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奧運相聚 因情感相融

    9月2日上午,澳門婦聯樂滿家庭服務中心,乒乓球運動員馬龍、王曼昱和插水運動員陳芋汐與澳門當地小朋友互動。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雋輝/攝

    澳門特區政府今天為巴黎奧運會內地奧運健兒代表團舉行盛大歡送儀式,標誌著為期5天的內地奧運健兒港澳行圓滿結束。

    巴黎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40金27銀24銅共91枚獎牌,創造境外參賽最佳戰績。8月29日-9月2日,來自16個運動項目的65名運動員以及8名教練赴香港、澳門兩個特區,深入學校、社區、紀律部隊,與當地青少年、市民互動交流。65名運動員中,除網球女單奧運冠軍鄭欽文在外參賽,其餘59名巴黎奧運冠軍均現身港澳。

    人群、鏡頭、歡呼,內地奧運健兒所到之處,熱烈的氣息就在香港這片繁華之地凝聚。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過去幾天,香港到處洋溢著濃厚的體育氣氛。不少香港市民實時跟進代表團的最新動態,更有熱情觀眾跑到代表團可能到訪的每一個地方碰碰運氣,要展現他們的熱情。」在巴黎奧運會有卓越表現的運動員們到訪,給香港社會各界帶來了難忘的記憶。

    鮮花、掌聲、尖叫,澳門的街頭巷尾同樣為內地奧運健兒湧動熱潮。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奧運會期間,廣大澳門居民熱切關注國家隊健兒在賽場上的優異表現,為他們取得的每一項成績感到驕傲和自豪,「奧運健兒代表團到訪,與大家分享勝利的喜悅、共享祖國繁榮強盛的榮光,又一次點燃了澳門居民的奧運熱潮,激發社會各界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代表團團長、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高誌丹表示,此次內地奧運健兒代表團訪問香港、澳門期間,通過參加表演聯歡、示範展示和交流互動等系列活動,進一步弘揚了中華體育精神,展示了中華健兒風采,共享了中華民族榮耀,凝聚了團結奮進力量,通過此次訪問活動,為實現香港、澳門社會的發展提振精氣神,注入團結奮鬥的正能量。

運動員「像到家一樣」

    「市民太熱情了」幾乎是所有運動員脫口而出的「港澳印象」。

    對4次參加奧運會奪得6枚金牌的乒乓球名將馬龍來說,這是他第4次跟隨內地奧運健兒代表團到訪,「能感受到特區政府和民眾對我們的歡迎,很多人到馬路上或酒店來支持我們,這種場面讓我非常感動,是我職業生涯中一段特別的回憶」。

    「印象最深的是當地民眾對我們內地奧運健兒的熱愛和支持。」儘管從事的是一項冷門運動,但自由式小輪車奧運冠軍丹恩雅文感受到的熱情絲毫不少,有同齡人好奇她「如何克服恐懼」,她坦言,自己確實會害怕,「但上了奧運會,國家需要我,需要這個動作,我怕,但能克服」。而那個讓她在奧運會一舉奪魁的絕招「神龍擺尾」也出現在了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的晚會舞台上。

    在香港體育學院,香港隊的游泳運動員見到心目中的偶像非常興奮,在巴黎奧運會上取得1銀5銅的「勞模」張雨霏則找到了回家的感覺,「我以前來這裏訓練過,當時就住在這個樓上。」抵達香港第一天,她便主動用粵語表達了對港式點心的情有獨鍾,如今故地重遊,讓她直言「像回家一樣的感覺」。

    在巴黎再次獲得插水男子雙人三米板金牌的王宗源3年前也曾隨團來香港交流。在Victoria港乘坐遊船時,他站在甲板上向岸上的人群揮手,「比起3年前,人更多了。很享受這樣的氛圍,像回家一樣。」

    港澳民眾對代表團的熱情,體現在澳門豔陽高照的街頭,人們無懼高溫守在路口熱情歡送奧運健兒的大巴駛過;體現在香港尖沙咀鬧市區,新添了許多「歡迎運動員來港」的電子廣告;更體現在社交媒體上沸騰的熱議,運動員的互動、有趣、鬆弛感,讓體育和人們更加緊密。

