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教育科技創新變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山東這樣計劃

playstop

mute

max volume

repeat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了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戰略部署,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進一步細化了「施工圖」。全會要求,「要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構建部門協同推進科技創新的機制」「加快建設具有山東特色的人才集聚高地」「構建支持全面創新機制」。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首在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中共山東省委關於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當好排頭兵的意見》(簡稱《意見》)對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作出了重點部署。「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三者同軌同向又相互助力。當前,圍繞科技製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戰略、民生三大屬性,加快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深化‘四鏈’融合、暢通良性循環,更好服務我省‘走在前、挑大樑’的重大使命。」省教育廳廳長李明說。

今年,我省首個新建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康復大學實現建校招生。截至目前,全省擁有普通高等學校161所,其中本科院校71所、高職高專院校90所,研究生培養單位達到35個,數量均居全國前列。全省高校集聚了百餘名院士、千餘名國家級領軍人才、四萬餘名優秀博士教師組成的「百千萬」戰略人才梯隊。「高校既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也是創新人才的‘蓄水池’。」李明表示,按照部署要求,下一步將加快推動規劃內高校設置項目落實實施,聚焦區域發展需求和產業發展需要,著力擴增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持續優化高等教育佈局。

榮成市石島灣中學是一所沿海鄉鎮學校,生源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佔60%。通過城鄉學校聯盟內集體教研、磨課等,與市直學校共享優質教研資源,該校教師教育教學業務水平得到了整體提升。近年來,山東紮實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先行創建,並錨定學位資源供給短板,城鄉一體化大力擴增優質資源。同時,大力推進全國鄉村教育振興先行區建設,推行11項重點任務和42項重點改革舉措。

「人民滿意是檢驗教育改革成效的‘試金石’。《意見》對實施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作出具體部署,貼合基層,務實管用。」榮成市教體局局長劉誌剛表示,下步榮成市將圍繞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教師交流,狠抓教育教學質量,打造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生態。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重在抓好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變量。全會要求,加快構建部門協同推進科技創新的機制,健全嶗山實驗室服務保障機制,建立完善山東科技大市場運營機制、「山東好成果」遴選發佈機制。

「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求我們必須加快完善科技創新組織方式和治理模式,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省科技廳廳長孫海生說,《意見》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機制作出重點部署。這一系列新舉措新要求,為進一步破解科技領域改革難題、充分激發我省創新創造活力指明了前進方向。

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科研團隊通過阿爾法磁譜儀(AMS)首次在我國本土完成突破性科學發現;山大華天軟件推出我國首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基於雲架構的三維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去年以來,通過「山東好成果」遴選發佈機制,我省有組織地遴選和發佈重大科技成果,為技術找場景、為成果找市場,真正將「技術優勢」轉變為「市場優勢」。今年,省科技廳探索建設山東科技大市場,為人才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提供全流程服務,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截至七月底,累計掛牌科技成果項目638項,掛牌金額5.17億元,成交金額4.42億元。

如何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孫海生表示,下一步,省科技廳將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著力解決科技創新組織化協同化程度不高、高能級創新平台缺乏、科技與產業融合不夠緊密、科技成果與市場結合不緊密等問題,進一步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戰略科技力量培育機制、科技引領產業發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等方面改革,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篇章作出科技貢獻。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要以人才培養和評價改革為引領。《意見》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作出了重點部署。記者從省委組織部獲悉,為深入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全省組織部門將以「2+N」人才集聚雁陣格局建設為總牽引,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健全人才政策保障機制,深化拓展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融合,著力打造一流人才隊伍,加快建設具有山東特色的人才集聚高地,不斷釋放人才引領發展效能。

「‘雙聘雙跨’有助於幫助我們突破身份的束縛,讓我們在校企科研項目合作中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和靈活度,進而沉下心來、集中精力為企業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近日,青島西海岸新區印發實施意見,探索建立「雙聘雙跨」校企人才共享機制,青島理工大學副教授逄博成為首位被高校、企業聯合聘用的「科技副總」,牽頭開展極端環境混凝土材料領域的技術聯合攻關,幫助企業加快擺脫國外技術限制。

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陸瑩表示,深入貫徹落實全會關於「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的部署要求,新區將聚焦「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發揮國家級新區先行先試的制度優勢和高校眾多、產業富集的資源優勢,探索建立「雙聘雙跨」校企人才共享機制,聚力打造校企人才創新共同體,進一步拓寬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渠道,讓更多科技成果從高校院所「實驗室」走向企業「生產線」。

產業人才是推動縣域發展的核心要素,是縣域人才工作的重點。作為人才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試點,鄒城市把機器人產業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突出人才引領、龍頭帶動、平台支撐,柔性合作引進機器人相關領域院士5人,集聚機器人企業26家,機器人產能連續三年實現「翻番式」增長。

「《意見》對積極探索適合縣域發展特點的人才集聚、產才融合發展路徑具有指導意義。」鄒城市委書記遠義彬表示,鄒城市將進一步突出需求導向,聚焦產業升級關鍵點、未來產業生長點,大力實施人才「沿鏈」集聚行動,著力打造「創新型企業家+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產業創新人才隊伍,推動產業和人才深度融合,塑造人才引領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大眾日報記者 張依盟 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