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主持開學典禮、奧運健兒送祝福,北京中小學花式開啟新學期

9月1日,北京百萬中小學生迎來秋季新學期。邀請奧運健兒為學生們送祝福、和家長一起運動開啟新學期、AI機器人參與主持開學典禮……記者從北京多所中小學校獲悉,為了讓學生們能盡快從「假期」模式切換至「校園」模式,各個學校設計了各具特色的開學典禮活動。

根據校曆,普通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義務教育階段第一學期從9月1日開始,2025年1月11日(星期六)結束本學期工作,共19周;2025年1月12日(星期日)至2月16日(星期日)放寒假,共5周零1天。非義務教育階段本學期將持續至2025年1月18日(星期六),共20周;2025年1月19日(星期日)至2月16日(星期日)放寒假,共4周零1天。

奧運健兒進校園講述拚搏故事

在巴黎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以40枚金牌、91枚獎牌的輝煌戰績榮登奧運獎牌榜並列第一。奧運健兒們奮勇拚搏的精神也成為了不少學校開學典禮的關鍵詞彙。

東城區西中街小學舉行了以「愛祖國,承榜樣精神 立誌向,築強國夢想」為主題的開學典禮。記者瞭解到,該校今年迎來400名一年級新同學。該校快板社團的同學們帶領大家一起回顧奧運會的精彩瞬間,感受頑強拚搏、永不言棄的奧運精神。當天,曾四次征戰奧運賽場,奪得一金、兩銀、一銅好成績的原中國國家蹦床隊隊員——董棟也來到開學典禮現場,用自己的故事激勵同學們在學習中勇往直前,為夢想而不懈努力奮鬥。

166中學學子贈送給楊柳一幅書法作品「中國力量」。學校供圖166中學學子贈送給楊柳一幅書法作品「中國力量」。學校供圖

北京市第166中學則以建校160週年為契機,以「傳承老校薪火,奮楫青春征程」為主題舉辦開學典禮。巴黎奧運會女子拳擊66公斤級比賽亞軍楊柳也來到開學典禮現場,專程為學子送上新學期祝福。「你們現在是追夢最好的年紀,無論遇到怎樣的挫折與困難,都不要輕易放棄,都要有‘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誌。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付出無數努力和汗水才能得到的回報。只有堅持不懈、不斷努力,你們才會站在更高更大的舞台。」楊柳分享了自己的奧運經歷,並勉勵同學們努力奮鬥。初二2班劉美檀代表全體學子,贈送給楊柳一幅書法作品「中國力量」,表達內心的敬意。

在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開學典禮上,中國體操運動員肖若騰給同學們帶來一堂別開生面的「開學第一課」。肖若騰用樸實的語言講述自己一步步走上奧運獎台的故事,分享自己的體育精神和人生感悟,把奮鬥和堅持的種子種到了每位學子的心裡,並將親筆簽名海報作為禮物贈送給同學們。「開學第一課」上,同學們重溫奧運故事,感悟奧運精神,立誌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做自己人生的「奧運冠軍」。

此外,在一些學校,奧運健兒雖不能親自到場,卻通過影片向同學們送上新學期最誠摯的祝福。

巴黎奧運會冠軍「雅思組合」黃雅瓊、鄭思維為北京市第166中學附屬校尉胡同小學的同學們錄製了祝福影片,勉勵同學們將奧運精神帶到學習生活中,在新的學年,人人有收穫,個個創佳績。

花樣游泳冠軍向玢璿、女子舉重冠軍侯誌慧、14歲的滑板項目第四名得主崔晨曦等多位奧運健兒為府學胡同小學的同學們送來新學期的祝福,勉勵同學們熱愛祖國、鍛鍊本領、強身健體、不負期望。

北京市豐台區承澤小學學生在開學第一天進行了各種遊戲。學校供圖北京市豐台區承澤小學學生在開學第一天進行了各種遊戲。學校供圖

豐台區承澤小學則以實際行動升級了奧運精神的傳承方式。記者獲悉,該校在「承奧運精神,澤成長力量」為主題的開學典禮上舉行了傳遞球比賽,不同的球在同學們的手中傳遞著,孩子們在團隊合作中相互鼓勵,在比賽中建立友情。與此同時,校園里奧運氣氛濃厚,學校為同學們精心佈置了跨欄、投擲、摸高挑戰等運動遊戲,體驗創意奧運,感受入學喜悅。操場上,學校老師們為同學們的新徵程開路,家長和孩子們共同站在跑道上,向著新學期奔跑。

科技氛圍拉滿,機器人主持開學典禮

「沒想到我竟然從眾多機器人中能夠脫穎而出,來到這裏。不瞞你說,雖然我不能出汗,但我能識別到我的機器手心熱熱的,我真的很高興能夠站在這裏!」當天,北京市豐台區璞瑅學校的開學典禮上,出現了一位與眾不同的主持人,他就是智能機器人「小科」。

「今年開學典禮的主題是‘承科技之光,潤美玉少年’,我的名字‘小科’就來源於此。」「小科」說道。台上,幾位小主持人拉拉「小科」的手,開始互動對話。

9月1日,北京市豐台區璞瑅學校的開學典禮現場。受訪者供圖9月1日,北京市豐台區璞瑅學校的開學典禮現場。受訪者供圖

今年該校的開學典禮增加了許多科技元素。同學們步入校園之時,觀看了足球機器人表演。學校還特別邀請了科學家何素興,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關於科技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演講。

北京市豐台區璞瑅學校德育副校長佟萌告訴新京報記者,希望通過此次開學典禮的活動設計,讓學生們感受到新時代的科技變革,以及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應用。「人工智能已經慢慢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走進了校園,很快也會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當中。希望同學們能夠點燃對於科學的興趣和創新精神,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未來的學習,塑造適應社會變革的能力。」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徐彥琳 馮琪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