    對此,乒乓球選手樊振東表示,這次訪問活動,不僅讓運動員和港澳市民、青少年有了交流,各項目運動員也更加熟絡,瞭解了每個項目的艱辛和不易,認識了很多個性鮮明的朋友,「得感謝所有參與籌辦的部門,為我們創造了這樣的條件,設置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我們能在賽場外輕鬆愉快地交流,留下了寶貴的回憶」。

同齡人影響同齡人

    在代表團的5天訪問行程中,和港澳青少年互動交流成為重要主題。面對同齡人甚至年紀更小的青少年提出的問題,奧運健兒結合自身經歷給出了成長的答案。

    「要訓練多久才能掌握‘浪花消失術’?」「是什麼支撐你走到奧運冠軍這個高度?」「你在比賽中遇到困難怎麼克服?」這些問題來自香港當地的中小學生,而提問的對像是「全紅嬋小姐」「黃雨婷前輩」「盛李豪先生」等奧運選手。

    代表團訪問香港聖保羅書院期間,陳夢、盛李豪、全紅嬋、劉清漪、羅詩芳等10位奧運健兒與來自香港10多所中小學的近600名學生展開互動。面對「小記者」的提問,一向惜字如金的插水選手全紅嬋敞開心扉,她坦言:「訓練很辛苦,10年間也有過想放棄的時候,但每次我都在想,都堅持到現在了,為什麼不堅持下去呢?」在她看來,一旦冒出想要放棄的念頭,「都要為自己打氣,讓自己做得更好」。

    而被問及「如何保持心態才能讓後續比賽發揮出應有水準」,乒乓球冠軍陳夢表示,「我在賽場上的心態就和你們考試時一樣,也有緊張的時候,但遇到困難要不斷告訴自己放平心態,當你專注於試捲上,就可以做到最好。」

    互動環節,來自香港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蘇恩潼和陳夢「同場競技」,13歲的她從6歲開始打乒乓球。她表示,中國乒乓球隊中,自己最喜歡的隊員就是陳夢,「以前經常看她的比賽,會分析學習她的打法」,而這次和偶像既當了「對手」又當了「隊友」,對自己是一次極大的激勵。

    在香港都會大學,乒乓球名將孫穎莎分享了穿上國家隊波衫的心情:「如果說自己的名字意味著一種光榮,那麼國旗則代表著一種責任、一種使命,值得我們付出一切去捍衛、去戰鬥。」那一刻的她意識到,胸前的國旗永遠大於背後的姓名。而這一段充滿熱忱的分享也迅速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共鳴。

    備受青年關注的還有奧運「四朝元老」馬龍,在澳門奧林匹克體育館,回答「如何保持世界頂尖的競爭力」這一問題時,馬龍說:「打了這麼多年球,不變的是對乒乓球運動的追求和夢想,當你從事一項熱愛的事業,就會全力以赴,希望把它做到最好。」

    而潘展樂在奧運會上的表現引起了澳門游泳運動員陳珮琳的好奇,「作為亞洲選手,你在男子100米自由泳決賽中奪冠,還以46秒40的成績打破了世界紀錄,你在這個項目上的目標究竟是什麼?」潘展樂表示:「接下來,盡我所能突破100米自由泳,更上一層樓。我自己也想見識一下人類在這個項目的極限到底在哪兒。」

    「奧運冠軍里不乏我的同齡人,他們在面對挑戰時不懼失敗,在低谷時不會自暴自棄,在巔峰時不迷失自我。他們付出的東西比我更多。」澳門勞校中學高二學生姚梓軒是學校的田徑短跑選手,他坦言,這次近距離接觸奧運冠軍,將激勵自己在體育道路上走得更遠。

    訪港期間,一個記錄了眾多奧運健兒拚搏瞬間的回顧影片在活動賽場反復播放,藏在角落里的張雨霏看得濕了眼眶。隨團誌願者陳敏也深受震撼,「重播這些瞬間,讓我感動的不是因為大家對冠軍選手的真情實感,而是大家其實都還記得那些非金牌獲得者」。

