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科學家精神領航開學第一課,聽賈陽講述科技與中國式浪漫

「我們團隊做了中國最珍貴的三輛車,兩輛月球車——玉兔一號和玉兔二號,一輛火星車——祝融號。今天,我們就聊一聊玉兔和祝融的故事。」新學期已經啟程,開學第一天,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研究員、月球及火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賈陽走進北京市第十八中學,為高一年級三百餘名同學帶來題為「玉兔與祝融:科學家精神照亮人類探索每一步」的科普講座。

這是「2024科學家精神領航開學第一課」系列活動的首站。2024年新學期,北京市科協聯合新京報,邀請由院士、老科學家、青年科技工作者組成的「科學家精神北京宣講團」,在9月1-2日期間走進北京10餘所中小學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以妙趣橫生的科學故事、科普知識、科研經歷等,向孩子們傳遞科學家精神,激發孩子們探索科學奧秘的好奇心。

「2024科學家精神領航開學第一課」系列活動首站。受訪者供圖「2024科學家精神領航開學第一課」系列活動首站。受訪者供圖

講述科學家們有血有肉的真實生活

火星車的車輪上烙印的漢字「中」有什麼作用?月球車為什麼取名「玉兔」?工程師們進入沙漠實驗基地中看到的第一種動物是什麼?……講座中,賈陽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向同學們拋出一個個問題,答案引得同學們一陣陣歡笑。

在輕鬆幽默的話語中,賈陽介紹了月球車與火星車別具匠心的設計以及研發中的艱辛,工程師們如何在沙漠中以苦為樂、叩問蒼穹。

「祝融號」火星車行駛到了火星的大地之上,標誌著我們國家成為唯一一個同時在月球和火星開展巡視探測的國家。他介紹,「天問一號」是整個探測器的名字,火星車的名字叫「祝融號」,每隔26個月才有一個機會去火星。「當地球位於九點鍾的位置,火星位於七點半位置的時候,是我們出發去火星的時機。」

賈陽走進北京市第十八中學講述「玉兔與祝融」背後的故事。受訪者供圖賈陽走進北京市第十八中學講述「玉兔與祝融」背後的故事。受訪者供圖

在講述深奧的航天知識的同時,賈陽讓大家看到了科學家們有血有肉的真實生活,感受不平凡的科學家精神。他講述,「當時的沙漠里並沒有路,車開不過去,於是我們用挖掘機把沙丘推平了。第一輛載重的卡車順利通過,第二輛卡車‘順利’陷在了那裡。我們自作聰明用乾草袋鋪在沙子上,車輛可以順利地通過了,我們都高興地睡了。結果第二天早上發現,乾草袋都被風吹到一公里之外的沙坡上去了……」

讓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是,在沙漠外場實驗的時候,團隊在沙漠里搭建了板房作為生活區,包括洗手間。「然而,沙漠里每年有八級風以上的日子是100天左右,所以我們的洗手間有個特別的設計,就是它在裡面能夠插上鎖,在外面也能夠插上鎖,這是為了防止風把門吹壞。」

賦予科技溫度、詩意和浪漫

除了傳遞知識外,賈陽還讓科技有了溫度,讓同學們感受到科技背後的文化和情感。月球車設計完成後要做很多試驗,以確保上天不出問題。賈陽向同學們介紹了位於沙漠中的試驗場,以及整個團隊在那裡的新家。

「我們特意留了兩塊大石頭,一塊放在了我們的工作區,上面寫的是‘外場’。另一塊更大的石頭放在了生活區,上面寫了兩個字:望舒。望舒的意思是為月亮駕車的女神,這個典故出自屈原的《楚辭》。我們把自己比喻成現代為月亮造車、駕車的人。」

除了傳遞知識外,賈陽還讓科技有了溫度和詩意。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除了傳遞知識外,賈陽還讓科技有了溫度和詩意。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

他還巧妙地將科學內容融入詩句之中。嫦娥四號發射前,賈陽看到火星合月的天象,拍下照片,配詩一首「客夜火星合月,細看廣寒神仙。未見姮娥翩躚舞,待嫁月背羞見人」。嫦娥四號月面軟著陸前,他又寫下「下弦更比上弦早,娥眉新月近黃昏」的詩句。

在賈陽的講述中,玉兔號成功登陸月球後,工作了一個多月,突然不能動了。賈陽和團隊在「玉兔微博」寫了一句話「晚安,地球,晚安,人類」,委婉表達了再見的意思。又過了兩年多,任務宣佈結束,在團隊設計師心中留下些許遺憾。

在此之後,賈陽團隊又設計製造了玉兔二號,它在月球背面登陸一事在世界上受到了較高關注。賈陽在朋友圈里寫道:「終得玉兔百日好,也無風雨也無晴」。

討論不設限,激勵學生科學探索精神

在賈陽的課堂上,討論的問題不設邊界。他在授課過程中不時向同學們拋出一個個妙趣橫生的小問題,培養同學們的發散思維:「在給氣球充氣的時候,有兩種選擇,氫氣和氦氣,要選擇哪種?」「在常用的漢字裡,筆畫是一畫的漢字有幾個?」「用數字1、2、3,每個數隻能用一次,再加上一個數學符號,能構成的最大的數是多少?」

這些小問題中飽含深意。「人類憑藉著無窮的想像力,從一筆一畫開始創造了文字、文化和文明。從1、2、3開始,憑藉著無窮的創造力,構造了一個無比精緻的數學大廈。無論是在座的每位同學的美好未來,還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美好未來,都需要我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去實現。」賈陽說道。

賈陽最後總結道:「探索火星的意義,就在於為人類增加一個視角,從這個視角看火星、看地球、看太陽系,甚至是看宇宙,包括審視人類自身。」

賈陽向積極參與互動的同學贈書。受訪者供圖賈陽向積極參與互動的同學贈書。受訪者供圖

講座結束後,同學們熱烈鼓掌,意猶未盡。「賈陽老師這次講座太有意思了,出乎意料地有趣。讓我們看到了科學家的另一面,和平時印象中的科學家形象不太一樣。」現場一位十八中高一同學聽完講座後說道。

「這次講座中,同學們的狀態非常投入,互動和回應也很積極。在同學們此前接觸的信息中,科學家都是非常嚴謹、工作非常枯燥艱苦的,這讓一些學生對科學家產生了刻板印象、對科學產生了距離感。實際上,科學家的工作,在別人看起來非常艱苦枯燥,但因為科學家有夢,他們樂在其中。」北京市第十八中學高一年級組長甄兆敏告訴新京報記者,這一次近距離的接觸,同學們看到了科學家們的真實生活,看到了他們的另一面,也激勵著同學們,擁有科學探索的精神,懷抱夢想,以後也能夠成為真正的科學家。

新京報記者 馮琪

編輯 巫慧 繆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