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遊亂象迭出,該怎麼辦

    視覺中國供圖    視覺中國供圖

    最近,媒體曝光了研學的一些亂象,引起輿論關注。這些亂象包括且不限於:價格昂貴,師資水平不高,研學機構缺乏專業資質,管理混亂等。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月入一萬不夠研學7天」「研學遊變‘到此一遊’」「比普通旅遊團貴兩三倍」之類的「抽水」,也頗為常見。

    從價格來看,研學團的費用遠高於一般的旅遊團,也比自助遊要貴得多。這筆錢到底花在哪裡,很多家長和學生也說不清楚。媒體報導,某學校組織的暑期夏令營的價格表顯示,3天2晚的活動價格皆在人均2000元以內,4晚以上的產品價格在3580元/人至5680元/人不等;出國的研學團就更貴了,6天5晚的新加坡夏令營價格為13980元/人。這對不少普通家庭來說,是一筆大開支。雖然有不少機構表示,研學的高昂費用,主要用來請專業的講師。但在不少人看來,一些研學機構的講師水平並不令人滿意,並不能達到理想的研學效果。

    顧名思義,研學遊就是在遊玩中學習,在研究中遊玩,以實現寓教於樂的目標。近年來,研學遊特別火爆,很多商家認準了龐大的市場與家長們的迫切需求,儘管自身缺乏專業資質,也不懂研學,也會開設各種名目的「研學團」。至於研學講師,有些從導遊轉行而來,有些則是在校大學生,或缺乏學術水準,或不懂如何與孩子溝通,難免會造成上述研學亂象。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不少研學遊都涉及文化領域,不僅故宮、頤和園、莫高窟等經典「打卡地」會成為研學團的首選地,還有一些機構打造「山西古建築研學」「洛陽考古與歷史研學」之類的項目,價格也不便宜。但是,如何向非專業的孩子們介紹那些艱深的學問,並不容易。

    現實中,一些「精品團」確實能請來專業、資深的講師,甚至一些知名大學教授也會參與其中,但收費往往很高。另一個極端,就是打著「研學」旗號的各種商家商業行為,其實只是帶著孩子們走馬觀花地閑逛,恐怕學不到真東西。

    一些博物館對研學團的態度也比較「曖昧」。博物館自然希望更多年青人能對文化產生興趣,卻又擔心混亂的研學團干擾館內秩序。網上也不時出現一些遊客「抽水」研學團的孩子太吵鬧、影響其他人參觀體驗。

    從「文化消費」的維度,研學遊背後的市場情況較為複雜。不少給孩子報名的家長,都屬於高薪群體,甚至有商家專門做「高端市場」,專注去賺「高淨值人群」的錢。這些家長往往還特別捨得給孩子花錢,哪怕他們知道研學的效果未必有多好,也願意拿出不少錢給孩子報名。還有一些家長見其他家長報了研學團,在跟風與攀比心理之下,也不會在研學遊上吝惜金錢。

    事實上,監管部門對於研學行業早有規範。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就曾經發佈《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到研學要堅持公益性原則,「研學旅行不得開展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創收,對貧困家庭學生要減免費用」。

    但在現實中,研學市場非常龐大。消費能力強的家庭,會對研學的「服務品質」有更高要求,自然難以再遵循公益性原則。根據市場情況來調整研學的目標與方法,這本來也是符合實際需求的,只是要讓價格對得起研學項目的水平,才能贏得家長的長期支持。

    博物館、歷史古蹟等文博場所,確實應該是研學團展開活動的地方,但只有優質的研學團,才對得起祖先為後人留下的文化財富。說到底,研學遊到底好不好,不應由研學機構來評判,而是由學生與家長來判斷。家長對此應該有清醒的認知,選擇真正適合孩子的研學項目,不盲目跟風,才是一條正道。

黃帥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8月30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