    這是香港科技大學大二學生陳敏的第一次誌願者經歷,「以前覺得體育就是競技,不是輸就是贏,這次活動讓我感受到體育中的‘人’,運動員們非常鮮活,也過著和我們一樣的日子,和朋友打打鬧鬧,想看看風景,累了玩玩手機,這些有煙火氣的場景呈現在我面前,讓我覺得我們真的是同齡人,但我在他們身上看見了一種堅持、不放棄的力量」。在陳敏眼中,同齡奧運選手身上最閃閃發光的地方是,「他們有能夠承擔重任的能力,‘為國而戰’‘身後是祖國’,簡簡單單幾個字,承受的壓力是我們普通人無法感同身受的」。

掀開體育交往新篇章

    「自香港回歸以來,每一屆奧運會後中央都安排國家運動員訪港,與香港市民一起分享喜悅。」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從2000年雪梨奧運會起,這已經是香港第7次迎接內地奧運健兒代表團訪港,「凸顯國家對香港特區的重視和關懷,也反映兩地人民的深厚感情」。

    「我們義工組織為這次訪問活動派出了大概150人的隊伍,來自各行各業,其中不乏95後、00後的年青人。」香港誌願者協會常務副主席何迪夫表示,從2010年起,他便參與到奧運健兒訪港團的誌願服務工作中,和此前多次訪問行程相比,這次為市民、青少年選手爭取了更多和奧運健兒互動交流的環節,讓大家能近距離地感受奧運健兒的魅力。

    但互動環節升級,意味著保障工作面臨更大挑戰,在何迪夫看來,這恰好是一個鍛鍊誌願者隊伍的機會。他透露,2008年,團隊30多個人到北京奧運會學習,之後,誌願者組織便有了雛形,經過10多年發展,現在人數已經增加了10多倍,也逐漸承擔起香港各個領域的誌願者工作。以體育賽事為例,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於明年11月在粵港澳三地聯合舉辦,就是團隊的一項重要任務。「這些年內地體育賽事非常豐富,誌願者組織也更加成熟,我們一直在向內地取經,爭取借這次服務奧運健兒代表團訪港的機會,培養一批新鮮的骨幹力量,為全運會的誌願工作作準備。」

    在澳門「我們的驕傲——國家奧運健兒代表團澳門聯歡晚會」上,幾乎所有工作人員的背心上都標註了「第十五屆全運會」的字樣,對澳門而言,這次代表團訪問同樣是一次重要的「練兵」機會。從兩個主分組的決心和期待可見,和巴黎奧運會內地奧運健兒代表團的短暫告別,更像是粵港澳大灣區體育新篇章的序言。

    「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奧運選手,能讓他們更真切地感受冠軍是怎麼煉成的,也許學生就會為了自己的目標更自律、更刻苦一些。」澳門勞校中學老師李柏廉表示,除了讓榜樣們能更好地激勵澳門青少年運動員,內地還為他們提供了集訓和比賽的條件與機會。「這十幾年來,我們都會在新年期間到廣東集訓,準備3月的比賽,武術、籃球、田徑等項目,都會去內地參加青少年賽事,讓孩子們開闊眼界,提升競技水平。」

    交流深造的還有在巴黎奧運會獲得花樣游泳雙人冠軍的王柳懿和王芊懿,兩姐妹都將到香港教育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對此,王柳懿表示:「中國花樣游泳備戰巴黎奧運會期間,有許多科研力量的介入,我覺得科研手段的介入非常有助於我們成績的提高,所以我們選擇體育教育和運動科學專業,希望提升技能,繼續為中國花樣游泳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代表團結束訪港行程時,李家超表示,特區政府將繼續從五大方向,包括普及化、精英化、盛世化、專業化和產業化,推動香港的體育發展,「我們也會鼓勵香港運動員和體育總會加強與內地合作,促進香港與內地的體育交流,一同提升運動員的技術水平,為國爭光」。

    高誌丹也強調,香港回歸以來,兩地體育關係更加緊密,互利合作更加深入,為推動兩地體育事業發展,增進兩地同胞情誼,維護香港繁榮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他表示,明年的全運會是中央支持港澳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舉措,「我們願繼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增進同胞的國家認同感和自豪感,為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作出積極的貢獻」。

    離別時刻,香港體育協會暨香港奧委會會長霍震霆表示,香港運動員在奧運會上拿到了歷史最好成績,離不開國家對香港的支持,期待明年粵港澳三地舉辦的全運會能進一步增進體育交流與合作,共同為國家體育事業作出貢獻。

    本報澳門9月2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璿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9月03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