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大灣區44條文化遺產遊徑編織出發亮的文化網絡

不久前,國家文物局公佈了2023年度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推介案例名單,廣東省文物局報送的「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傳承弘揚同根同源文化」項目入選入圍案例。

串珠成鏈,溝通山海,穿越古今。這是廣東用44條文化遺產遊徑編織起的一個實實在在、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文化網絡。

海防史蹟文化遺產遊徑之虎門炮台舊址之威遠炮台海防史蹟文化遺產遊徑之虎門炮台舊址之威遠炮台

2020年以來,廣東省對外公佈了2批次共44條遊徑,涵蓋孫中山文化、海上絲綢之路、古驛道、華人華僑、海防史蹟、西學東漸、近代商埠開放、非遺(粵劇)等8大主題。

沉浸式感受大灣區歷史文化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廣東省文物局)聯合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共同推出,是指以人文歷史和自然資源為橋樑,以香港文物徑、澳門世界遺產舊城區和廣東南粵古驛道為依託,將粵港澳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串聯溝通,共同展示灣區文化交融性和嶺南文化特質,構建成一個極富特色和歷史底蘊的文化遺產遊徑。

在遊徑建設工作上,廣東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

早在2018年,廣東省倡議粵港澳三地共建一個文化遺產遊徑體系,將大灣區內的相關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梳理和串聯,形成一個共同展示中華文化、嶺南文化的大灣區遊徑體系。之後連續兩年,廣東省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

華僑華人文化遺產遊徑之開平碉樓與村落華僑華人文化遺產遊徑之開平碉樓與村落

粵港澳三地同文同宗、同根同源、血脈相連,三地存在大量關係密切、內涵相同的文化遺產。業內人士評價,遊徑將大灣區內不同城市、不同時間段的歷史片段銜接起來,有助於讓各文化遺產的歷史坐標更加清晰,也讓大灣區人民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更加完整和清晰。比如,在古驛道方面,岐澳古道是近代連接內地與澳門的官道和商道;在粵劇方面,三地都是粵劇發展和傳承的土壤。在海上絲綢之路、華僑華人、西學東漸等多個方面,粵港澳三地也有著息息相關、共存互補的關係。

孫中山文化遺產遊徑之黃埔軍校舊址孫中山文化遺產遊徑之黃埔軍校舊址

以孫中山文化遺產遊徑為例,大灣區內的中山、珠海、廣州、香港、澳門、惠州、東莞、肇慶等眾多城市不僅保留有當年的文化遺產,還有大量紀念孫中山的建築遺產。遊客走在這條遊徑上,相當於從書籍、文本中走進了「沉浸式」的時空,進入那些重要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那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出入的地方,自然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和對文物古蹟更加深入的瞭解。

廣東省文旅廳發佈的消息指出,大灣區遊徑公佈以來,數以萬計的遊客踏上了遊徑,各大旅行社紛紛推出遊徑旅遊線路。2021年,組織開展了「品粵劇悠長韻味 傳嶺南曲藝精髓」體驗日活動,以粵劇為主題線索;2022年,開展粵港澳青年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體驗活動;2023年,推出廣東文物遊徑地圖……

由「線」到「面」 遊徑不止於「遊」

廣東省文旅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講好大灣區故事,把散落在嶺南大地的文物、文化資源串珠成鏈,打破了文化遺產保護點狀式利用的傳統,既為旅遊注入濃墨重彩的文化基因,又為文化精神的傳承弘揚增添喜聞樂見的新方式,成為文旅融合的「新名片」,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文物主題遊徑建設經驗。

依託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體系,沿線文物修繕及環境提升工作得以進一步深化。「深圳赤灣炮台遊徑」的左炮台整體環境提升工程、赤灣片區桑治少帝陵環境提升工程,「深圳南頭古城遊徑」縣衙等建築的修繕布展,陽江將遊徑資源點、「省保」七賢書院打造為陽西縣博物館、文創基地和研學基地,將泰安堡打造為紅色文化展館,肇慶開展的遊徑資源點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羚羊峽古道清風閣摩崖石刻、東禺梁氏宗祠、崇禧塔、元魁塔等相關修繕保護工程及環境整治項目,惠州遊徑資源點、「省保」東湖旅店的重新修繕布展等,都頗具新意,為文物保護利用做了有價值的探索。

