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普撒播「科學家精神」,聽史軍講述三位科學家與植物的故事

野生香蕉真的有籽嗎?椰子水在植物學結構劃分上應該算什麼?瘧原蟲為什麼會跟海帶關係親近?……新學期伊始,9月2日,科普作家、中科院植物學博士史軍走進方莊第二小學,與同學們分享「科學家精神澆灌的人類文明發展史」。

這是「2024科學家精神領航開學第一課」系列活動之一。2024年秋季新學期,北京市科協聯合新京報,邀請由院士、老科學家、青年科技工作者組成的「科學家精神北京宣講團」,在9月1-2日期間走進北京10餘所中小學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以妙趣橫生的科學故事、科普知識、科研經歷等,向孩子們傳遞科學家精神,激發孩子們探索科學奧秘的好奇心。

「2024科學家精神領航開學第一課」系列活動現場。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2024科學家精神領航開學第一課」系列活動現場。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

糾正刻板印象,帶學生認識科學家的真實一面

「你們想像中的科學家是什麼樣的職業?對科學家有什麼印象?」講座一開場,史軍就向同學們拋出了這樣的疑問。

「我認為科學家們設計了很多厲害的設備,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非常重要的角色。」「科學家為國爭光、為社會做貢獻。」現場的小學生們紛紛說道。

史軍回應同學們,大家對科學家的認知都比較完善和深入。「其實在有些人看來,科學家是一群特別奇怪的人,尤其是在一些影片里,有很多科學怪人的形象,給大家造成了誤導。當我們真正走近科學家們的科研和生活,就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這三位科學家都有自己獨到的研究,他們是誰大家認識嗎?」屏幕上跳出三位科學家的照片,同學們齊聲喊出他們的名字:「袁隆平,屠呦呦,鍾揚」。史軍自身從事植物研究與科普,因此,他選擇了三位工作與植物相關的科學家,向同學們分享他們與植物之間的故事。

「他們為什麼受到大家的尊敬?他們的工作是如何推動社會發展的?今天我要帶大家感受中國科學家的真正面貌,去認識科學家真實的一面。」史軍說道。

史軍講述了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過程中遇到的科學難題。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史軍講述了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過程中遇到的科學難題。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

講故事的同時,輸出「硬核」科普知識

「袁隆平爺爺做雜交水稻,解決了我們中國人甚至是世界上很多人的吃飯問題,是怎麼實現的?雜交水稻的難點在哪?為什麼袁老提出的方案可行?雜交稻是怎麼提升作物產量的?這就說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物學原則,叫雜種優勢。」史軍在講科學家故事的同時,還「輸出」了很多硬核知識。

「如果說雄蕊是干擾授粉雜交的重要因素的話,是不是能夠找到自然界中乾脆不長雄蕊的個體來進行雜交?你看袁老這個想法是不是很天才……」在史軍一步步引導下,同學們領略了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過程中,遇到的科學難題和應對方案。「有些時候天才的想法就在靈光一閃之間。我們平常容易忽略的信息點,恰恰是科學家著力去解決的難題所在。」

接著,史軍用幾個問題帶同學們走近科學家屠呦呦的故事。「大家聽過瘧疾這種病嗎?有人中過招嗎?為什麼大家對這個病都很陌生?這就不得不提到屠呦呦的重大科學發現:青蒿素。」「在屠呦呦發現青蒿素被廣泛應用之前,奎寧是對付瘧疾非常重要的藥物武器,但是青蒿素比奎寧更為強大,因為它可以有效抑制瘧原蟲的繁殖,最終治療瘧疾。」

關於科學家鍾揚,史軍講述了鍾揚在2001年到2017年的16年時間里在青藏高原區域收集了4000萬粒種子的故事,讓同學們為之動容。史軍講到,鍾揚收集到的種子會送到種子庫去保存,這樣種子可以在超低溫的乾燥環境中長時間維持活力,並接受定期抽檢。

「這樣的種子庫實際上就是為我們人類的未來儲存的希望。也許有一天氣候劇烈變化的時候,也許有一天地球真的被小行星撞擊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從種子庫中尋找希望,把它重新培育成植物,重新讓地球煥發生機。」史軍說道。

史軍講述科學家鍾揚收集種子的故事。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史軍講述科學家鍾揚收集種子的故事。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

將科學家精神的種子撒播在學生心中

史軍和同學們分享了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袁老曾說,他曾兩次夢見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子粒像花生米那麼大,而他則和幾個朋友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如今,這誇張的夢想正在走向現實。」史軍告訴同學們,「正是這麼樸素的願望和想法,支撐著袁老的工作一步一步向前,勇攀高峰。」

他提到,很多時候,在科學家做研究時經常會落入困境中,很可能有很長的時間會停滯不前,會讓人長期處於認為這個困難完全無法解決、無法超越的狀態。這個時候,要繼續去研究、尋找解決方案,就可能遇到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很多時候,大家只看到了科學家獲得的成就和榮耀,但他們很多幕後奉獻大家一無所知。」史軍用屠呦呦舉例。當新成分提取出來,非常急迫想驗證效果,當時又沒有足夠的誌願者來參加藥物實驗的時候怎麼辦?史軍告訴同學們:「屠呦呦先生自己參加了這樣的實驗,喝青蒿提取物來驗證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史軍談到,當受到外界干擾的時候,生物多樣性低的系統很容易崩潰,隨之而來遭殃的還是我們人類。所以我們今天說保護生物多樣性,價值就在於此。「讓人痛心的是,鍾揚老師已經離開我們,但是他的這些工作已經成為我們今天種子庫的重要基礎。」

史軍引用鍾揚的一句話來啟發同學們——「任何生命都有其結束的一天,但是我毫不畏懼,因為我的學生會將科學探索之路延續。」史軍說,也希望這樣的精神和種子會播撒在在座同學的心中,能成長為科學理想的幼苗,最終成長為科學的大樹,綻放出美麗的花朵,結出香甜的果實。

新京報記者 馮琪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