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管理城市交通的「毛細血管」(「融」觀中國)

在北京市西城區,美團單車運維人員將一批共享單車擺放整齊。美團單車供圖在北京市西城區,美團單車運維人員將一批共享單車擺放整齊。美團單車供圖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街道旁,一輛共享單車停放於專門劃定的還車點內。本報記者 盧澤華攝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街道旁,一輛共享單車停放於專門劃定的還車點內。本報記者 盧澤華攝
湖南省長沙市天興區,一位市民停放共享單車。李 聃攝湖南省長沙市天興區,一位市民停放共享單車。李 聃攝
安徽省蚌埠市街旁,滴滴青桔電單車運維人員正在進行車序維護。滴滴青桔供圖安徽省蚌埠市街旁,滴滴青桔電單車運維人員正在進行車序維護。滴滴青桔供圖

騎行免押金、停放有秩序、服務更貼心……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共享單車,打通了市民出行的「最後一公里」,成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果說公交、地鐵是公共交通「主動脈」,那麼共享單車就是城市里的「毛細血管」。

作為一種新興業態,共享單車在發展中曾面臨無序投放、還車困難、清運滯後等問題。近年來,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共享單車不斷創新智能技術,探索出許多實招,運營管理日趨規範,出行環境不斷改善,也讓城市更有「文明範兒」。

綠色低碳——

市民出行更便捷

掃一輛共享單車,沿中軸線一路騎行,這是小張暑期在北京旅遊時「打卡」項目之一。「現在許多城市都有共享單車,隨時隨地都能來一場‘騎遇記’。」他說,「騎車省心又愜意,真是太City了!」

憑藉「隨用隨騎,隨停隨鎖」的特點,共享單車不僅方便旅客觀光遊玩,還成為許多上班族通勤首選。「公司距離地鐵站大概2公里,打車不划算,走路又太慢,騎共享單車多便利!」在北京工作的李女士告訴筆者,她辦了一張暢騎月卡,每天騎著共享單車上下班。

共享單車與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相融合,能夠發揮接駁、延伸、補位等重要作用。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副秘書長郭禮豪受訪時指出,共享兩輪車側重於中短距離「點對點」出行,能夠拓展公共交通服務半徑,有助於構建「公共交通+兩輪」的交通體系,降低出行成本,提高通勤效率。據美團騎行大數據顯示,美團共享單車主要滿足用戶1公里左右的出行需求,共享電單車主要滿足用戶2公里左右的出行需求,兩者相互補充,共同提供了高效、環保的出行方式。

作為一種新興交通工具,共享單車已深深融入城市生活中。網絡上,有人發起「健身大作戰」的帖子,直言去健身房騎動感單車不如騎共享單車來一場「City Ride」更酣暢淋漓;現實中,有人騎共享單車周遊各地,感慨「騎行最重要的是騎車,而不是騎什麼樣的車」;還有地方打造綠色低碳生活圈,市民騎共享單車可以賺取積分,兌換環保獎勵……對許多人來說,共享單車不僅僅是出行工具,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共享單車已成為綠色出行新風尚。《2023年度中國主要城市共享單車/電單車騎行報告》顯示,共享單車用戶人均年減碳37.5kg,共享電單車用戶人均年減碳51.5kg。另有調研表明,共享兩輪車使居民綠色出行比例提高了2%—7%。

以人為本——

用戶服務更周到

「押金收取不合理,單車損壞沒人修,找車不易還車難……」小劉是最早一批共享單車使用者,她說:「以前,掃共享單車就像‘開盲盒’,好不好騎要看一點運氣;現在好多了,車子質量高了,服務管理好了,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騎共享單車。」

經歷前期問題與探索,共享單車逐漸建立起規範的管理體系,服務理念也從「以車為本」轉向「以人為本」。「試想這樣一個場景:小王早上騎著共享單車去公司。由於擔心遲到,來不及或忘了給車子落鎖怎麼辦?」滴滴青桔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在無需手動關鎖,只要把車停在指定地點,就可以在手機上結束訂單。」

今年夏天,銀白色「清涼坐墊」成為許多共享單車的「新皮膚」。相較於高溫暴曬下的黑色坐墊,「清涼坐墊」能更有效地反射陽光和散熱,實現車座的物理降溫。根據夏季多雨的氣候,這種坐墊還具備通體防水特性,剪裁也更加貼合車座,提升了夏日騎行體驗。不少網民表示:「夏天騎車不怕燙,希望能多多地投放!」

除了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也在一些城市變得常見。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初步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投放運營共享電單車城市已達300多個,投放數量超1500萬輛。

隨著騎行量、周轉率持續上升,不少人開始擔心共享電單車潛在的安全隱患。「在共享電單車的設計上,新款電單車具備智能頭盔配盔干預、精準定位、預防多人騎行等功能。」滴滴青桔相關負責人表示,不僅電池使用和維護上有一套嚴格的標準化操作流程,滴滴還自主研發了「慧眼影片預警調度中心」,遇到冒煙、明火、抽菸等風險情況,能夠做到早發現、防得住、快處置。

公眾在共享單車治理中扮演著參與者與監督者的雙重角色,對推動行業發展至關重要。郭禮豪建議,公眾可以通過舉報違規行為等方式參與共享單車治理,有關部門也可以建立跨平台信用管理機制,督促用戶自覺提升文明水平和規則意識。

多方協同——

城市治理更完善

在方便公眾出行的同時,共享單車也帶來一些困難和挑戰,檢驗著城市治理的效能和成色。

自2017年交通運輸部發佈《關於鼓勵和規範互聯網租賃單車發展的指導意見》至今,各地圍繞如何有效平衡市民需求、企業發展與城市治理三者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既培育了健康的行業生態,更展現了文明的城市風貌。

比如,廣西南寧建立多部門聯動考核機制,聯合交通、城管、市政園林、交警等部門,每月對共享單車企業運營情況進行考核評估;山東臨沂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手段,向企業分配車輛運營指標,優化調度和管理工作;湖北武漢針對節假日景區周邊單車調配難題,組建應急保障工作小組,確保15分鐘內處理淤積點位問題……

滴滴青桔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應對早晚高峰等運維難點,不斷升級軟硬件維保能力,通過內部快速協同機制及時處理違規停放問題外,企業還積極與各街區主管部門建立「0530」監督響應渠道,5分鐘反應,30分鐘處理,第一時間處理在主、次幹道發現的問題,確保用戶便捷取用、放心騎行。

管理手段推陳出新,治理思路也迭代升級。比如,設置共享單車定點停放區域,讓找車、用車更加簡單高效;「電子圍欄」憑藉藍牙道釘、北鬥衛星等技術實現精準定位,讓還車、停車更加便捷有序;上線「隨手拍」功能,居民主動擺放好違規停放的單車,就有機會獲得免費騎行卡,等等。

共享單車「治理」正因「智理」而得到優化。在這一過程中,多方協同很重要,郭禮豪建議推廣「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

「政府部門、運營企業、管理平台、行業協會等共同商定管理規則,實現‘共商’;由政府監督、企業出資、平台方投入技術,完成管理系統的‘共建’;多方協同運營,共同參與,實現‘共治’;治理成果和管理成效,由政府、企業、市民‘共享’。」郭禮豪說。(薑忠奇 韓汶彤)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9月02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