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週刊丨史前島民生活畫卷

《海南日報》2024年8月26日B02/B15版版面圖
《海南日報》2024年8月26日B02/B15版版面圖《海南日報》2024年8月26日B02/B15版版面圖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曉惠 實習生勞蘭婷

神韻寄於山,奇絕藏於洞。海南島獨特的地質構造、氣候特徵和水文條件,孕育了極為珍貴的洞穴資源,錢鐵洞、落筆洞、占士洞……當你在洞內駐足欣賞時,是否曾想像,你的腳步可能與上萬年前史前人類的足跡重疊?在這些古老的洞穴中,每一步都可能踏出歷史的迴響。

日前,海南啟動了昌江史前洞穴遺址調查,考古學者在昌化江流域的洞穴里,採集到了人類活動的遺物,包括石製品、動物化石等。這些珍貴的發現有助於進一步揭開海南島遠古居民的生活畫卷。

洞穴不僅是自然的傑作,也是人類歷史的見證者,穿過洞穴的時間隧道,我們將打開怎樣的史前文化「盲盒」?海南島史前文化序列的缺環如何填補?

東方榮村遺址出土的骨針(左)、骨鏃(右)。

東方榮村遺址出土的骨針(左)、骨鏃(右)。

切磋琢磨  海南島最早的史前文化分佈於昌化江流域

「這些可不是普通的石頭,是破譯遠古歷史的密碼。」8月21日上午,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來到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籌建辦公室里採訪,工作人員指著整齊擺放在地面上的石製品說。

石核、石錘、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初見這些石製品,若非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很容易將它們誤認為普通石頭。仔細觀察,便能發現石製品上留有人工痕跡,比如刮削器、砍砸器的邊緣有較為鋒利的刃口,石核破裂面上有較為明顯的打擊點。

古人云:「切磋琢磨,乃成寶器。」其中「琢磨」一詞,正是古代先民加工玉石器的術語。透過這些石器,彷彿能窺見史前時期我們的祖先在洞穴中「琢磨」的場景,他們可能用石片切割樹皮或獸皮,製作遮體的衣物;可能用砍砸器、刮削器分離獵物骨肉,為親友奉上一頓大餐……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何國俊介紹,這些石器中,既有不久前從昌江黎族自治縣的洞穴採集回來的,也有十多年前在考古調查中發現的,它們均來自昌化江流域的洞穴。

研究海南的史前文化,繞不開昌化江流域。昌化江流域,特別是幹流兩岸,台地發育良好,動植物資源豐富,適宜人群生存繁衍。迄今為止,海南島最早的考古學文化遺存絕大多數分佈於昌化江流域。

在昌江王下鄉的東南隅,錢鐵河蜿蜒流淌,滋養著岸邊的錢鐵村。該村西側,錢鐵山聳立,從山腳望去,半山腰上兩處寬敞的洞口引人注目,這裏便是蘊藏著約2萬年前古人類活動遺蹟的錢鐵洞。

2012年,考古隊對錢鐵洞遺址進行試掘,在下洞發現了160餘件石製品,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手鎬等,在上洞採集了石片、燒骨和動物化石碎骨,初步確定該遺址的考古學年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2萬年。

在昌化江流域,燕窩嶺、石頭崖、酸荔枝園、叉河磚廠等地也都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可見,海南島最早的史前文化分佈於昌化江流域沿岸洞穴和台地上。」何國俊說,這些目前海南島最早的史前內陸文化特徵應是從我國大陸地區傳入,極可能是通過現已消失的瓊州海峽大陸橋傳入,但傳入的具體時間尚無法確認。

2萬年前史前人類的行為方式,我們無法直接觀察,但石器、化石上留下了他們的相關信息,可以透物見人,加以分析解讀。

何國俊說,舊石器時代的海南先民,居住在昌化江流域的洞穴中,以採集、漁獵為生,他們的生活水平較低、生存能力較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學會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比如,使用石核、石錘,說明他們掌握了一定的石材加工技術,而刮削器、砍砸器則可能用於處理食物或製作其他物品。製作和使用這些工具,標誌著人類文明的萌芽,也是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初步嘗試。

