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籲:關注低磷酸酯酶症,警惕乳牙過早脫落、骨頭畸形等病症

又一款罕見病酶替代療法近日通過「港澳藥械通」引入大灣區,內地患兒無需出境便可在大灣區指定醫療機構使用。與此同時,該藥所治療的罕見疾病低磷酸酯酶症也進入公眾視野。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多個學科的專家呼籲公眾、醫療同行關注並瞭解低磷酸酯酶症,一旦發現兒童發育遲緩、牙齒過早脫落、骨頭畸形、反復骨折,必須高度懷疑骨骼代謝性疾病,並讓患者轉診至三甲醫院或罕見病協作網醫院,及早篩出低磷酸酯酶症患者,避免誤診誤治,早干預對患者預後將有很大幫助。

低磷酸酯酶症易被誤診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罕見病醫學中心(籌)副主任、骨科醫學中心主任、小兒骨科主管杜啟峻教授介紹,低磷酸酯酶症(HPP)發病率約為1/10萬,在全國可能有超過萬名患者。低磷酸酯酶症是一種由先天性骨和礦物質代謝缺陷引起的罕見骨軟化疾病。低磷酸酯酶症臨床表現異質性大,表現為牙齒脫落、佝僂病或骨軟化和鈣化性關節病。低磷酸酯酶症患者的體徵和症狀不盡相同,從出生時危及生命的嚴重骨礦化受損,到成人骨痛、下肢彎曲、復發性骨折、肌肉無力或牙齒脫落。

杜啟峻教授介紹,堿性磷酸酶(ALP)活躍度越低,患者併發症就越嚴重。圍產期、嬰兒期、兒童期和成人期都可以發病,越早發病,病情越嚴重,尤其是圍產期發病,可能會影響生命。即便晚發病,也會反復出現骨折、疼痛等。在已確診的患者中,約有1/3在圍產期或嬰兒期發病。

「因為這種疾病與成骨不全症、低磷性佝僂病症狀類似,還有一些其他代謝疾病也會影響骨骼,加上該病屬於罕見病,臨床上容易誤診。」杜啟峻教授表示,臨床診斷時,選擇與年齡相符的參考指標非常關鍵。如果血液檢測時發現患者的堿性磷酸酶低下,便可以確診該病,但實驗室在檢測時需非常小心,尤其要注意患者的年齡,選擇對的參考指標,否則可能誤判為正常指標,導致誤診,從而錯誤治療。

「罕見病和常見病不同,很難有明確的診斷路徑,而且發病率非常低,它的診斷也和接診醫生對這個疾病的認知相關。很多情況下,臨床醫生會關注堿性磷酸酶的升高,但對減低卻並未特別留意。」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兒科醫學部周佳瑩副顧問醫生也指出,低磷酸酯酶症臨床表現非常多,但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非特異性的ALP減低,這是醫生決定是否要進一步做相關檢查的重要因素。除了ALP減低外,碰到佝僂病患兒,也需要考慮是否是低磷酸酯酶症。

在談及低磷酸酯酶症的治療時,杜啟峻教授表示,患者此前只能進行對症保守治療,如增強營養、避免呼吸問題、骨折等,此後才有了特異性的酶替代療法。酶替代療法可以通過補充低磷酸酯酶症患者不能正常活躍的堿性磷酸酶,讓骨頭正常礦化,避免患者因骨質疏鬆導致骨折、骨頭畸形、牙齒脫落等,也能讓更小的患者可以更好地活下來。

罕見病需MDT門診多科協作診治

「口腔科在兒童期低磷酸酯酶症的診斷中處於前哨位置。」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口腔醫學部副主任周立偉顧問醫生表示,罕見病多為身體多系統疾病,HPP兒童期發病的患者往往在1歲-2歲時就出現早期症狀,主要為乳牙的早期脫落。2歲的兒童,乳牙剛剛建立正常的咬合關係,但這類患兒可能在1-2歲時就出現乳牙非正常脫落。當遇到這樣的患兒時,口腔科醫生應警惕,排除牙周病或外傷等原因外,應進行相關磷酸酶實驗室檢測。

「這要求口腔科醫生有多學科診療(MDT)的思維,在疾病發現早期能夠及時預警,將患兒轉到相關的骨科、兒科、內分泌科等科室進行協作診療,早期干預,具有多學科診療的醫院更能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診療。」周立偉說道。

除了乳牙過早脫落外,還有哪些症狀需引起警惕?周佳瑩告訴新京報記者,低磷酸酯酶症患兒還可能出現骨骼畸形和胸廓畸形、肌肉病變,甚至小嬰兒還會出現神經系統的病變,如癲癇等問題,在呼吸系統方面的症狀主要表現為氣管軟化和肺不張,嚴重情況可能會引起呼吸衰竭,還有些患兒會出現矮小的問題。

杜啟峻進一步補充,發現堿性磷酸酶減低後,可以通過基因檢測加影像檢測進一步確診。「有的基層醫院醫生,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見過這樣一例患者。」杜啟峻呼籲,臨床發現兒童發育遲緩、牙齒過早脫落、骨頭畸形、反復骨折,必須高度懷疑骨骼代謝性疾病,並將患兒轉診。全國有400家罕見病協作網醫院,建議到這些醫院做進一步確診。

「明確診斷後,越早治療越好。」杜啟峻表示,針對低磷酸酯酶症的診斷治療,提倡多學科合作,不管首診在骨科、兒科、口腔科、亦或康復科等,希望各科醫生串聯起來,共同為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務。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拿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