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的「沙洞」

「救救孩子!」驚恐的呼救聲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龍頭拐一處沙地響起,該沙地位於庫布齊沙漠邊緣。

8月24日,兩名在此處玩耍的男童被坍塌的「沙洞」掩埋,經10餘名遊客刨沙營救,二人成功脫險。

據新京報此前報導,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政府工作人員稱,事發地非景區,後續將開展隱患排查工作。瀋陽大學地理系主任、瀋陽市地理學會秘書長管超提醒,背風坡沙粒自然堆積,形似「窯洞」的「沙洞」相對鬆散,一旦有人為擾動,極容易坍塌。

十餘人合力救出兩名被埋孩童

8月24日當天,微風吹拂下的龍頭拐清涼舒適,不少人到此遊玩。李雄和家人在事發沙地對面的營地上準備燒烤,營地和沙地相距三四十米,中間流淌著一條兩三米寬的河流。他看見,沙丘上有五六個目測半米多高的「沙洞」,一些孩子在沙丘上用小鏟子或小木棍挖沙玩,有租車的工作人員提醒「不要挖沙洞,小心塌方。」

下午5點多,李雄剛點燃燒烤的爐子,就聽有人喊「塌了塌了,趕緊挖孩子!」他和妹夫迅速衝向對面的沙丘,由於坍塌「沙洞」的位置處於斜上坡,李雄跑起來有點費勁,趕到事發點時,他發現一個孩子的身子被沙埋住、只露出頭,另一個孩子則全身被沙掩埋。

遊客們在徒手營救被埋兒童(綠上衣白短褲者為李雄)。受訪者供圖遊客們在徒手營救被埋兒童(綠上衣白短褲者為李雄)。受訪者供圖

李雄趕到前,已經有幾名遊客開始了施救。大家發現,塌陷處形成了一個半環形的沙坑,徒手挖出來的沙子還會回流到坑裡,於是,李雄選擇站在後方,將身前施救者挖出的沙子再往後刨,阻止回流。此時,參與營救的遊客已達到十餘人。不到5分鐘,露出頭的孩子被成功救出,大家又根據目擊者提供的方位,逐步擴大挖掘範圍,順利救出距離一米左右的第二名被埋小孩。

李雄說,施救時,表面的沙子軟軟的,一直在流動,越往下的沙子越濕潤,徒手就挖不動了,「有人拿了兩把鐵鍬過來,我們就用鐵鍬把濕沙子鏟開,儘量不讓沙垮下去。」

李雄說,兩個被救小男孩看上去不到10歲的樣子,被救出來後都沒哭,第二個表現出比較蒙的狀態,「他母親帶他去小河裡簡單洗了一下,我們擔心沙裡還有人,仍在繼續挖。」

李雄記得,坍塌的「沙洞」之前是兩個連在一起的洞,中間有一堵薄薄的沙壁。「後來我聽租車的人說,那個地方之前也塌過。」

「沙洞」危險何在

瀋陽大學地理系主任、瀋陽市地理學會秘書長管超主要從事風沙地貌、防沙治沙等的科研與教學工作,曾幾次前往庫布齊沙漠開展調研,在他記憶中,那裡整體沙丘比較完好,他分析,此次坍塌的「沙洞」並非自然形成,或屬人為。

管超說,從事發現場圖片來看,整體沙丘應該屬於大型的橫向沙丘(庫布齊沙漠多為橫向沙丘),且「沙洞」所在坡的坡度較陡,無大面積植被覆蓋,因此該坡為沙丘的背風坡。

「沙洞」坍塌,孩童被埋後,遊客們趕往現場施救。受訪者供圖「沙洞」坍塌,孩童被埋後,遊客們趕往現場施救。受訪者供圖

他進一步解釋,背風坡是沙丘的落沙坡,風沙流攜帶沙粒從迎風坡越過丘頂後,氣流發生輻散,沙粒在背風坡自然崩塌、滑落、堆積,形成最高約34°左右的休止角,因此背風坡較陡。由於背風坡沙粒自然堆積,形似「窯洞」的「沙洞」並沒有壓實的過程,沙粒相對鬆散,一旦有人為擾動(孩子玩耍等),就導致挖出的「沙洞」極容易坍塌。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防沙治沙首席專家楊文斌研究員同樣認為,沙漠里一般不太會有「沙洞」,其存在原因應該是動物所挖或者人為而成,「肯定有安全隱患,坍塌風險非常大,動物踩踏、人為、風力等多種原因,都可能導致塌方。」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張友平表示,當人體被沙掩埋,會面臨缺氧窒息的風險。此外,埋在沙下的人因為急切想要呼吸,可能導致沙子由嘴巴和鼻腔進入肺部堵塞氣管。張友平建議,被困者獲救後,需清理呼吸道和吸氧,可頭朝下、用流動的水第一時間清洗鼻孔、嘴及眼睛,有條件的還可以使用吸引器進行呼吸道清潔,也應該去醫院進行肺功能檢查。

管超說,由於迎風坡物質不斷向背風坡堆積,沙丘本身是移動的,要重點注意沙丘移動導致的沙埋,因此不能在沙丘背風坡建立娛樂設施和工程設施等。

楊文斌建議,去沙漠地區遊玩的遊客還需注意風沙流和沙塵暴,當有相關氣象預報,應避免前往。

新京報記者 羅豔 賀俊怡 實習生 朱陽慧

編輯 胡傑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