一陸一海  史前海洋文化肇始於三亞落筆洞遺址

石器雖無言,卻承載著遠古歲月的故事。這些沉默的見證者,為現代人搭建了一座橋樑,讓我們得以回訪先祖。

在昌化江流域舊石器時代文化之後,海南島目前發現最早的史前文化是三亞落筆洞文化。1992年和1993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三亞落筆洞遺址考古發掘,發現了打製石器、少量磨製穿孔石器和骨、角、牙、蚌器等,測定其年代為距今約1萬年的舊石器、新石器時代過渡期。相關遺存表明,當時居住在落筆洞的海南先民已掌握較為成熟的石器打製和用火技術,主要以漁獵、採集為生。

值得注意的是,三亞落筆洞遺址出土的礫石打製石器,與昌化江下遊舊石器時代文化,特別是錢鐵洞遺址石器文化特徵,是一脈相承的,都體現了華南舊石器時代礫石打製石器傳統。

這能說明什麼?何國俊說:「這代表海南島史前海洋文化的源頭很可能是海南島史前內陸文化,昌化江流域舊石器時代文化傳至南部沿海的落筆洞,史前海洋文化自此發軔。」

海南史前文化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條脈絡——一條是昌化江流域的內陸文化,另一條是肇始於落筆洞遺址的環海南島海洋文化。一內陸、一沿海,組成了整個海南史前文化發展的大趨勢。

進入新石器時代後,海南島史前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同步發展,在石器、陶器等文化內涵方面相似。2012年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院)持續合作考古,已初步建立起英墩文化遺存—蓮子灣文化遺存—橋山文化遺存的基本年代框架,為構建海南東南沿海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編年與譜系提供了重要的關鍵證據。但昌化江流域史前內陸文化的考古和研究仍以調查為主,亟待開展考古發掘和研究。

相較於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學者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更多製作更精細的石器和陶器,足以拚湊出史前海南先民更具象的生活細節。

如果你是一個4000多年前居住在陵水黎族自治縣南灣半島(石貢遺址)的小男孩,你的一天可能是這樣過的——

清晨,陽光照進家中,你迷迷糊糊睜開雙眼,去找爸爸媽媽。走至屋外,你看見媽媽正在「品」字形三星灶旁,用陶器煮著海鮮湯。聞到香味,你的肚子開始咕咕叫,媽媽給你遞來用陶碗裝著的湯,你喝了起來。

這時,遠方傳來響聲,你好奇地跑過去看,原來是你的爸爸揮舞著手中的石斧在砍樹,他要用木頭製作獨木舟。「爸爸,我想去海邊捕魚,你帶我去吧!」爸爸答應了你的請求,你們便推著獨木舟來到海邊。乘舟下海後,爸爸拿起木製的魚叉開始捕魚,不一會兒,你們就滿載而歸。

到了下午,你和小夥伴在海灘上玩耍,撿貝殼,捉螃蟹。傍晚時分,氏族部落里的大人們帶著漁獵、採集的收穫回到住處,大家圍著篝火唱唱跳跳,慶賀白天的豐收,你穿梭在人群中,興高采烈。月上枝頭,你望著滿天繁星心裡想:「今天又是快樂的一天!」

滄海桑田,鬥轉星移,時隔幾千年,當年的人、事、物早已遠去,但透過從遺址中發掘出來的石器、陶器、骨器、貝殼等遺物,我們彷彿仍能與史前海南先民「對話」。

三亞英墩遺址的貝丘。

再次出發  期待填補海南島史前文化序列缺環

儘管這些年考古學者一直在海南各地開展史前文化的考古和研究,也發現了不少新遺址、新遺物,但從宏觀角度看,海南島史前文化序列還存在缺環。比如從距今約2萬年的昌化江流域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到距今約1萬年處在舊石器、新石器時代過渡期的落筆洞文化,存在1萬年的缺環;從落筆洞文化到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即距今約6000年的英墩文化遺存,存在4000年的缺環……

