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霸」矽谷的印度CEO,遭到「大清洗」?

「老笑話是,如果你是印度人,那你不能在美國當首席執行官。現在的笑話是,如果你不是印度人,那你不能在美國當首席執行官,無論是Google、微軟還是星J.巴克,印度人都來到這裏做出了巨大貢獻。」美國駐印度大使 Eric Garcetti 說道,目前財富 500 強企業的首席執行官中,超過十分之一都是在美國學習的印度移民。

但是,星J.巴克公司 CEO Laxman Narasimhan 日前的突然離職,推動了美國企業 CEO 離職數量創下歷史新高,更被認為是美國對印度裔 CEO 的一次大清洗。

根據研究服務機構 exechange.com 的統計,今年在 Russel 3000 指數企業中離職的 191 名 CEO 當中,有 74 名屬於被解僱或被動離職。Exechange.com 通過分析公開資源以跟蹤高管變動,併發現這是自其 2017 年起開始跟蹤 CEO 離職趨勢以來,同時期內高管下台人數最多的一年。

年初至今被迫下台的 CEO 數量(所有數字均統計至 8 月 13 日)年初至今被迫下台的 CEO 數量(所有數字均統計至 8 月 13 日)

一、印裔 CEO 被「祭」了?

「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下表現不佳的 CEO 顯然正被非常嚴格地撤換。」exechange.com 創始人 Daniel Schauber 在採訪中表示。

Exechange.com 創始人 Daniel Schauber 在採訪中表示,「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表現不佳的 CEO 顯然面對著更加嚴苛的考核與裁撤壓力。」

星J.巴克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出現可比銷售額下滑,在此番走馬換將之前,其股價年內已經下跌 20%。據報導,董事會面臨激進派投資方 Elliott Investment Management 和 Starboard Value 的雙重壓力,前者 CEO Howard Schultz 還一直在公開和私下抱怨星J.巴克業務表現乏力。但星J.巴克董事會主席 Mellody Hobson 表示,Narasimhan 的離職與外部影響並無必然聯繫。

Exechange.com 按 1 到 10 分對 CEO 離職進行評分,其中 1 分代表完全自願,10 分代表遭到解僱。2024 年 CEO 離職的平均得分為 6.2,同樣達到該組織跟蹤相關數據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 Narasimhan 的下台評分為 9 分。

Narasimhan 來自印度西岸的浦那,家中的另外兩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不幸過世,這也讓他的童年充滿了失落。不過 Narasimahn 化悲痛為動力:「我做事的核心驅動力,就是彌補失去兄弟姐妹的痛苦。」

這或許也讓他很注重家庭。這位 57 歲的高管在上個月接受《財富》採訪時表示,為了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他從不在晚上 6 點以後工作。他還補充稱:「任何人如果在此之後得到哪怕一分鐘的時間,最好確保這一分鐘時間的事情是重要的……因為如果不是,就只能等到第二天了。」 此番發言也在網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作為曾就職於麥肯錫並在百事可樂擔任高管的出色人才,Narasimhan 成功幫助英國消費品公司利潔時於 2019 年實現扭虧為盈,並在三年後出任星J.巴克首席執行官。在正式加入星J.巴克的六個月之前,他曾參加過一場沉浸式課程,瞭解如何衝泡出一杯完美的咖啡。之後他發誓每個月都要在星J.巴克的門店工作半天。

另外則是馬斯克接手Twitter後不久後的暴力裁員,其中包括印裔的Twitter前 CEO Parag Agrawal、法律事務和安全主管 Vijaya Gadde,而Twitter的印度分公司幾乎被「團滅」:超過九成員工被通知「不用來上班了」。據彭博社報導,Twitter印度分公司的員工人數大約為 200 人,但裁員後只剩下約 12 人。

有報導稱,美國許多知名公司開始「清理」印度裔高管。除了星J.巴克,Google、Twitter 等科技巨頭也有計劃「清理」印度裔高管。

實際上在早年間,印度人到矽谷工作後沒多久便在美國建立了一個名為印度企業家協會的組織,主張搭建各種人際關係網,為培養下一代印度企業家積蓄力量。目前,印度企業家協會在 13 個國家設立了 54 個分支機構,擁有 10000 多名會員,影響力不容小覷。

印度人當上部門負責人後,就會馬上招入大批印度人。據悉,Narasimhan 在入職星J.巴克後就是如此。《金融時報》稱,即便如今矽谷的印度裔高管已經非常多、印度人不再需要像最初那樣付出非常大的代價才能攻入科技行業,但他們互幫互助的習慣仍然延續著。

