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 搜救英雄的培訓搖籃

圖為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傾斜式倒塌訓練廢墟,該廢墟主要是模擬地震災害發生後常見的建築物傾斜破壞場景,傾斜一側與地面平直處的原標高為3.5米,建築傾斜度約19度。此場景供救援隊員開展抗眩暈、高難度、人裝結合等適應性搜救訓練。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中國網北京8月30日訊(記者 董寧)當日,「應急救援基層行」網上主題宣傳活動啟動。來自10餘家中央和地方重點新聞網站的記者們採訪首站來到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國際救援與合作部負責人李立,綜合培訓部副主任王唸法、培訓教官何紅衛,應急搜救部工程師高博偉就中心具體情況向記者團作了詳細介紹。

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是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以下簡稱搜救中心)訓練、培訓的主要場地。搜救中心隸屬於應急管理部,主要承擔地震、地質災害等災害應急搜救及現場評估、專業培訓、技術研發和國際救援等工作,是中國國際救援隊(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和中國救援隊兩支國際重型救援隊的組成單位之一,是國家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搜救與國際救援支撐保障中心和緊急救援訓練基地。

據介紹,2004年成立以來,搜救中心先後派出260人次參加了120餘次破壞性地震地質災害的現場應急救援工作;先後派出110人次執行了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青海雪崩等11批次國內救援和印度洋大海嘯、巴基史丹洪災、莫桑比克熱帶氣旋、土耳其地震等15批次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榮獲汶川和玉樹地震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以及瑪多、瀘定、土耳其地震應急管理部集體三等功。

除打造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為救援隊提供專業培訓外,搜救中心還引入「應急救援第一響應人」培訓體系,王唸法補充道。

「對於很多災害來說,基層的自救互救的能力非常重要。」何紅衛教官以地震救援為例說,前24小時獲救的倖存者中,由當地人救出來的比例達到80%以上,「我們專業救援隊伍到了現場後,70%以上被困人員的位置是當地人提供的。」

如今,集理論與實踐、課堂講授與演練體驗為一體的「應急救援第一響應人」課程已在國內推廣14年,覆蓋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累計培訓人數近萬人次。建成於2008年的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建有建築坍塌、狹小空間、隧道、管道等訓練設施,為救援指揮員、搜救人員、社會力量等提供培訓,也為社會公眾、中小學生等提供沉浸式災害體驗。

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展板上,貼滿了救援隊在全球開展應急救援的圖文資料。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8月28日,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教官何紅衛和記者介紹搜救犬的英雄事蹟。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8月28日,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記者們體驗傾斜式倒塌訓練廢墟。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8月28日,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教官何紅衛在一處模擬倒塌廢墟和記者們介紹訓練場景。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上一處國際救援通用的倖存者標記。意思為7月22日,在該處發現一名倖存者。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責任編輯: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