這些缺環不僅僅是時間概念上的空白,其背後也對應著文化發展的不連貫、不銜接,意味著目前海南還無法建立完整的史前文化發展序列。

不久前,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央民族大學啟動實施昌江史前洞穴遺址考古項目,初步規劃整個項目實施時間為3年,將持續到2026年。

「這一次,我們針對昌化江流域及周邊的史前洞穴,將做一個科學系統的調查,下一步還要進行科學發掘,探究史前人類在這些洞穴里的生存模式,希望能進一步解答海南古人類來源的問題。」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壽佳琦說。

目前,昌江史前洞穴遺址調查還處在前期調查階段,已採集到了一些人類活動的遺物,包括石製品、動物化石、赭石等,還需採用科學手段,對這些遺物進行研究,判斷其年代、材質、用途等。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也在尋找有價值、可深入挖掘的考古點,並向國家文物局申請考古發掘執照。「期待這一次,我們能找到海南史前文化序列新的時間點,或是填補缺環,或是把史前文化的最早時間點向前推進。」壽佳琦說。

也有人感到好奇,為什麼海南史前人類沒有選擇在平原、在海邊定居,而是在內陸、在洞穴里居住?

壽佳琦認為,古人有他們的遷徙路徑和生活習慣,史前人類遺址大多位於石灰岩地貌分佈區。古人來到海南後,可能也想找一個和原來生活環境相似的地方居住,於是選擇了同是石灰岩地貌的昌化江流域。再加上昌化江流域植被茂盛、水源豐富,還有很多可以作為「房子」的天然洞穴,他們覺得生活在這裏更便捷。

「早期人類在洞穴安身也是古人類生存智慧的體現。」何國俊解釋說,早期人類選擇山洞作為居所,絕非隨意之舉。理想的山洞應具備一定的大小和深度,以符合群體的居住需求;洞口要向陽,有利於保持溫暖、乾燥和明亮;洞口要開闊,既方便出入,又不易受洪水侵襲;此外,洞穴附近還應有水源。這些考量體現了古人類的生存智慧。

每一段歷史都有活水源頭,每一種文明都有發展進程。繼續探索研究海南史前文化序列,不僅是考古學者的職責,也是我們共同關心的課題。當考古工作者通過那些重見天日的遺蹟、遺物,一步步複原那個逐漸變得清晰的時空框架,遙遠而又親切的人類童年歲月,便開始在我們的腦海中變得具體而生動。

琢石為器

手鎬 昌江錢鐵洞遺址

遺址出土的石核、石錘、刮削器、手鎬等,表現出明顯的華南舊石器時代礫石石器特徵,手鎬在海南屬首次發現。

以火炙食

燒石 三亞落筆洞遺址

考古人員在遺址內發現了用火遺蹟——燒火堆,其夾雜灰燼、炭屑和燒製過的脊椎動物骨骼、貝殼、燒石等。

磨製刀斧

石刀 陵水石貢遺址

遺址出土的磨製石器較多,打製石器較少,磨製石器多為通體加工,有的較為精緻,類型主要有斧、锛、鑿、刀等。

紡織萌芽

紡輪 陵水橋山遺址

石貢遺址、橋山遺址均發現了紡輪,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海南出現了紡織業萌芽。

結串為飾

魚骨串飾 三亞英墩遺址

進入新石器時代後,海南先民的審美意識逐漸增強,一些陶器上有了簡單的紋飾,還出現了飾品。

本文圖片由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本文圖片由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海南島史前文化發展脈絡

舊石器時代

代表性遺址:錢鐵洞遺址、燕窩嶺遺址(距今約2萬年)

舊、新石器時代之交

代表性遺址:落筆洞遺址(距今約1萬年)

新石器時代代表性遺址

早期

英墩文化遺存

(距今6000~5500年)

中期

蓮子灣文化遺存

(距今約5000年)

晚期

橋山文化遺存

(距今3500~3000年)

文字整理/劉曉惠

原標題:

史前島民生活畫卷

值班主任:李國棟

值班總監:史雅潔

內容審核:樊學玲

責任編輯:王丹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