城》為主題的老舍先生誕辰125週年紀念演出新聞發佈會暨座談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

《文學的響宴——老舍的城》紀念演出海報。《文學的響宴——老舍的城》紀念演出海報。

北京不僅是活動的舉辦地,更是老舍先生生活過的地方,是他創作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靈感源泉。老舍先生與北京情緣深厚。作為學術指導單位的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王軍表示,在老舍先生誕辰125週年之際,我們希望通過紀念演出,向這位偉大的人民藝術家致敬,並致力於傳承和發揚其文化遺產。

活動現場嘉賓合照。

發佈會上,導演陳薪伊表示,「當這個項目的製作人、樂觀九州的藝術總監王翔找到我時,他的一段話打動了我,的確如他所言:老舍之於北京,如同狄更斯之於倫敦、雨果之於巴黎、卡夫卡之於布拉格,都是城市文學的標誌性人物,他們的作品深深植根於各自城市的土壤中,通過對城市的描繪和人物的塑造,生動展現了各自所在城市的社會風貌、文化特色和市民生活。《文學的響宴——老舍的城》將通過精選老舍先生的代表性小說、散文及戲劇作品中的經典片段,邀請知名藝術家傾情演繹,打造一場充滿人文氣息與藝術張力的紀念盛典」。 

導演陳薪伊在《文學的響宴——老舍的城》紀念演出座談會上發言。

作為本次活動的製作人王翔表示,「我們選擇在北京音樂廳這座全國代表性的表演場所舉辦演出,聚焦老舍先生經典篇章中的精彩瞬間。旨在通過富有張力的朗誦與音樂表演,重新詮釋作品中的世間百態、人情冷暖。觀眾將通過藝術家的聲音表達,重新感受老舍先生獨特的語言風格,以及其作品所傳遞的深刻的思想內涵。」 

著名作曲家、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主席葉小剛,北京市文旅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爍,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前院長張和平,北京廣播電視台黨組成員、副總編輯李秀磊等對此項目的啟動表示祝賀,並給予高度評價。

活動現場,老舍先生的長女,91歲的舒濟老師在日本老舍研究會主要負責人、慶應義塾大學教授杉野元子陪同下蒞臨發佈會。舒濟將老舍作品的稀有版本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書目包括:1997年出版的《老舍》大型畫傳精裝本1冊、1945年出版的英譯本美軍武裝部隊口袋書《駱駝祥子》1冊、2005年出版的《正紅旗下》中日文註釋本1冊、2017年巴西出版的《駱駝祥子》葡萄牙文譯本1冊、2023年出版的《我熱愛北京》法國大學中文教材1冊,以及《老舍中短篇小說集》日文譯本,2024年出版。她希望更多的人接觸喜愛老舍先生的作品,走進文學館感受文學的熏陶和滋養。

活動現場,老舍先生的長女舒濟將老舍作品的稀有版本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

北京文藝廣播中心副主任金盛博說,我們的廣播節目用聲音陪伴了幾代北京人的成長,懷著對北京綿長深沉的愛和幾十年來對這座城市歷史、文化、生活的關注、傳播與積累。《文學的響宴——老舍的城》特別紀念演出不僅是一場視聽的盛宴,更是一次關於文學、城市、聲音和表演藝術的文化體驗之旅。從今天開始,我們將用《打開文化之門》、《小說聯播》等欄目從文學、歷史、文化角度對老舍先生的名篇名作與這座城市千絲萬縷的聯繫進行生動的梳理和表達,用《演藝群英會》等欄目對老舍先生的經典戲劇影視作品及12 月19日的紀念演出進行詳盡的回顧和展望,用《這才是生活》等欄目鏈接歷史和當下、文字和生活,去citywalk、去看、去聽、去吃、去感受,帶領大家親身體驗老舍先生字裡行間對北京生活的熱愛。

這場旅途還需要更多的同路人。陳薪伊導演表示,在演出陣容里,除了群星璀璨的藝術家們,一定還要有一群熱愛文學、熱愛誦讀、熱愛老舍、熱愛北京的普通人,為此項目組共同發起了《文學新聲代——老舍經典名篇演播選拔活動》,它面向所有熱愛朗誦表演的人士,不分年齡,無論專業,都有機會與知名藝術家同台演繹老舍經典。這一活動不僅為文學愛好者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台,也為老舍先生的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本次新聞發佈會的成功舉辦,標誌著老舍先生誕辰125週年紀念演出和「文學新聲代」海選活動的正式啟動,中廣聯有聲閱讀委員會將提供專業指導。

在當天的座談會上,導演陳薪伊與藝術家斯琴高娃、李誠儒、春妮就老舍作品的舞台呈現進行了研討;出版人、作家零露與著名作家李洱、石一楓分享了老舍先生給寫作者帶來的啟迪;文藝評論家、資深媒體人滿岩與老舍研究學者孟慶澍、季劍青、楊浪就老舍與北京,作家與城市等話題展開了交流。滿岩表示,「老舍與北京之間的關係是文學與城市互動的最好例證。老舍不僅將北京作為作品背景,更通過細膩的筆觸和地道的方言展現了這座城市的獨特文化風貌。對他而言,北京不僅僅是地理上的位置,而是一個承載著豐富情感與深刻記憶的生命體。通過老舍的文字,北京被賦予了一種獨特的文學想像,成為了一個生動可感的存在。」

北京大學教授季劍青從人類學的角度拓展了人們對老舍作品的認知,老舍筆下的人物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對這些人物的描摩卻常常反映著歷史、當下人類的共同困境。北京作協主席李洱說,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駱駝祥子》《茶館》等經典作品之外,他的意象更豐富、寫作更自由的《貓城記》等作品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作家石一楓則分享了他對《二馬》中老馬和小馬的重新解讀,在他看來被老舍先生當作反面形象的老馬在今天的語境下反而有了更多自我放逐的精彩。而他的《正紅旗下》在寫作上水準更高,更能代表其文學價值。老舍研究學者孟慶澍描述了時下老舍作品影視戲劇創作改編落後於研究成果的現實,他認為老舍先生的作品是複雜而微妙的,這也對《文學的響宴——老舍的城》提出了更高的思想深度和審美要求。北大新聞傳播學院、客座教授楊浪則表示,老舍與北京,作家與城市僅僅是一個話題的開始,通過挖掘文學內核與城市生活的聯接,讓活躍深刻的思想進入公共文化生活將擁有更廣闊的未來。

編輯 佟娜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