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專家卞贇走進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帶領同學「看雲識天氣」

「大家覺得今年的暑假是最熱的一個暑假嗎?天氣預報里報的氣溫為什麼總是比感覺到的溫度低一點?想弄明白這些問題,就需要我們氣象工程師。」9月1日是北京中小學生正式開學的日子。中國科協氣象顧問、前中國追風小組核心成員卞贇走進北京師範大學亞太實驗學校,為同學們帶來一堂別開生面的「開學第一課」。當日,該校2300餘名學生以線下參與和觀看線上直播的形式一起上課。

為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和創新思維,將科學家的精神帶入校園,北京市科協聯合新京報舉辦「科學家精神領航開學第一課」活動。9月1日—2日,由院士、老科學家、青年科技工作者組成的「科學家精神宣講團」將走進北京11所中小學,分享自己的實驗經歷和科研成果,以自己的科學探索之路,激勵學生們勇敢追求科學夢想。

卞贇為同學們講述「追颱風」的科研故事。受訪者供圖卞贇為同學們講述「追颱風」的科研故事。受訪者供圖

氣象專家卞贇講述科研經歷,科普氣象學知識

「大家覺得人們是如何測氣象的?」面對卞贇的提問,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大開腦洞,「觀察動物的行為」「觀察星象」「利用觀測設備」……

卞贇介紹,不同於古代氣象學,現代氣象學利用現代手段進行研究觀測。從天空中的氣象衛星,到地面上的氣象觀測站,為同學們詳細介紹了氣象觀測的各種手段。「我國自動氣象站的數量在1950年不足百個,目前近7萬個自動氣象站已經覆蓋96.5%的鄉鎮。自動氣象站的數量、密度已經是世界第一。」

氣象專家卞贇帶來氣象學知識科普。受訪者供圖氣象專家卞贇帶來氣象學知識科普。受訪者供圖

除了進行氣象學知識科普,在這堂特殊的「開學第一課」上,卞贇還為同學們講述了自己的科研經歷。「2004年我看了一部叫《後天》的電影,它講述了一個氣象學家通過觀測氣象變化,預測災難,拯救全人類的故事。」卞贇提到,「那年我參加高考,我也希望能拯救全人類,於是就決定報考氣象專業。」

「中國氣象學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家們的努力。」課上,卞贇給同學們介紹了竺可楨、葉篤正、曾慶存等科學家的生平事蹟。卞贇講到,竺可楨是氣候學的奠基人,他從1921年留學回國的第二天,直到1974年逝世的前一天,每天都會觀察並記錄物候和天氣。「當你發現自己對什麼事情感興趣,你就從現在開始,每天堅持去做這件事情。」

「所以什麼是科學家精神?我認為是,找到自己的目標方向,放下一切,孤注一擲去努力。未來是屬於你們的。」最後,卞贇以他理解的「科學家精神」作為這堂「開學第一課」的結尾,勉勵同學們自強不息,努力奮鬥。

「科學家精神」為新學期領航

「我對科學一直都很感興趣,今天讓我更加深刻瞭解到氣象學中通過大量的計算進行天氣觀測,十分震撼。」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初一學生曹藝軒表示,當天所感受到的「科學家精神」對於自己的學習也提供了一份力量。「這麼龐大的數據收集科學家們都做到了,我也應該把這種嚴謹的精神用在自己的學習上。」

「我以前只是在新聞中瞭解一些氣象學的知識,但是今天聽完後,知道了氣象學家們冒著很大的危險,盯著狂風暴雨去追颱風,覺得他們很辛苦也很了不起。」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初一學生肖硯昕說道。

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學生與卞贇進行互動。受訪者供圖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學生與卞贇進行互動。受訪者供圖

「我覺得‘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它給孩子們埋下了科學的種子,讓他們產生對科學的熱愛。」卞贇表示,我們國家其實有很多優秀的人才,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可能不知道自己是否會從事科學研究這份職業,這樣的講座則提供了一個機會。「氣象學是在生活中最容易被人誤解的學科,經常有人覺得天氣預報不準。希望通過氣象學方面的科普,讓更多人去瞭解氣象學,更好地運用天氣預報為自己的生活提供便利。」

「我們學校一直注重高新實驗室的建設,其中特意建立了以地球環境為主的實驗室。今天以氣象學科普講座作為‘開學第一課’,也非常符合我們的課程建設目標。」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副校長王璐提到,由於學校緊鄰溫榆河,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學校也在校園中建立了小小氣象站,可以讓同學們隨時監測校園周邊的環境和氣候變化。「希望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的耐性和科學觀察記錄分析能力,收穫成長。針對一些對科學研究感興趣的同學,我們也會提供條件讓他們展開更加深入的研究。」

新京報記者 徐彥琳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