二、正裁員的印度 CEO 和被裁回國的印度員工

另一個比較有名的印裔 CEO 是 IBM 的現任 CEO Arvind Krishna。Krishna 的祖父是一位數學家,他本人出生於印度南部的安得拉邦,而且格外強調孩子應當接受良好教育。

Krishna 曾參與撰寫過 15 項技術專利,並在技術期刊上發表了大量文章。他在採訪中曾經提到,「我自己一直是個好奇心很重的人,記得兩、三歲時就試著拆解一輛三輪車。」在搬到伊利諾伊州攻讀電氣工程博士學位後,他很快在紐約 IBM 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並在任職 30 年之後成功登上首席執行官的寶座。

而這位 CEO 剛剛做了一件轟動國內 IT 行業的大事:徹底關閉中國研發部門,裁撤約 1600 名中國員工。有消息稱,此次 IBM 被裁員的可以重新安置到印度班加羅爾,IBM 也確實在印度不斷增加崗位。

實際上,美國企業裁員力度也不亞於國內。據彭博社報導,2022 年 11 月至 2023 年 1 月期間,美國有超過 20 萬名科技工作者被裁。

上述 20 萬 IT 從業者中,30%~40% 是印度 IT 專業人員。自 2022 年底以來,美國約有 8 萬名持有 H-1B 和 L-1 簽證的印度 IT 專業人員面臨失業。

曾在亞馬遜、微軟、Google和 Meta 等美國和加拿大公司擔任重要職務的印度技術人員,由於大規模裁員,被迫回國。

但他們回國的時候,印度公司也在裁員。自 2022 年以來,印度科技行業已有 30 000 多名員工失去工作。印度當地的 Paytm 、Byju’s、Unacademy、Meesho 和 Sharechat 等知名初創公司在去年都進行了裁員,大型科技公司也宣佈在印度暫停招聘。

根據 Teamlease Digital 的數據,從美國回國並積極尋找印度機會的技術人員都是中高級專業人士,他們往往擔任產品和項目經理,還有全棧、設計、數據和 DevOps 工程師等。

三、為什麼美國這麼多印裔 CEO

在全球商界,印度領導者似乎已經坐穩了人數比例上的頭把交椅。目前來看,全球財富 500 強科技企業的掌門人中有六分之一為印度裔。

印度出生的 CEO 目前掌管著全球眾多最具價值的企業。Google、微軟和 IBM 的股價(分別由桑達爾·皮查伊、薩提亞·納迪拉維杜華和阿爾克溫·基歷治納統領)正處於或接受歷史最高水平。而美國財富 500 強企業榜單上的 60 家科技公司當中,亦有六分之一在由印度裔高管負責經營。

而且這絕不是科技行業的特例,香奈兒 CEO Leena Nair、執掌百事可樂長達 12 年的 Indra Nooyi 同樣出生在印度。

「為什麼這麼多印度裔美國人擔任首席執行官?」這是一個困擾了國內外網民多年的問題。

根據布魯金斯學會咸美頓項目經濟學家的研究顯示,在過去兩年中,新移民增加了美國經濟的勞動力供應,使美國能夠在不過熱和通脹加速的情況下創造就業機會。為什麼在這麼多移民里,只有印度人突出了重圍?

有人在知乎上稱讚了印度人的職業作風:「他們更喜歡討價、更喜歡有攻擊性的爭取資源、更重要的是他們彙報能力很強,加上印度由於被英國殖民蹂躪過幾百年,都說英語,所以有溝通上的天然優勢。這就像我們在外國開公司,一般都喜歡招校友、老鄉或者熟悉的人。對於很多外企,印度長期殖民狀態下的文化和語言與英美基本沒有差異,優先提拔印度人也不意外。

從外國網民的討論看,他們否認選擇性移民和種姓觀點。「對於出生在印度的人來說,移民美國的門檻非常高。美國企業中印度人隨處可見,他們必須是精英中的佼佼者才能永久居留,因為綠卡的等待時間至少在 50 年。這給許多印度人增加了壓力,他們要麼在公司中晉陞,要麼被迫返回印度。最終獲得綠卡的人往往雄心勃勃、富有且有能力領導公司。」

還有外國網民表示,因為印度是美國的盟友:印度對抗中國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

但熟知內情的人士對這類話題避之不及。幾年之前,納迪拉維杜華曾經在自傳發佈會上的採訪當中,巧妙解釋了自己的成功是如何受到家庭生活乃至歷史發展趨勢的推動和影響。但當被問及印度裔為什麼能夠在現代商業中獲得如此成功時,他又巧妙地話鋒一轉,談起了自己就讀的海得拉巴公立學校的其他著名校友,甚至讚頌起了廣大農民工吃苦耐勞的美德。

