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災後百畝小米迎來首次豐收,房山河北村發展小米特色產業村

8月即將收尾,房山區河北鎮河北村的小米迎來採收期,這是河北村遭遇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之後,村莊迎來的首次豐收。放眼村莊,層層梯田在眼前鋪陳開,美景盡收眼底,山穀風吹過,夾雜著小米的香氣,撫慰在山間彎腰收穫的農人。河北鎮河北村黨支部書記安少奇說:「村莊在恢復重建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經過一年的時間,村莊克服困難,讓小米產業在村莊生根發展。」

河北村的「沁州黃」小米迎來豐收。受訪者供圖河北村的「沁州黃」小米迎來豐收。受訪者供圖

災後重建,小米產業成村莊新希望

距離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不過一年時間,百年難遇的洪水衝毀了村莊,也衝毀了村民苦心經營的田地和莊稼。河北村是一個山村,沒有平原那樣遼闊的耕地,村民們依靠著智慧,砌起層層梯田,支撐著在大山裡的生活。安少奇說:「夏天,我們村的梯田是非常美的,特別是登上山坡往遠處看的時候,才能體會到登高望遠的心境。」

河北村村貌。受訪者供圖河北村村貌。受訪者供圖

安少奇是2019年上任的,他回憶,去年遭遇洪水的河北村,經歷了長達數日的斷水、斷電、斷通信的困境,在多方救援力量的支持下,村莊得以與外界複聯,「當時村里的梯田受損嚴重,洪水導致碎石和泥沙淹沒了田野,洪水之後,村民的生活和日常的農業生產,都受到了重創。」

大山裡的生活迫切需要重啟。安少奇帶領著村民,重新建設村莊,修復被衝毀的設施,恢復洪水肆虐過的田野,施工隊和施工車輛,成了去年村莊最常見的風景。經過一年的災後恢復和重建,河北村修復了受損的基礎設施,村民的山村生活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河北村黨支部書記安少奇。受訪者供圖河北村黨支部書記安少奇。受訪者供圖

「我們村可以發展的產業很有限,所以為了村民的收入,還得尋找新的經濟生產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小米產業走進了河北村的視野。去年,得益於房山區與沁縣的對口幫扶契機,河北村決定引進沁縣著名的「沁州黃」小米品種進行試種植。

安少奇表示,沁州黃小米具有優良的品質和廣闊的市場前景,並且符合河北村獨特的「台地梯田」這一種植條件,「種植小米,為河北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找到了新的方向。」

科學種植,小米迎來首次豐收

「沁州黃」小米是山西沁縣的地方名產,享有「天下米王」和「國米」的美名。其色呈蠟黃、顆粒圓潤,吃起來軟綿噴香,據介紹,「沁州黃」小米富含40多種天然營養素,其中,葉黃素更是「沁州黃」小米所獨有的。安少奇介紹,河北村從山西沁縣引進了沁黃2號、長生7號、京穀1號等優質穀種進行試種植,目前,小米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00畝。

今夏,河北村村民在小米地裡勞作。受訪者供圖今夏,河北村村民在小米地裡勞作。受訪者供圖

「我們採取了一系列科學種植管理措施。從選種、播種到田間管理,每一個環節都有專業人員進行指導。」安少奇說,這是河北村在嘗試豆類、穀子、紅薯等農作物種植之後,首次嘗試種植小米,今年6月,河北村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專門從事以「沁州黃」小米為主營產品的農產品種植、銷售和加工等業務。

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後,還邀請了農業專家來村進行技術培訓,幫助村民掌握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經過一年的勞作,如今,地裡的小米稈粗葉壯、穀穗籽粒飽滿,在初秋的大山裡,率先飄出豐收的氣息。安少奇表示,據初步估算,今年的小米產量將遠超預期,並且品質優良,無病蟲害。

產業帶動,農文旅結合幫助村民增收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河北村共有400餘名農戶參與到小米種植的各個環節中,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方式實現了增收。安少奇表示:「同時,小米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延伸,比如小米加工、包裝、銷售等環節的發展,在村莊里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為了進一步提升小米產業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河北村還計劃引進小米加工設備,發展小米深加工產業。通過加工成小米粉、小米油、小米酒等系列產品,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拓寬銷售渠道。同時,合作社還將積極與電商平台、農產品展銷會等渠道合作,將河北村的小米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在小米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河北村還在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可能。「原先,河北村依託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將村里閑置的院落打造成一批精品民宿,還建設了一個傳承展館,有發展文旅產業的基礎。」如今,加上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農業資源,安少奇表示,河北村還計劃打造一個以小米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特色農業產業村,「比如舉辦農耕體驗、觀光打卡等活動,吸引遊客前來參觀體驗,感受河北村獨特的梯田風光和農耕文化。」

百畝小米種植地裡,飽滿的穀穗正在風中搖曳。安少奇期待著,他說,未來幾年,河北村將繼續擴大小米種植面積並提高種植質量,加強與沁縣等地區的合作,學習先進的種植和加工技術,加大對村民的培訓力度,「我們希望打造地方特色的農業品牌形象,讓河北村的小米產品走出大山,走上更多人的餐桌。」

新京報記者 陳璐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