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名爸爸來開家長會敦促男性履職盡責

【#點名爸爸來開家長會敦促男性履職盡責#】「只準爸爸參加,不得請假」。新學期開學前夕,杭州采荷中學召開了「好爸爸家長會」,邀請初一新生的爸爸們參加,還發佈「好爸爸十條」,倡議他們積極參與家庭教育。這一新聞引發了熱議。

近幾年,不少學校開始動員父親多參與育兒,因為一些老師在教育實踐中發現,父親的育兒參與度普遍較低,而父親的長期缺席,可能導致孩子成長中更容易出現一些問題。

育兒從來都不應成為女性獨自承擔的重任。事實上,不用教育專家、心理專家去做多麼專業的分析,哪怕就從常識判斷,多數人也會認同,父母共同參與育兒——尤其是孩子的教育——才是更健康的模式,對孩子的成長也更有利。

前些年,「喪偶式育兒」一詞比較流行,主要就是一些女性對養育孩子過程中父親的缺席表達不滿,是一種自發的「抽水」。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席,不僅讓孩子少了一份陪伴,往往也伴隨著糟糕的夫妻關係,而這樣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顯然不是什麼好事。

父親參與育兒為什麼重要?拋開性別角色層面的影響不說,分擔和合作本身就有意義。我有兩個孩子,平時在養育過程中參與度算是比較高的,有一個直觀的體驗:父母不管有多麼愛孩子,都很難克服一些人性的弱點,比如遷怒。在工作或者生活方面壓力較大的時候,往往容易失去耐性,動輒對孩子發怒。

有段時間愛人出差,我獨自帶孩子,就發現那一週自己對孩子發脾氣的概率要遠勝平時。如果在家長個人狀態不好的時候,沒人分擔一下育兒壓力,那遷怒就很容易發生。

有教育專家說,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有時較情緒化,需要爸爸充當「情緒穩定劑」的角色。但我認為這種說法有待商榷,情緒化未必和性別相關,是人性的一部分。認為母親教育時較情緒化,那可能只是因為母親教育得多而已。

如果是一個人獨自養育孩子,無論父母,情緒都很容易極端化,讓孩子受困在壓抑的氛圍中。但如果有兩個人分擔,那麼一個人出現過激表現時,另一個人能往回拉一點,避免極端情緒變成孩子頭上的狂風暴雨。民間早有古話,教育孩子要一人唱紅臉一人唱白臉,這是父母都不能缺席的最樸素的理由。

不過,父母的育兒參與度,在個人主觀意願之外,和家庭結構、乃至社會結構也有關係。如果女性更難在職場晉陞,或者收入普遍低於同等條件的男性,那她就更有可能犧牲自己,後撤照顧家庭。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共同育兒的好處在理論上誰都懂,但到了現實中卻很難扭轉的深層原因。

就此而言,社會呼籲父親多參與育兒,一個努力的方嚮應該是逐漸改變「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和社會結構,給女性更多職業的發展空間和上升的機會,而不只有空洞的呼籲。

當然,不指望一蹴而就的改變,不意味著不能從點滴改進著手。哪怕就是在現有社會結構下,在賺錢養家上出力更多的父親,也有必要儘量多參與育兒,起碼在開家長會這件事上,父親就不能長期「隱身」。我們也期待,「只準爸爸參加」的家長會能逐漸多起來,敦促更多男性走到台前,為孩子的教育「履職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