遊徑也成為多彩文化活動的樞紐。清遠市在遊徑資源點上嶽古村舉辦農民象棋賽,在陂角村和高崗社崗下村舉辦佛岡鄉村春晚。揭陽在遊徑資源點組織開展如書畫展、古樂器演奏等主題活動,參觀人數超100萬人次。珠海市策劃「串珠成線——珠海市歷史文化遊徑」流動展,製作與遊徑相關的文創產品如瑞芝祠書籤、中山紀念亭鑰匙扣等。

遊徑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也步調一致。中山將遊徑建設納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打造以移動端為主,線下手繪地圖為輔的遊徑智慧導覽系統,實現「一部手機遊中山」。佛山把遊徑規劃建設寫入《佛山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年》《佛山市博物館之城規劃》《佛山市全域旅遊規劃》等專題規劃,提升遊徑建設可行性、針對性。東莞把遊徑建設納入中心城區「一心兩軸三片區」建設重點,打造體現東莞城市精神靈魂和核心特質的活力歷史街區。肇慶市將打造「文化遺產遊徑」納入《肇慶市實施旅遊振興三年(2019—2021年)「十大行動」計劃》,設置遊徑標識牌,為遊客提供遊徑線路、文化遺產、景區景點、公交站點、停車場地、公共廁所以及遊客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信息。

科技賦能 一目瞭然讓文物「活」起來

如今,市民和遊客走到廣州市越秀區沿江西路的粵海關舊址前,就能看到一塊清晰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的標示牌,以及在人行道上鑲嵌的幾塊方形的銅質遊徑標識。早在2021年底,廣州越秀區就已建成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標識系統,在15個重要資源點安裝設置,讓市民遊客都能夠一目瞭然,清晰瞭解區域尼雲化遺產資源點的基本信息和分佈情況。在粵海關舊址不遠處的人民橋橋底,還專門開闢了「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信息服務總站」,以圖文、影片等方式介紹展示遊徑的由來以及線路、遺產點及相關歷史信息、故事。通過智慧導覽,公眾可以在觸摸屏上查詢各條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線路的信息,並通過展覽信息的指引到各遊徑點實地遊覽。

專家指出,文化遺產遊徑具有線性主題鮮明但遺產資源點狀分佈分散的特點,通過設立信息柱或標誌牌等方式構建統一標識系統,有助於打破文化遺產的空間物理隔離,凸顯遊徑的線性文化遺產特性,進一步增強遊徑的可讀性和故事性。針對不同主題遊徑,還設置了專門的顏色和標識圖形以便區分。

廣東省還為粵港澳大灣區遊徑設計了一套完整的視覺識別系統。遊徑體系的圖形標識為三重海浪的疊加,以廣州歷史悠久的市舶製為設計的概念來源,寓意粵港澳大灣區因海而生,與海共榮,也象徵大灣區內粵港澳彼此相鄰、緊密融合的關係。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也突破了物理空間的區隔。「廣東文物主題遊徑地圖」小程序在2023年11月升級到2.0版本。進入該小程序,網民可以看到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8大主題、44條遊徑地圖以及250多個資源點,涵蓋2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9處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75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廣東還通過數智化技術,對遊徑文化遺產展開數字化「串珠成鏈」,讓更多遊客通過「雲遊」方式走讀遊徑,讀懂灣區。

2019年以來,除了44條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廣東還公佈兩批共70條歷史文化遊徑、4條廣東考古遊徑,涵蓋廣東人文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數百個。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的出台,讓文物「活」了起來。「文保單位」不再僅僅是一座座建築、一處處遺址,它們跨越時間、空間,在廣闊的大地上互相呼應,折射出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奮鬥與追求,故事躍然眼前,情感氤氳而來。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鬆竹 圖:廣東省文旅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