擁有印度血統的企業家 Ajaz Ahmed 自己總結了以下答案,其中一半跟印度的文化和教育相關。

1. 學習氛圍濃厚

許多擔任高層職位的人都有著相似的背景:他們在印度長大,在該國著名的技術和管理學院學習,然後來到美國攻讀研究生。許多人留在美國,一路晉陞到管理高層。

積極的學習態度與雄心勃勃的未來規劃往往始於家庭。在印度文化當中,知識是最寶貴的財富。最新數據顯示,印度每週的平均閱讀時間居全球首次(超過 10 個小時),而英國和美國甚至沒有進入前 20 名。

印度裔美國人在美國的語言能力比賽中一直佔據優勢。雖然人口只佔全美的 1%,但印度裔仍然憑藉自己出色的口才、自信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在社會競爭當中脫穎而出。

印度工人的代際成長環境在最近幾十年的其他經濟體中已經相當罕見,而且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親眼見證了貧困、壓力與長期得不到滿足的需求。印度企業不會以宏大商業戰略的名義解僱、返聘和不斷重組,而是更關於提供培訓方案和賦能建議。

也就是說,員工忠誠感的培養不僅依靠經濟激勵,還通過鼓勵他們的主動心、培養髮展壯大的雄心並認可他們對於企業整體目標做出的卓越貢獻——而且企業目標往往也會指向極其重要的社會意義。

2. 優秀的大學

在學校里,嚴格的數學和英語練習成為教育體系中的核心組成部分,而教育本身則被視為找尋理想工作的途徑——以實用主義為主,不搞「發現自我」之類虛無飄渺的玄學。

資金充足的精英學生可以就讀印度理工學院,該學院模仿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精神、跨學科研究方法以及完善的校企合作路徑。

印度很多優秀高校甚至被稱為「CEO 生產線」,其起源可以追溯到 1950 年,當時印度在剛剛獨立三年之後就建立起最早的工程和技術學院體系。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或許也成為印度企業最重要的財富之一——這無關於文化,而是為了安撫印度社會中的各個階層。

《哈佛商業評論》曾發表過一篇精彩的行業研究報告——孟買的午餐配送網絡。文章解釋了這座城市的送餐員如何利用最可靠的交通系統(鐵路加單車)準時、準確地將正確的午餐盒送到數十萬工人手中。這套體系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的分色編碼系統,簡單易懂的設計讓那些沒接受過基礎教育的人們也能找到工作,並憑藉其任勞任怨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改變命運。

送餐員只是眾多案例中的一個,代表著印度的商業秘訣似乎跟特定的文化或者規則無關,而是一種靈活機動且面面俱到的方法。熟悉這種思路的領導者,自然能夠在掌管業務覆蓋全球的企業時適應種種變化。

跨企業的印度裔領導者曾經跟全印度的民眾接觸過,他們的經驗涵蓋了貧富光譜中的各個區段,能夠適應巨大的教育水平差異以及現代和傳統並存的做事方法。相較於想盡一切辦法把董事會會議上設定的僵化藍圖執行下去,印度裔領導者更擅長在極其多樣化的群體和環境下找到共同點和情感聯繫,最終找到一條通往繁榮的可行道路。

3. 移民創業精神

目前全球有超過 2000 萬印度移民,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移民群體。移民經歷與創業精神始終密不可分。

無論是意大利裔美國人 Ray Dalio 還是中國台灣出生的英偉達掌門人黃仁勳,都曾毫無諱言自己與無數移民先行者們相同的經歷。他們都在多元文化和多語言環境下成長,因此會形成敏捷的思維和種種與生俱來的能力,習慣用不止一種方式看待這個世界。

感受到自己不合群,意味著我們會時刻警惕那種可能符合刻板印象的自滿情緒。而在學校里的與眾不同,往往會迫使我們建立起內心深處的韌性。更重要的是,「外來戶」的身份幫我們迴避掉了同齡人的小圈子文化,而正是這種小圈子會讓很多本來大有前途的年青人疏於追求自己的激情和夢想、無法化衝動為工作的驅動力。

參考鏈接:

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nri/latest-updates/cant-be-a-ceo-in-america-if-you-arent-an-indian-quips-us-ambassador-garcetti/articleshow/109619225.cms?from=mdr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08-13/narasimhan-s-ouster-at-starbucks-adds-fuel-to-record-firing-pace

https://restofworld.org/2024/indian-workers-us-tech-layoffs/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60487

https://www.thetimes.com/business-money/companies/article/world-best-chief-executives-indians-comment-t55vqvp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