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紀行)科技賦能深海考古:以中國經驗探索人類深藍神秘印記

中新社北京8月25日電 題:科技賦能深海考古:以中國經驗探索人類深藍神秘印記

中新社記者 高凱 應妮

2023年5月23日,中國南海西北陸坡,海面約1500米之下,展現在中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桑治建忠眼前的,是一艘中國明代沉船,它於500餘年前滿載瓷器沉沒於此。

如此近身探秘深海古船,這是中國的第一次。

2022年10月,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科考隊員在海南省三亞市東南約150公里的海域,偶然發現了兩艘塵封500餘年的古代沉船,分別命名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和「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沉船遺址。這一發現不僅震驚了國內考古界,也成為世界深海考古的新課題。

南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要道,至遲到秦漢,已經形成一條中國通往東南亞及南亞的海上通道,唐桑治時可以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兩千多年來,南海商船往來頻繁,驚濤駭浪中,大量船隻葬身海底。隨著考古隊員潛入深海,中國的水下考古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自彼時至今,中國科學家們借助先進的科技手段,成功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

在這次考古調查中,科技與考古的跨界融合得到了充分體現。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中國國家文物局供圖)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中國國家文物局供圖)

「當我們到達沉船現場的時候,燈光一打開,看到很震撼的場面」,對於桑治建忠而言,首次抵達深海的感受永遠鮮活。而帶領他完成與古船第一次親密接觸的,正是著名的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

在海洋深處巨大的壓力之下,沒有過硬的潛水器,深海考古也就無從談起。據介紹,「深海勇士」號在海底的移動半徑可達數公里,由此成就潛航員完成了在沉船上方和四周的巡視、拍照。在整個考古過程中,科學家們利用「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和「獅子魚」號無人水下遙控潛水器,探索出了一條以載人潛水器為主、無人潛水器為輔的深海考古調查作業範式,通過晝夜交替作業,成功採集大量珍貴文物和海底沉積物樣品,為後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豐富資料。

在文物提取方面,中國科學家們創新性地使用了柔性材料機械手,既保護了文物不受損害,又確保了提取過程的安全和穩定。此外,通過綜合定位技術,實現了高精度、高解像度的影像數據、三維掃瞄數據和物探掃測數據的採集、拚接與渲染,為沉船遺址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與此同時,中國科學家還製定了嚴格的深海攝影拚接、文物提取和定位標註等操作規範,為未來的深海考古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操作指南。

深海考古是一項複雜而艱巨的任務,涉及考古、海洋、地質、化學、生物、材料等多個學科領域。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的考古工作,是一次多學科交叉合作的典範。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等單位攜手合作,集合了考古學、海洋學、地質學、化學、生物學等多個學科的專家學者,共同對沉船遺址進行了全方位研究。

在這次考古調查中,科學家們運用了海洋地質、地球物理、生物學、化學等多種自然科學方法,對沉船遺址所在海域的海底地形地貌、水深水文、海底構造、海洋生物、海水等進行了綜合研究。這些研究不僅揭示了沉船埋藏的深海環境特徵,還為沉船的保護和修復提供了科學依據。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的發現,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還為人們揭示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

一號沉船提取出水的琺華梅瓶。(中國國家文物局供圖)

一號沉船提取出水的琺華梅瓶。(中國國家文物局供圖)

比如,通過對出水文物的系統分析和研究,科研人員發現一號沉船上的琺華器帶有明顯的伊斯蘭文化因素,揭示了明代中期中國同東南亞、印度洋地區乃至中東地區國家的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情況。而二號沉船上提取的烏木則提供了古代中國海外貿易往來的重要物證。

在浩瀚的南海深處,無數隱藏的秘密等待被揭開,這是屬於全人類的深藍神秘印記。

「它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嶄新的開始。」桑治建忠曾這樣總結此次意義非凡的南海考古,這不僅是中國深海考古向前邁出的一大步,更為全球深海考古事業提供了寶貴的中國經驗。(完)

【編輯: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