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者顧紅雅走進燈市口小學,分享植物的「家」與演變歷史
蔬菜、大樹、小草、花朵……9月2日下午,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小學的學生們聚在學校禮堂里,爭先恐後地回答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顧紅雅提出的問題——「看到‘植物’兩個字你最先想到什麼」。
這是「2024科學家精神領航開學第一課」的系列活動現場,當天,顧紅雅為學生們帶來了「砥礪前行 科學家精神之植物和我們的生活」主題分享。2024年新學期,北京市科協聯合新京報,邀請由院士、老科學家、青年科技工作者組成的「科學家精神北京宣講團」,在9月1-2日期間走進北京10餘所中小學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以妙趣橫生的科學故事、科普知識、科研經歷等,向孩子們傳遞科學家精神,激發孩子們探索科學奧秘的好奇心。
植物也有「名字」和「家」
葉綠體是如何形成的、光合作用是如何形成的……在講座開始,顧紅雅向學生們分享了綠色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氧氣和養分,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
「每位同學都有一個名字,每位同學都有一個家。」顧紅雅告訴小學生們,每種植物也有自己的名字,即學名;每個植物也都屬於一個「家」,即科。
隨後,顧紅雅分享了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菊科、豆科、薔薇科、十字花科、葫蘆科等植物大「家庭」。比如菊科有30000多個家庭成員,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向日葵、菊芋、菊花、大理菊、除蟲菊、黃花蒿(青蒿)等等都屬於菊科。薔薇科有著3000個家庭成員,顏值都很高,既包括蘋果、梨、山楂、桃、杏、櫻桃、李子、枇杷等各種水果,也包括玫瑰、月季、薔薇、櫻花等觀賞植物。
小米是從狗尾草馴化而來、大豆(黃豆、毛豆)是從野大豆馴化而來、中國是獼猴桃起源中心……顧紅雅還分享了中國馴化成功的各種重要作物,並向學生們傳播了挑選獼猴桃的「小竅門」:紅心甜,黃心香,綠心耐藏放冰箱。
講座最後,顧紅雅特別設計的「看照片說植物名字」有獎競猜掀起了現場活動的高潮。石榴花、核桃幼時的果實、山楂、野菊花、薺菜、貼梗海棠、地黃、益母草……這些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植物變得「陌生」起來,不少學生都積極舉手嘗試回答,最終9名小學生成功說出了正確答案,拿到了顧紅雅帶來的小禮物。
「沒想到他們能回答得這麼好,現在小學生學習的知識也很多了。」顧紅雅告訴記者,小學生們的反應讓自己很是出乎意料,「今天我很高興,好多同學都知道植物方面的很多知識,我還沒講,他們就說出來了,希望大家能夠多認識植物,以後長大了都去研究它。」
顧紅雅寄語小學生以科學家為榜樣
記者瞭解到,在此次講座中,顧紅雅也特別分享了多位科學家的科研故事。
「中國科學家在作物馴化育種和中醫藥研究方面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顧紅雅介紹,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20世紀60年代發現雄性不育水稻,開始進行了雜交水稻育種研究,在70年代成功育成了雜交高產水稻,90年代將水稻雜交育種技術推向國際。「中國水稻雜交育種技術是對滿足人類糧食安全需求的巨大貢獻。」顧紅雅說道,2004年,袁隆平獲得世界糧食獎。
1969年,盧保獎獲得者、中國著名藥學家屠呦呦被任命為研究小組的組長,查閱中藥方,尋找治療瘧疾的方法。她用3個月時間,走訪瘧疾病人,收集了2000多份藥方,從中選出640份,編成《瘧疾單秘驗方集》。1972年,屠呦呦帶頭進行青蒿素的毒性口服試藥。最終,經過中國科學家的共同努力,測定了青蒿素的結構,證明了青蒿素為一種全新的抗瘧藥物。「青蒿素是我們對世界人口健康的一個巨大的貢獻。」
「我特別將研究進展的年代列出來,就是要告訴大家,科學研究是要經過長期的不懈的努力的。科學家們不僅對科學有熱愛,對科學真理有追求,還有對科學的執著、為科學獻身的精神。」顧紅雅鼓勵學生們以科學家們為榜樣,學習科學家的精神。
有意思、學習到了很多知識、沒想到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狗尾巴草居然能變成小米……講座結束後,燈市口小學的學生們七嘴八舌地分享著自己的收穫和奇思妙想。有小學生在課堂上提問,光合細菌進入真核細胞,最終變成了葉綠體,葉綠體就可以進行光合作用,「那能不能把以前的光合細菌複活,再移植到我們人類身體的細胞里?」
對於學生這個「腦洞大開」的想法,顧紅雅表示,「你想問的是不是將光合細菌移植到我們的皮膚上,這樣我們就可以曬曬太陽就不用吃飯了?這是一個非常有想像力的問題,未來你們可以去研究。」
顧紅雅建議小學生們多親近大自然,「在大自然里,你會看到很多有意思的植物、動物,大家要用心地去看,用心地去認識,只有你認識了它,你才會有興趣研究它。」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賈寧