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務」的順義實踐,企業開辦從22.9天縮減至半天

8月28日,「迎接新中國成立75週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順義專場舉辦,順義區委副書記、區長崔小浩現場介紹了順義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實踐和階段成效。他表示,今年以來,順義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等重點指標增速持續保持全市前列,區域經濟整體回升向好,各項事業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

現場,順義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徐曉俊,順義區委常委、區政府副區長馮江全,順義區政府副區長杜躍以及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管委會副主任王卿等回答了記者提問。

2023年5月25日至30日,2023中關村論壇將在北京舉行。作為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順義區以「北京創新產業集群示範區」為主題參展。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3.0擴區項目即將投運

崔小浩介紹,順義區重點圍繞「3+3」總體佈局,打造首都高精尖產業主陣地,這裏的第一個「3」就是「新能源智能汽車、第三代半導體、航空航天」三大主導產業,第二個「3」就是「醫藥健康、智能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新興產業。

在發展形勢格外強勁的新能源智能汽車領域,順義區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3.0擴區項目即將投入運營,目前,全區集聚了理想汽車、北京現代、平治新能源、北汽越野車四大整車企業,以及上下遊企業150餘家,今年上半年全區汽車工業產值同比增長70%。

作為「三城一區」主平台的重要組成部分,順義在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承擔著重要職能。崔小浩表示,近年來,以北京創新產業集群示範區建設為抓手,全區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今年上半年大中型重點企業研發費用同比增長51%、排名全市第1,市級外資研發中心達22家,承接「三城」科技成果116項、同比增長93%。

3000餘個事項實現「不見面」審批

近年來,順義區大力提升準入準營便利度,企業開辦效率大幅提升,從2018年的22.9天縮減至如今的0.5天。目前,40個行業實現「一業一證」,在藥店、機動車維修等行業發出全市首張綜合許可憑證。

徐曉俊介紹,順義區推進「證照聯辦」「一證多址」等疊加改革,2023年新設經營主體創近五年來新高,今年上半年新設7903戶,同比增長20.62%。此外,「多規合一」「簡易低風險項目全程網辦」等改革得到深化,先後打造了「順義新城13號地項目‘自拿地到規劃許可26天辦結’的全市第一速度」「‘水氣熱’e家辦一站式服務」等多個全市典型經驗做法,並在全市率先實現政府採購全流程電子化,公共資源交易更加規範高效。

在營造國際化環境上,作為首都國際交往的重要門戶,順義區在全國首創跨境電商銷售醫藥產品試點、「免稅、保稅和跨境電商」政策銜接試點等突破性政策,大幅壓減進出口時間和成本。首個國家級「跨境貿易便利化標準化試點」通過驗收,獲評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打造國際人才一站式服務平台,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居留許可5個工作日「兩證聯辦」。建設高品質國際人才社區,持續推進中糧祥雲小鎮等國際化商業示範街區建設,進一步豐富國際人才生活、社交場景。

崔小浩表示,探索「北京服務」順義實踐,順義區著力構建企業全生命週期服務體系,建設了全市首支「服務專員」隊伍,為企業量身定製、上門送出「服務包」,截至目前,累計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困難6000餘項,推動85個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在全國16地跨省通辦,3000餘個事項實現「不見面」審批,區級全程網辦事項全市最多,營商環境考核成績保持全市前列,企業和群眾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

義務教育就近入學比例超過99%

開學季臨近,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近五年來,順義區累計投入教育經費870億元,新增學前學位8160個、中小學學位2.1萬個,推動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順義學校等重點項目投入使用,引入北京實驗學校、北京市十一學校、中關村一小等名校開展合作辦學。

馮江全介紹,目前,全區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佔比75%,學前教育普惠率達到91%,均高於市級標準;全區義務教育就近入學比例超過99%,全市並列第1。順義區還加大教師隊伍建設的力度,5年來共招聘教師999人、引進教育領軍人才28人;全區目前共有正高級校(園)長11人、正高級教師57人,在職市級特級教師42人,市級、區級骨幹教師2227人,為順義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為順應出生人口剛性減少的趨勢,順義區還將引導富餘的學前資源有序向托育服務領域流動,用學前教育的專業優勢賦能2-3歲幼兒的成長。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優化小學、初中、高中一體化全學段教育集團建設,深化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強化特殊教育融合普惠發展,推動特殊教育向幼教和高中兩頭延伸。同時,完善義務教育陽光招生機制,實現對招生工作的全過程監管和指導。持續做好校外培訓監管,加強學科類培訓隱形變異的防範和治理。支持民辦學校發展國際教育,鼓勵國際學校在課程建設、育人模式、辦學機制等方面創新探索,讓人們認可的「好學校」越來越多,滿足順義區乃至北京市的廣大市民對高質量教育的不同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順義區還將大力推進人工智能教育的場景應用,探索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物聯感知等技術的應用,打造順義智慧教育的新生態。同時,推進大數據學業評價與教學質量監控平台建設,應用好大數據課堂評價系統,為教育教學質量提升賦能,更好地滿足群眾「上好學」的需要。

德企年產業規模約400億元

作為國內首個以「經濟技術合作」為主題的中德示範區,近年來,順義區依託中德產業園建設,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中德產業園聚集德資及關聯企業110家,德籍高管和工程師團隊200餘人,德企年產業規模約400億元,產業態勢逐漸顯現。

「我們格外注重中德產業園和三大主導產業的融合發展,積極利用中德產業園建設契機,引導提升三大主導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 杜躍表示,在發展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上,發揮中德互補優勢,與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等機構建立了合作機制,並以平治新能源工廠為帶動,吸引德資歐資汽車零部件上下遊企業「強鏈補鏈」,其中埃帕德公司已為平治在國內製造基地提供服務,海史丹普等一批外資核心零部件項目也相繼落地。

中德產業園關注並支持入園企業發展,在智能製造、智慧城市、自動駕駛、節能環保等領域陸續開放應用場景,推動中德(歐)合作新技術、新產品典型應用,激發中德合作增長動能。博世工業4.0創新中心累計完成區內60多家企業的診斷服務,20餘位技術專家提供保障,服務時長超1000天,生產效率平均提升超20%,推動新增投資超5000萬歐元;幫助平治、寶馬、德爾格等德企對接更多應用場景,形成中德企業雙向創新發展的生動實踐。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德企關注的生活便利化需求,中德產業園建設國際會客廳、國際服務廳、成果展示廳及國際人才社區「三廳一社區」,引入慕尼黑啤酒坊、德馨咖啡廳、德國商品便利店等商業配套,打造國際化、智慧化、綠色化的示範園區配套,營造國際風情氛圍。

杜躍表示,面臨全球產業鏈調整的重大機遇,下一步,順義區將充分發揮中德產業園的平台載體作用,從國際上招商引資、尋找增量,引入更多符合北京產業戰略需要、補齊順義產業短板的先進製造業,打造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