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兩千年前的花山岩畫鋪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畫卷

  新華社南寧8月26日電 題:兩千年前的花山岩畫鋪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畫卷

  新華社記者李歡

  「我以前在花山對面的地裡種花生,有時抬頭看到對面懸崖上的‘小紅人’,覺得是神仙畫的。」在廣西崇左市寧明縣城中鎮耀達村,55歲的村民何小蓮給記者講到從小看到大的花山岩畫時,仍難掩興奮之情。

  何小蓮口中的「小紅人」,正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花山岩畫上的人像圖案。這些圖案十分奇特:手腳大張,腰珮環刀……人像高度一般在0.6至1.5米之間,最大的高達3.58米。

  位於廣西崇左市寧明縣、龍州縣、江州區以及扶綏縣境內的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沿江綿延100多公里。

崖壁上的花山岩畫一景,各種形態的圖案清晰可見。新華社記者李歡 攝崖壁上的花山岩畫一景,各種形態的圖案清晰可見。新華社記者李歡 攝

  寧明縣位於廣西西南邊陲,與越南接壤,是花山文化的發祥地。「根據推測,花山岩畫是戰國至東漢時期壯族先民駱越人留下的遺蹟,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寧明縣文物管理所原所長朱秋平說。

  花山岩畫究竟畫了什麼?「目前專家更傾向於認為岩畫是駱越先民為了舉行祭日、祭銅鼓等祭祀活動或慶祝狩獵成功、豐收以及戰爭勝利等重大慶典活動而創作的。」寧明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甘宇健說。

  不少研究者認為,花山岩畫反映了邊陲民族與中原民族的交往交流。如岩畫上出現銅鼓圖像,說明當時駱越人已掌握青銅鑄造技術。而銅鼓的鑄造,與中原青銅器及其鑄造技術傳入廣西密切相關。

  專家介紹,中原青銅器及其鑄造技術的傳入,給當時的廣西帶來了中原文明的信息。隨著秦漢王朝對嶺南的統一和大批中原人南遷,中原地區銅鍾和禮樂文化也傳入廣西,在重大祭祀活動中敲擊銅鼓、統一歌舞節奏等習俗也反映在岩畫中。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嚴慶介紹,中國史前文化有六大區域,分別是中原、甘青、山東、燕遼、長江中遊和江浙,同古代華夏、戎羌、東夷、北狄、三苗、古越有明確關係。「各民族分佈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並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他說。

  花山岩畫作為中華民族的一處文化寶藏,已在2016年申遺成功。全國各地遊客紛至遝來。何小蓮因文旅發展,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我在村里的紅糖加工作坊工作,既能照顧家人又能掙錢,遊客來了還會找我講花山的故事咧!」何小蓮說。

  寧明縣以文旅產業蓬勃發展、轉型升級為契機,建設香料廠、紅糖作坊等十大農產品加工廠,鼓勵和扶持當地村民圍繞「花山」品牌開發茶壺、燈籠、扇子等衍生文創產品,使這些民族特色產品走向全國大市場,進一步帶動群眾就近就業實現增收。

這是8月25日拍攝的廣西寧明縣城中鎮珠連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這是8月25日拍攝的廣西寧明縣城中鎮珠連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

  近年來,中央持續加大對民族地區的扶持,消除了農村絕對貧困,基礎設施的完善使一條條平坦的硬化路通到少數民族群眾的家門口。如今,民族聚居地區新居小樓錯落有致,各類特色富民產業蓬勃發展,民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以花山岩畫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厚重悠久,繪就興邊富民新畫卷,南國邊境上的「百越秘境」正煥發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